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
摘 要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審計在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與研究空間、時間方面發生重大變革,使得我國現代審計理論研究呈現很大的發展變革。本文結合審計理論的特點,淺析了審計理論可能對我國以后審計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 審計理論;研究體系;審計發展
一、審計理論體系結構的基本特征
(1)概括性。由于審計理論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構建審計理論體系結構就必須從全局考慮,以發展整體的要求為準則協調各部分的發展。
(2)超前性。由于審計理論體系結構能夠規范審計實踐并能引導審計理論體系的發展,所以審計理論體系結構必須具備超前性特征。
(3)穩定性。審計理論體系結構比審計概念體系更具有穩定性,因為它更傾向于審計理論體系的建設,而審計理論體系最大的作用就是規范審計實踐。
(4)層次性。審計理論體系結構本身是多層次的,各審計理論基本要素之間并非均具有簡單的并列關系,它們必須具有多層次性,只有這樣的審計理論體系結構,才能理順審計理論各要素間的關系,才能使這些理論能夠有條不紊的協調發展。
(5)開放性。審計實踐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審計理論體系結構雖然具備了穩定性和超前性,但也不可能是絕對封閉的。
二、現代審計理論體系研究存在的不足
審計理論絕不是對審計實踐活動不完全的反映和總結,它是對審計實踐高度抽象的理性概括,是對在實踐活動進行整理和邏輯加工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有機整體。審計理論來源于實踐,但高于實踐。理論知識的豐富和發展程度將決定一門學科的成熟化和獨立性。目前重實踐研究,輕理論研究其結果只能是滯緩了審計學實踐的相對獨立的進程,以至于在審計理論界和會計理論界仍有部分學者認為審計學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這樣的結果表現為審計的地位低下,難以有效發揮其作用。
審計基礎理論的理性化程度比較高,對各種審計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性,而審計應用理論研究則是在審計基礎理論基礎上形成并為之服務的、與審計實踐比較接近的審計理論。審計基礎理論和審計應用理論共同構成審計理論體系,其中前者是審計理論體系的第一層次,而后者是第二層次,基于審計基礎理論對審計應用理論的支配作用及其在審計理論體系有重要作用。相比于國外,我國對審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則相當匱乏。
我國審計理論研究大都是一些現實的具有純粹理論性的規范和命題,由于缺乏對審計理論研究對象的歷史考證和規律積累,尤其是忽視了審計理論研究對象的繼起性,因而難以準確描述審計研究對象的客觀規律,從而難以解釋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態,難以推知未來,審計理論缺乏作為一門學科理論應具備的預測和解釋效力。結果理論成為政策的事后解釋,理論跟著政策走。
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理論研究的進程及理論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實證法和規范法是研究任何一種理論都行之有效的互相補充的研究方法。它們的根本區別在于研究過程和觀點的形成是否包括了價值判斷,規范研究的結果不可避免的帶有研究者的價值取向,而實證研究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使得理論研究成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得到提高,朝更科學的方向發展。我國目前的審計理論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或傾向采用的仍是以個人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規范方法,并且以演繹法為主,其結論源于研究者的思維、判斷和推論。
三、我國審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
1.綜合化趨勢
現代審計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已開始向劃分具體、門類齊全的方向發展,它不僅與會計學、統計學、企業管理學等經濟類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還與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管理科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系。諸學科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在審計學中的研究,使現代審計理論與實踐有了豐富的內涵與外延。
2.市場化趨勢
隨著經營市場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開放化的加快,審計的研究思想呈現市場化的趨勢。具體表現在:21世紀的審計理論研究站在中國的土壤上觀察問題,采用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研究方法,合理借鑒國際先進的研究成果,一切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審計理論研究的水平,為我國審計事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3.社會化趨勢
社會化是市場化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審計作為一項經濟監督、經濟鑒證和經濟評價的復雜社會實踐活動,其社會化趨勢表現在:在審計實踐過程中,審計專家、數學專家、電子計算機專家、工程技術專家及其有關專家的密切配合和廣泛合作;社會責任審計的產生與發展;全社會對審計的重視和審計在國民經濟生活中地位的不斷提高,等等。
4.規范化趨勢
審計理論研究的規范化,是指審計理論研究具有標準性、統一性和一致性的要求。審計理論研究的規范化表現在:標準性,審計理論研究要按照有關方面規定的或實踐中形成的標準或準則進行;統一性,審計理論研究按有關方面規定的或實踐中形成的標準或準則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施行;一致性,審計理論研究按有關方面規定的或實踐中形成的標準或準則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實施應是相同的。
四、結論
現代審計理論是以系統觀和戰略觀為指導思想,不僅關注內部控制風險,同時也關注經營面臨的外部風險,通過審計風險的量化來確定審計證據的數量,使得審計風險控制更加科學有效,從而能夠更好的適應當代企業審計的需要。但是,通過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的案例也可以看出,對于我國企業而言,由于注冊會計師專業技能有限、企業經營又不夠規范,要求注冊會計師馬上有效執行現代審計理論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注冊會計師在運用現代審計理論的過程中,應當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和專業勝任能力。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高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在盡力爭取被審計單位配合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的特點,以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參看文獻:
[1]蔡春,李明.畢銘悅.構建國家審計理論框架的有關探討[J]. 審計研究,2013(03):3-21.
[2]王兵,劉力云,張立民.中國內部審計近30年發展:歷程回顧與啟示[J].會計研究,2013(10):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