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懷柯
(蘇州大學 東吳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產業集群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基于江蘇省中小企業經驗數據
馬懷柯
(蘇州大學 東吳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在產業集群中,中小企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異質性知識,加快企業技術積累速度,同時可以通過企業間相互協作加速企業的研發速度。本文通過江蘇省中小企業經驗數據分析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現狀,并通過實證檢驗了集群程度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產業集群;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產業集群,或稱為“產業網絡”,是伴隨著產業分工及專業化的發展過程而產生的。通過產業集群中形成的社會網絡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中的企業經濟活動??臻g的聚集通過資源重新配置使得企業資源優化更新,企業通過集群形成的社會網絡獲得包括資源流、信息流等資源的支持,使企業獲得內部、外部多重經濟效益,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1、產業集群能加快企業技術積累的速度
羅默(1986)指出知識積累具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是知識的積累具有“規模效應”。隨著資本的積累,生產規模隨之變大,為了提高生產率必然會產生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分工的細化,工人之間的交流會增加,其知識儲備也會快速提升;二是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隨著企業的不斷生產經營,規模逐漸變大,隨著資本的進一步投入,知識也會在知識主體間進行流動,從而導致社會知識總量的上升。這種溢出的效果在集群中更容易發生。在集群環境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明顯多于孤立企業,知識的流動使得企業知識積累速度加快,豐富的知識儲備,更有利于企業進行技術積累,從而提升企業技術的創新水平。
2、產業集群可以提高企業的學習能力,改善其學習方式
集群中的工作人員為了自身職位的發展,會不斷將自身工作經驗進行總結提煉,以提升工作效率。這一自我學習的過程有助于隱性知識向編碼化顯性知識的轉變,從而改變知識的存在形態;同時,這一持續的學習過程提高了企業學習主體即員工的學習能力。借助網絡,企業可以通過技術交流、參觀研討、座談等形式進行合作,也可以通過非正式的人員聚會、交流,互相交換經驗類知識,從而激發創意靈感。通過這種途徑營造一種尚學的氛圍和環境,使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在“干中學”,即通過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獲取隱含知識,而沒必要首先經歷學習,掌握編碼化知識后再應用到實踐中去。
3、產業集群可以給企業指明技術創新的方向
由于集群地區企業較密集,交流頻繁,集聚地也是產業有關信息的匯聚地,同行間可以方便地獲得產業的發展現狀、顧客需求等一手消息,企業也可以通過對需求進行定位分析進入未充分開發的市場,讓企業發現新的目標,這一目標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指明了方向。此外,集群的優秀人才對于行業的未來發展會產生預測,通過專家的分析也可以對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起到指向作用。
為了驗證產業集群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提升作用,本文通過調查的方式獲得了江蘇省中小企業的經驗數據并進行分析。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為江蘇省各中小企業,本次問卷于2014年發放,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185份,有效問卷162份,有效回收率62.3%。調查問卷采用電子郵件、郵寄問卷的方式進行,最終數據通過SPSS20.0進行分析。
本文選擇集群視角,研究集群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因此按照集群程度的不同,以集群的集聚程度為標準進行了分類,根據分類分別賦予城市中心科技園為3,經濟開發區為2,城市中心及副中心為1。本文依據魏江(1995、1998),唐炎釗(2004)等人的研究,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分為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以及研究開發能力并設置相應的問項,進行加權求和后得到企業的創新能力評分,并在此基礎上將評分進行歸類處理分為5個等級,最后再進行回歸分析。本文設置企業所有權性質、盈利情況、行業所處性質為控制變量。
1、描述性統計
本次調查的中小企業主要涉及制造業(見表1)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從表中可以發現江蘇省中小企業以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行業居多。從企業的所有制類型來看,民營企業占據本次調查的大部分樣本;按照中小企業所處區域的程度來分,位于經濟開發區的有20.5%,城市中心科技園的62.8%,城市中心及其他地區的有16.7%。
2、江蘇省中小企業創新情況特征性事實描述
(1)技術產品來源。江蘇省中小企業絕大多數通過自主研發獲得技術產品選擇比例超過60%,通過母公司獲得的為16%,通過別的企業購買不足15%。中小企業創新途徑比較單一,加上中小企業在資金以及人才方面都面臨約束,會對其創新成功率產生不良影響。

表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2)技術創新面臨的制約因素。表2數據顯示,當前對企業創新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資金缺乏,選擇高于50%。資金來源不足,自然造成R&D的低投入,而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持續的資金投入,該因素是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障礙之一,嚴重制約了技術創新活動的實施。選擇第二位的是缺乏創新人才,人才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來源,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影響力低下,高科技人才往往會選擇國有大型企業就職,很少流向中小型企業,嚴重地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其次,技術人員成本上升,創新不確定因素較大等同樣阻礙著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表2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制約因素(多選,%)
3、實證檢驗
在城市中三個區域,城市中心科技園是標準的企業集群,經濟開發區也是企業以集群的形式存在,但是卻不如城市中心科技園更加專業化,中小企業在城市中心地區的集聚程度相對較低??h、鄉鎮地區的中小企業外部的市場環境,政策支持以及技術發展程度不如城市,縣、鄉鎮地區的中小企業面臨的區域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更多的是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導致的,因此為縮小其他因素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僅對城市中不同區域進行分析。

表3 似然比檢驗
從表3中可以發現,集群程度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分在5%水平上顯著,說明隨著企業的集群集中度的增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證實了本文的分析,即通過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可以加快技術的積累,提升學習能力,從而加速其技術研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結合本次調查所揭示的江蘇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本調查報告提出如下建議。
1、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中小企業在融資中面臨著很大的融資困境,政府必須要在中小企業的融資環節做更多的工作。在融資難題上應提供應有的法律支持,同時完善創新投資體系,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服務體系在融資中的重要作用,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就中小企業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努力提升自身硬實力,加大科學研發水平,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經營效率,同時建立起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做到可持續發展,成為市場主體,提升信用,贏得銀行及投資者更多的信任與支持,以獲得更多投資。
2、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中小企業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創造吸收人才的有力條件。同時,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工作和人才交流活動,引進國外智力,拓寬國際交流的渠道??傊?,要形成尊重人才,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氛圍,建立起人力資源支持體系。
3、以集群中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創新
經過調查報告的相關分析,發現區域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較強,因此促進中小企業的產業集群化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其創新能力,進而促進其技術創新。形成集群帶動機制有很多必要條件。
中小企業要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其核心能力包括核心技術、銷售網絡、采購系統等。而中小企業擁有了核心能力,就能增加與大企業討價還價的能力,從而提高中小企業的收益。同時要努力學習大企業的先進科研管理方式,增加研發的成功率,提高研發產品的有效性。中小企業要重視制度創新,其制度創新,就是要按市場經濟規范建立企業制度,如股份合作制、有限責任公司,這既能使中小企業獲得平等的競爭機會,也能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
政府在集群中應使用行政手段,賦予中小企業平等的競爭地位,保證中小企業的利益,完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信息、技術、管理、稅收等服務,同時通過各類政策促進大中小企業的合作。中小企業則應積極同大型企業合作,不斷增加企業的市場資本和知識產權,以提高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共生的機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工序的復雜化,產品研發難度的增加,也從客觀上增加了大企業同中小企業共生合作的必要性。
[1]Ansoff,1.CorporateStrategy[M].Newyork:MeGraw—Hill,1965.
[2]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Nations[M]. NewYork?Free Press,1990.
[3]The Free Press Por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4]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劉友金:集群式創新與創新能力集成[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