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春光 周文錦 程曉娟
[摘 要]高校在培養適應性人才中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生心理普遍脆弱,學生對未來迷茫,考證熱和考研熱在大學盛行,學生普遍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對策包括提高教師進入高校的門檻,開設心理治療方面的課程,對學生未來的方向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學生的考查方式多樣化。
[關鍵詞]社會適應性人才;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9-0018-02
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較高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1]高等學校能否培養出適應并滿足現代社會要求的人才,關鍵在于把握好現代和未來社會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等素質的期望,深入分析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
一、高校在適應性培養人才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
很多學生在高中時學習很刻苦,但是到了大學卻不思進取:男生天天在寢室打游戲,女生天天在寢室聊天看電視劇。他們覺得老師講的東西很枯燥,認為老師在大學教的東西在以后的工作中會用不到。他們以為進了大學就是進了保險箱,就是天堂,即使不好好學習,最后還是可以拿到大學文憑,可以順利畢業,出來憑借這個大學文憑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樣的學生多數沒有系統地學過專業知識,當畢業出來找工作時由于在大學沒有培養好相應的技能最后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類學生雖然到了大學以后沒有荒廢學業,但也對學習沒有興趣,激勵他們學習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掛科或者是迫于就業的壓力。這樣的學生每天生活在重壓之下,他們的心理大多不夠健康,在人際方面會有一些問題。只有少數的學生是真正熱愛學習的,但是這部分學生很有可能會由于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他們一起成長、一起進步因而改變自己的信念,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二)學生心理普遍脆弱
總是可以在新聞上讀到大學生某某某由于失戀跳樓自殺、大學生某某某由于就業壓力過大服毒身亡、大學生某某某由于沒考上研究生就精神恍惚……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何以如此脆弱?比起高中,大學生活是如此豐富多彩,學生們在學習之余還會有很多空余時間和其他人相處或者做其他事情,少了繁重的功課,應該會生活得更多姿多彩。高中學生幾乎很少有人會心理脆弱到放棄生命,而大學生卻不如預期的理想。也許有的大學里開設了心理課程,但是這起到的作用就如杯水車薪。也許在老師的心里,心理教育只是被當成一種知識來傳授,并沒有把它擺在一定的高度上,沒能引起大家的重視,也更加沒有人把它作為一種生存技能來使用。恐怕在大學生的心中,它的地位也沒有專業知識高。總的來說,由于傳統教育的影響,求生技能弱化成一種普通的知識,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這是值得高校深思的另一問題。[2]
(三)學生對未來迷茫,考證熱和考研熱在大學盛行
在大學里有著這樣一種觀念——天天在自習室學習的人就是好學生。這種觀念影響了無數大學生。于是很多學生就從剛進大學起就以自習為榮,卻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自習,他們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夢想到底是什么,所以活得盲目和痛苦。在高校自習室里學習的無非就是兩類人,一類是考證的學生,他們樂此不疲的考了一個又一個的證書,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類則是考研的學生,他們像高三學生一樣夜夜奮戰在自習室里,為的是有朝一日能考上某某大學的研究生。這兩類人的狂熱都大多出于一個相同的原因——就業難,找到好工作難。他們這樣做其實是本末倒置了,很多人都只為“分”來奮斗,他們只求能拿到證或者考上研究生就行了,但是他們忽略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培養自己快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大學學習的真正目的,也是企業需要大學生具備的能力之一。他們忽略了本質的學習很有可能會使自己事倍功半。
(四)學生普遍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現象:一個在大學成績優異并且拿了很多證書的優秀畢業生卻在求職過程中被拒絕或者在試用期被淘汰。他們缺乏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許他們在學校學習很認真,卻學得很死板,他們盲目地認為努力就有收獲,付出就有成果。努力就有收獲的前提是選對了方向,樹立了正確的目標才會有好的成果。他們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取得好成績,忘記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用技能和學會思考的方法。面試失敗說明不只是大學生準備得不充分這個問題,還有他們平時的思考問題方式這個問題。簡單的記憶和努力做題也許可以讓大學生們在每次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這卻不能滿足一個正常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3]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會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而不是一個只會背誦和做題的機器。
二、高校針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提高老師進入高校的門檻
作為一個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并且還要告訴學生這些知識將來如何在工作中得到應用。很顯然,后者的意義要大于前者,但是許多老師只能做到前者,這樣使得他們在教學工作中處于一種很盲目的狀態,這讓學生產生這樣一種情緒——老師教的東西以后用不到,從而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以來,高校老師進入的門檻只有學歷要求,很多老師像現在的大學生一樣,都是高考畢業就讀大學,讀大學后就接著讀研究生,然后就直接進入高校擔任老師,他們一直都呆在高高的象牙塔里,沒有在企業工作過,所以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讓知識在工作中得到應用,更別說教學生如何應用知識了。[4]所以一個高校的老師必須具備與他所教課程相關方面的工作經驗,才能更好的勝任高校的教學工作。這樣的老師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開設心理治療方面的課程
傳道授業乃高校的責任,其內容不僅應包括技能和知識學習,更應該包括心理課程學習。高校應該把心理課程放到每個學期的必修課程里,而不僅僅是作為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學生開放的選修課,應像高校把哲學課列入必修課程一樣。再者,高校還應該讓老師和學生對心理課程產生一定程度的重視,從而使他們認真教授和學習這門課程,并使之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因為這門課程只有真正應用于生活了,學了才有意義。大學不像高中那么簡單,只需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行了。大學更像一個小社會,任何人都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難。[5]心理課程對學生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門知識,更是一種工具——它能在一個人遇到挫折的時候發揮重要的作用,幫助人們走出陰霾,重見陽光。學好心理課程對學生以后的人生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對學生未來的方向進行正確的引導
在學生對未來迷茫時,高校給出的解決方案不應該是鼓勵他們去考研或者多考證,而應該在這個方面請一些專業人士來指導學生,告訴他們考研的利與弊,鼓勵他們往自己的興趣點或擅長的領域發展,讓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專業人士的選擇應多考慮一些企業的佼佼者或是學術界小有名氣的專家,這樣才能讓學生博大家之長,做出適合他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盲目地跟風效仿身邊的人。另外,高校也可以請一些歷屆的學長和學姐來給予大家一定的指導,從而讓大學生不再迷茫,多一些符合自己意愿的目標,少一些盲目的選擇,使大學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四)對學生的考查方式多樣化
檢查一個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學生在實際情況下的應用能力。這樣既避免了一些學生在期末臨時抱佛腳的投機取巧行為,也告訴了學生一個道理——學習就是為了能在將來的某一天,某一個場景中使用,而不只是用在考試中。應鼓勵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多思考一些開放性問題,或者提出一些實際工作場景中出現的問題,告訴他們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要參與,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鼓勵他們在實際中多使用這些思考問題的方法。[6]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都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小結
一個好的大學不僅僅是老師好設備好,更重要的是它能給予學生一些能在一生中都能用到的東西,比如說優秀的品質、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相比硬生生的知識來說可能會讓一個人走得更遠。所以,一個高校應該做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快速學習,使之以后能迅速掌握企業所需技能;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有效地與人溝通協調,使之在走入社會后能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應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更能適應這個高壓的社會;應該告訴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使之能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能走得更遠。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真正的企業適應型人才。
[ 注 釋 ]
[1] 黃兆林.對高校培養社會適應性人才的思考[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5(3):70-73.
[2] 王少梅,張妍.高等學校地方適應性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131-133.
[3] 周文富,周斐芳.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創新性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5):55-56.
[4] 邱志強.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的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29):159-161.
[5] 項桂芬,等.高等教育轉型期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創新探討[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08(6):193-197.
[6] 朱雪波.關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問題的再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12-15.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