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香玲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人民幣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可,并且跨境結算的數量不斷增多,人民幣國際化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匯率變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國際化進程又將加劇匯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從人民幣國家化的視角出發,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變動之間的關系以及相互影響,結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匯率走勢的分析和預測,研究了人民幣超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人民幣國際化 匯率變動 經濟效應
一、引言
人民幣國際化是應對當前急劇變化的國內外環境的必然趨勢。1997年頒布的《邊境貿易外匯管理暫行辦法》為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奠定了基礎。2015年人民幣國債在香港發行共280億元,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從2005年匯改到2015年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升值,平均升值率32.22%。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將對人民幣國際化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將增加大眾對人民幣持有的信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另一方面,人民幣超調的可能將增加貶值預期,造成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二、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的關系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
人民幣國際化就是在國際結算中發揮價值尺度、流動支付以及儲藏、世界貨幣等職能。作為一種可以跨國界流通的貨幣,人民幣具有金融作用,并且在國際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接受和認可,逐步走向國際計價結算以及儲備的道路,增加了貨幣本身的價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國際貨幣定義為在國際往來中能夠被廣泛用于支付和參與國際市場外匯交易的貨幣,其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要保持貨幣價值的穩定性,維持匯率在小范圍幅度內波動。因此,國貨幣在國際化進程中不僅需要保證有較強的經濟實力,還需要有成熟穩定的金融系統。
(二)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變動特點
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匯率表現出來的突出特點是在長時間內呈現升值趨勢,這是因為貨幣國際化使人民幣在更為廣泛的空間領域得到應用,如果能夠保持貨幣供給的穩定,則會增加對貨幣的需求量,從而使貨幣升值;另一方面,依據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貨幣國際化能夠幫助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率又推動生產力的提升,從而引起貨幣的升值。在短期內,國際化進程會對匯率造成小幅度波動的影響。學者對IMF發布的有效匯率指標的相關研究發現,被考察的16個國家在貨幣國際化進程中,都表現出長時間段內升值的現象,并且在短期匯率波動較小。
(三)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匯率保持相對穩定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有有利作用,同時穩步升值將更有利于貨幣國際化地位的提升。但是,長期的升值將會對該國的出口國際競爭力產生負面效應,進而形成貿易逆差,對于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來說會有較大影響。我國長期處在貿易順差的狀態下,但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出口,壓縮了貿易企業的利潤空間,對我國出口有負面的沖擊,同時也不利于維護我國本幣的國際地位。
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匯率走勢分析及預測
(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勢分析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勢分析需要參考包含我國和參考國通脹的實際匯率水平。由于美元為當前最強勢的國際貨幣之一,所以選擇美元作為匯率分析的參照物,以同種貨幣表示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水平,從而反映出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在直接標價法下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匯率走勢,在1994年到1997年期間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匯率有小幅的上漲,從1994年的1美元兌8.62元人民幣上升到1997年的1美元兌8.29元人民幣;之后,在1997年到2005年期間,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保持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采取了單盯美元的匯率政策,表現出匯率基本穩定不變的態勢;2005年匯率改革之后,我國匯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波動,并且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2005年到2013年期間,美元平均匯率升值幅度與1994年相比,增長幅度達到了近40%。
圖1 1994年~201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匯率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和國家統計局。)
(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預測
結合上述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趨勢分析,本文借鑒Box和Jenkins提出在隨機理論基礎上建立的ARIMA模型,通過時間序列隨機性來對匯率波動趨勢進行預測。本文選取了2000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間人民幣兌美元的月平均匯率,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將數據導入SAS統計軟件中,對數據進行了處理和分析,最終得到的結果為:經過一階差分后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數據序列波動幅度越來越小,并且逐漸向0趨近,表示該序列曲線在不斷地下降,并且下降幅度逐漸減小,最后趨于穩定,這說明人民幣未來有一定的升值空間。該預測結果與在參考兩國通脹后計算得出的實際利率水平所得結論一致。
四、人民幣超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對中國出口企業造成沖擊
人民幣超調是基于我國人民幣持續升值現象而提出的分析方法。由于短期內人民幣的匯率波動反應超過了長期穩定的均衡值,所以呈現一個相反的調節過程,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將會達到新的長期均衡水平。在此情況下,升值對出口企業維持同樣出口價格造成了影響,企業要追求經濟效益,就需要用外幣標出更高的商品價格,嚴重削弱了我國商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這樣的沖擊會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果企業采用低價競爭策略將會對企業的利潤空間造成擠壓。
(二)減少外商直接投資以及經濟增長速度
我國對外開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外商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將會增加外商在中國投資的成本,從而減少對中國直接投資。外資企業撤資將會對我國的就業率造成影響,同時不利于我國對外開放“引進來,走出去”政策的實施。人民幣的過度升值首先對出口造成影響,從而為企業帶來虧損,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就會減少對勞動力的支付,進而影響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并且外商投資的撤出也會降低我國的整體投資水平,從而減緩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
(三)影響金融市場穩定
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會吸引大量熱錢進入中國市場,也就是境外短期投機資金,從而造成我國金融系統中的大量泡沫膨脹,對于當前我國發展不成熟的金融系統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一旦升值預期發生變化,境外進本撤出將會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甚至引發金融危機。
五、相關建議
(一)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要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的范圍能穩定波動,從而有利于應對變化多端的國內外金融環境以及當前復雜的經濟發展形勢。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需要盡可能讓外匯經濟主體自愿參與到外匯管制區間,從而更真實地反映外匯供應的變化情況,在市場供求為導向的前提下推進我國匯率市場化改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當前,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我國外匯管制還比較嚴格,距離完全開放的市場化環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加強外匯市場建設
加強外匯市場建設需要適當增加外匯市場交易主體,讓更多的機構和企業參與到外匯市場交易體系中,從而避免大機構集中交易造成較大的市場波動。貨幣市場是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環節,完善其建設能夠有效緩沖短期資本的流動,防范金融體系以及企業經營中的匯率風險。加強貨幣市場建設需要從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需要降低貨幣市場的準入限制,其次要增加交易主體的數量,最后需要創新市場工具,完善交易方式方法。
(三)加強外匯市場風險防范機制
建立健全我國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和監管協調機制,對外匯市場加強資本境內外流動的監督,加強監控的時效性,采用先進的信息化監督方式,提高數據分析的透明度,并且對異常現象加強監督核查,強化外匯市場建設的基礎。還需要增加市場上外匯交易的品種,提供更多有利的匯率避險工具,做好外匯儲備工作,適度調節存量,以控制和保持外匯市場的靈活性。
六、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匯率的變動對經濟效應的傳導作用對人民幣國際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首先,逐漸過渡的匯率改革能夠減輕人民幣超調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在推進人民幣改革的進程中,需要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浮動匯率體制,并且加強監督管理。其次,需要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提高央行貨幣政策在匯率傳導中的作用,增加對經濟效應的影響,推進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并且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為天津信唐貨幣經紀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 劉力臻.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匯率變化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2] 何金旗,張瑞.人民幣國際化、匯率波動與貨幣政策互動關系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03):120-129.
[3] 何平,鐘紅.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發展效應及其存在的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14(05):8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