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轉新聞”是近年來新媒介環境下出現的新現象。人們對于“反轉新聞”的認知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本文從“反轉新聞”未確定的界定、“反轉新聞”產生的四個因素和傳播的三個平臺來解讀“反轉新聞”的議程設置、刻板印象及應對“反轉新聞”的手段,從而提高人們對“反轉新聞”的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反轉新聞”;新媒介;媒介素養
【作者單位】楊光輝,內江師范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
隨著新媒介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反轉新聞”成為近年來新媒介環境下一種新聞傳播活動的“新常態”。面對這一“新常態”,媒體的公信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反轉新聞”的出現既是“新常態”,也是我國轉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
一、塵埃未定的“反轉新聞”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反轉新聞”可能首先源于2013年底新華網《盤點2013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一文。該文以“新聞反轉劇”來盤點2013年發生的十大新聞烏龍事件,并沒有對新聞反轉劇進行解釋。
到目前為止,“反轉新聞”并沒有一個各界普遍認可的界定。在談及“反轉新聞”時,更多的人認為,“反轉新聞”是新媒介時代出現在輿論空間中的新現象,其呈現的形式為:當面對一條新聞時,輿論將矛頭全部指向新聞事件中的某一方,隨著報道的進一步推進,劇情發生逆轉,輿論的態度也立刻隨新聞“劇情”的逆轉而轉向。快速轉換的輿論指向,讓人們難以判斷事情的真偽。
二、四個因素造就“反轉新聞”
新信息傳播技術手段的運用推動著新聞傳播活動的快速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四個因素造就了“反轉新聞”的產生。
首先,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得各媒介機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搶先發布消息成為各媒介機構爭取更大受眾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眼球經濟”與“拇指經濟”占主體的“移動”時代,現代社會快節奏的運行方式使得人們信息的獲取也變得越來越快。為爭取最大的受眾市場,“快”成為眾多媒介機構不二的信息發布方式。
其次,人們參與信息傳播的便捷性與主體性使得傳播者辨識媒介信息的客觀性與真實性難度增加。無論首發是新媒體平臺,還是傳統媒體平臺,傳統媒體對“反轉新聞”事件的跟進成為其能引起廣泛關注的重要推動力。不過,由于“反轉新聞”涉及各方不同的利益訴求,各方在新媒體發布信息時難以兼顧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這增加了傳統媒體傳播者辨識各方所發布信息真假的難度。傳統媒體在對其進行報道時要將核實信息作為最重要的手段。
第三,傳播者自身的素養不足以及生存壓力使得他們不得不走上搶先發布消息的競爭之路上。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里,傳播者自身素養的高低和他們自身的生存壓力影響著他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恰當地選擇信息進行新聞報道。
第四,碎片化信息傳播使得傳播者在短時間內全面掌握新聞信息更加困難。新媒介環境下,人人參與信息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然而各種傳播者利益訴求、文化水平的差異使得他們的信息傳播具有很強的碎片化特征。與此同時,海量信息的涌現使得人們難以獲取和解讀與“反轉新聞”有關的信息。全面掌握新聞信息變得越來越困難。
三、三種平臺傳播“反轉新聞”
毋庸置疑,“反轉新聞”的傳播平臺眾多。以2016年5月23日微信公眾號“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文章《2016年,那些卷入“輿論反轉”風波的人與事件》為例來看:該文一共列舉了從2016年1月17日到5月17日止的四個月時間內發生的15起 “反轉新聞”案例。這15起案例的原始傳播平臺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平臺是作為“反轉新聞”傳播的社交媒體平臺。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往往會造成“病毒式”傳播。無論是QQ、微博還是微信,快速、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往往造成與社會熱點問題有關的“極端信息”流轉于這些社交媒體平臺之上。“反轉新聞”往往是這些“極端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1月17日,微信朋友圈大量轉發《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中學生平靜做題——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何以造就?》一文;2016年2月14日,《財經》雜志微信公眾號發表《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返鄉日記》;2016年3月2日微信公眾號“每日人物”刊發《46萬一平,誰買走了北京天價學區房》。這三個案例都首先出現在使用者眾多的社交媒體平臺,而這些社交媒體平臺既有媒介機構的,也有個體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媒介機構還是個體的社交媒體平臺都有可能成為“反轉新聞”傳播的渠道。
第二種平臺是作為”反轉新聞”傳播的網絡平臺。網絡平臺上發帖、發視頻是“反轉新聞”傳播原始平臺的另一重要場所。在2016年2月6日晚,網名為“想說又說不出口”的網友在網站發帖《有點想分手了…》;2016年2月17日,網絡上流傳網帖《霸氣媳婦回農村:光干活不讓上桌掀翻了自己做的一桌子菜》;2016年3月23日,網絡熱傳《大媽被玩具車撞倒坐地不起,與孩子家長理論》視頻;2016年5月10日,網上流傳《人販子窩點被查,囚禁在鐵籠中的孩子們得救》的視頻。這四個案例利用網貼和視頻的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力圖借助“有圖有真相”、官方新聞發布等方式讓人們相信其所傳播的新聞信息是真實可信的。
第三種平臺是作為“反轉新聞”傳播的傳統媒體平臺。盡管新媒體平臺成為越來越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傳統媒體依然是不少人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平臺。傳統媒體要繼續保持其影響力,參與新舊媒體新聞傳播競爭是必須選擇的道路。在這場競爭中,傳統媒體也難以保證不會牽涉到“反轉新聞”的傳播中。2016年2月25日,媒體報道河南“抹香香”事件;2016年3月6日,《遼沈晚報》報道曾經感動了濱城百姓的“舉債20萬對植物人女友不離不棄”故事有了逆轉;2016年3月15日,《成都商報》的《北大才女回鄉創業,放棄白領選擇快遞》的新聞報道讓四川什邡市某快遞公司經理徐璐成為輿論焦點。
四、兩個視角解讀“反轉新聞”
基于議程設置建構的“反轉新聞”的議題和作為“反轉新聞”動因的刻板印象是分析“反轉新聞”的重要視角。因此,人們結合議程設置和刻板印象理論有助于更好地解讀“反轉新聞”。
“反轉新聞”的出現常常與其議題有關,而這些議題往往借助議程設置來進行建構。“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一種理論假說,最早見于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于1972年發表的《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該理論的核心在于強調大眾媒介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來影響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受眾進而因媒介提供議題而改變對事物的認識,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與此同時,刻板印象成為“反轉新聞”傳播的一個重要動因。刻板印象指人們對某人或事、某一類人或事的比較固定、概括或籠統的看法。這種看法一方面可能源自人們通過直接與某些人和某些群體接觸,將其特點固化而形成;另一方面則是人們通過間接的資料和信息而形成或獲得的刻板印象。
從近年來的“反轉新聞”案例來看,利用議程設置建構議題和用刻板印象推動關注是“反轉新聞”形成的重要手段,而這也是人們準確解讀“反轉新聞”的切入視角。《2016年,那些卷入”輿論反轉”風波的人與事件》中所談及的十五個“反轉新聞”案例都采用了這樣的手段。在2016年2月出現的三個“反轉新聞”案例中,無論是“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還是東北農村的“禮崩樂壞”以及“城里媳婦怒掀桌”,傳播者利用議程設置要建構的是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發展不平衡的議題,選擇春節前后這一特殊的時間,同時利用人們對城里人和鄉下人長期以來形成刻板印象來強化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矛盾沖突,將城鄉差異、地域歧視、婚嫁觀念和貧富差距等熱門話題融入其中,有效地推動了“反轉新聞”的快速傳播。在其他的“反轉新聞”案例中,《腎丟失?腎萎縮?》案例利用近年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刻板印象直擊醫患關系議題; 《河南“抹香香”》案例則利用人們對部分官員的刻板印象將議程設定在官民關系上。由此看來,弄清“反轉新聞”如何利用議程設置建構議題,如何借助刻板印象引發關注就顯得愈發重要了。
五、一道“門”鎖定“反轉新聞”
“反轉新聞”的產生有四個因素,“反轉新聞”的傳播有三個平臺,而要認知“反轉新聞”則要立足于議程設置與刻板印象理論。不過,所有這些要素都應歸結到傳者與受眾的媒介素養上。新媒介環境下,如果傳者與受眾擁有媒介素養這道“門”,那么他們將不易受制于“反轉新聞”的議題和傳播訴求了 。
媒介素養作為新媒介環境下人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它要求人們要能接觸、選擇、分析、解讀和傳播媒介信息。當今新媒介環境下,媒介自身的參與式特征提供給人們運用媒介素養的新天地。人們媒介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媒介環境的發展。
新媒介環境下,“反轉新聞”這一“新常態”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新媒介傳播技術使得人人傳播成為可能;而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的媒介素養普遍偏低,因而在傳播和獲取“反轉新聞”這一類信息時容易出現偏差。只要人們弄清楚“反轉新聞”產生的原因,熟悉“反轉新聞”傳播的平臺,了解“反轉新聞”如何利用議程設置和刻板印象理論,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那么“反轉新聞”就可能會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