毛澤東在20世紀30、40年代的兩次講話,對于我們認識五四運動的領導力量問題具有指導意義。1939年,他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 五四運動是由中國的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等在內的不同“社會勢力”組成的一個統一戰線領導和參加的革命運動。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又指出:“五四運動時期雖然還沒有中國共產黨,但是已經有了大批的贊成俄國革命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五四運動,在其開始,是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是當時運動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的革命運動。它的弱點,就在只限于知識分子,沒有工人農民參加。但發展到六三運動時,就不但是知識分子,而且有廣大的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成了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了”。毛澤東這段論述,既反映出五四運動的群眾性,又符合對五四運動領導力量的科學、客觀的認識。
毛澤東對五四運動領導和參與力量的論述,確是平實之論。這實際上可以概括為“統一戰線說”。征諸史實,“五四”上海罷工運動,是在民族、主權獨立的大義面前,革命和愛國的政治力量、傳統社會組織與工人群眾結合爆發出巨大力量的產物。五四運動雖然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指揮機關、領導力量,但它卻是中國進步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形成的統一戰線領導的革命運動。正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形成了五四運動領導力量的“統一戰線”,各支力量在各自的領域內發揮著領導作用,匯聚成了五四運動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