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敏
中圖分類號:F2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4-0049-02
摘要:經濟責任審計在加強我國干部管理監督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動反腐倡廉、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文對經濟責任審計的法規依據、主要內容、審計方法和評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黨政領導干部 經濟責任審計 審計方法
濟責任審計工作是伴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設的大力推進,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1999年5月24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縣級以下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和《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中辦法[1999]20號),在縣級以下黨政領導干部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推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標志著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正式形成。2008年4月,為了進一步規范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促進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法制化,完善權力制約機制,促進領導干部正確履行經濟責任,加強干部監督管理和廉政勤政建設,國務院法制辦下發《經濟責任審計條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了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審計形式與組織管理方式、實施程序、審計評價與責任界定等,使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可操作性更強。目前,全國各級審計機關對各級次、各類別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已經全面展開,包括省部級領導干部也已常態化、制度化,形成了以任中審計為主、任中審計與離任審計相結合的審計模式,逐步建立起了重要領導干部任期輪審制度。經濟責任審計在加強干部管理監督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動反腐倡廉、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經濟責任審計的定義、法規依據
經濟責任審計是國家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或在審計機關認為必要時委托社會審計組織,以促進領導干部推動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科學發展為目標,以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情況為重點,以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為基礎,進行的檢查和評價。
法規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
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
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應當以促進領導干部推動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科學發展為目標,以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情況為重點,以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本地區、本部門(系統)、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為基礎,嚴格依法界定審計內容。具體內容為:本地區財政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國有資產的管理和使用情況;政府債務的舉借、管理和使用情況;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重要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情況;對直接分管部門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情況。重要經濟事項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本單位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有關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情況和利稅上繳情況,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經濟管理和監督職責情況。遵守有關經濟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情況;制定和執行重大經濟決策情況;遵守有關廉潔從政規定情況等。
三、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方法
經濟責任審計方法是指審計過程中,為完成審計任務、達到審計目標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術的總稱。根據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目標確定審計方法。
首先應制定審計實施方案,根據審計方案的要求,結合審計調查情況,圍繞審計目標和被審計領導干部任期內經濟權力運行軌跡、政府性資金流向,廣泛收集有關信息資料,注重分析,確定審計范圍、重點內容、方法和步驟,明確人員分工,并結合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要求和特點,在評估審計風險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審計實施方案,對審計過程中的時間預算、人員分工、審計重點、溝通時間等做出安排,按審計方案進行審計工作。
其次選擇適當的審計方法,主要審計方法有:(1)檢查法,指通過查閱會計賬簿、會計憑證及相關財務資料,以查明該會計資料及其反映的經濟活動是否真實合規并取證的一種方法。確定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完整性。如查閱原始憑證,檢查其是否有涂改、偽造、計算錯誤等情況,是否經過授權審批,是否超權限審批等;檢查記賬憑證內容與金額是否與原始憑證一致,檢查記賬憑證是否已完整登記入賬;檢查工作計劃、工作總結、會議記錄、會議紀要、經濟合同、考核檢查結果、業務檔案等資料。(2)核對法,是指審計人員將會計資料的相關數據按照其內在關系互相對照,復核檢查以取得審計證據的一種方法。核對的主要內容有:賬證核對,記賬憑證與各類賬簿核對;賬賬核對,日記賬與總賬,明細賬與總賬核對;賬表核對,總賬與會計報表核對;賬實核對,實物資產賬與盤點結果核對;會計資料與其他相關資料的核對,如銀行日記賬與銀行對賬單的核對等。(3)計算分析法,是指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會計資料中的有關數據進行驗算或另行計算,對經濟活動反映的會計信息數據進行指標計算,以確定其計算是否正確,經濟活動指標的變動是否合理、是否增值的一種方法。如對固定資產折舊計提、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應交稅金等計提的計算是否正確。對當期指標與基期指標計算的比較,如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比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的計算比較,實際執行數是否超預算指標的計算等。(4)查詢法,是指審計人員對于審計事項有關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書面或口頭詢問,從而驗證其他審計證據或為取得新的審計證據提供線索的一種方法。如對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進行詢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設計及運行情況,對貨幣資金及應收應付款項進行函證,以確定資產的真實性、完整性。(5)觀察及監盤法,是指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場所進行實地察看,來證實審計事項的方法。監盤是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財產、物資、設備、貨幣資金和有價證券進行實地監盤以獲取審計證據的一種方法。(6)比較分析法和趨勢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是將某項財務指標與性質相同的指標、標準進行對比,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種分析方法,如本期數與上期數比較,本期數與基期數比較,實際數與預算數比較等。趨勢分析法是通過對財務報表中各類相關數字資料,將兩期或多期連續相同指標或比率進行定基比較和環比對比,得出它們的增減變動方向、數額和幅度,以揭示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及經營指標變化趨勢的一種分析方法。(7)其他審計方法,如民主測評法,審計組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被審計對象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民主測評,測評內容以被審計對象定性評價指標為主,主要包括:能力素質、制度建設、廉潔自律、檢查監督等方面,通過測評,掌握有關領導干部的相關情況,測評結果可作為對被審計領導干部評價的依據。公示咨詢法,審計組采取召開會議、發布審前公示、公布舉報電話、設立舉報箱等措施,收集被審計領導干部任期內履行經濟責任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關聯業務及資金調查法,審計組根據掌握的被審計領導干部及所在單位的重大經濟情況,對被審計單位的一些重要業務進行關聯調查審計,即對被審計單位與上下級之間、本級之間、業務關聯單位之間的資金往來數進行核對,對資金往來與使用的合法、合理性進行相關檢查,查看有無資金的使用及審批報告,資金批復數與使用數是否一致等情況。
通過上述審計方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責任制審計目標,并對經濟責任審計進行客觀評價提供依據。
四、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是就被審計單位的全部經濟活動和經濟資料,根據審計結果,對照審計標準,從整體做出的全面評定。如對一個單位審計結束后,對被審計單位遵守財經紀律所做出的整體評價,通過審計對被審計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審計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況做出的評價等。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定量評價方法和定性評價方法。定量評價方法主要是依據被審計單位主要經濟指標和財務收支、財務收支目標完成情況的評價。定性評價方法是對審計事項的性質做出評判的方法,一般對經營管理活動及財務收支合規、合法性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評價,被審計領導干部個人遵守財經法紀及廉潔自律情況定性評價,會計報表為主的經濟資料真實性、正確性定性評價。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是審計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領導干部所承擔的內涵和外延也在發展變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按照新形勢和新要求,審計評價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國家有關政策以及干部考核評價等規定,結合地區、部門、單位的實際情況,根據審計查證或認定的事實,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進行審計評價,審計評價應當有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對審計過程未涉及、審計證據不適當或不充分的事項不評價;審計評價應當與審計內容相統一,一般包括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的業績、主要問題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審計評價應當關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關注任期內舉借債務、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科技創新等重要事項,關注領導干部應承擔直接責任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國新.現代經濟責任審計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S].2010.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S].2014.
[4]財政部等.關于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