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俊文+肖星亮
摘 要 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經濟增長與國家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在飛速的增長,通過對我國1980年至2015年的GDP和CPI的環比增長率,來淺析當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政策。
關鍵詞 GDP;CPI;可持續經濟發展
一、引言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的有效工具,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體現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而CPI則與我們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我們每天的日用品的消耗以及每天的吃喝住行都與其緊密相連。GDP是擴張性、生產性指標,[1]GDP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GDP代表一國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生產活動(包括產品和勞務)的最終成果,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了中間投入價值后的余額,也就是當期新創造財富(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價值總量。[2]近年來,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很多人認為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片面地追求GDP的增加。[3]
二、1980年-2015年GDP和CPI數據分析
(一)GDP環比增長率變化的原因
1980年至1981年,GDP的環比增長率有7.8%降到了5.2%,說明當時政府采取的財政政策是免賦稅,讓人民休養生息,讓民眾有自己的財產。1983年至1985年,GDP穩定增長10%以上,得源于鄧小平帶領的經濟結構性改革,國民經濟逐漸得到活力。再看1986年至1988年的GDP,經濟發展持續過熱,各種不穩定的因素增加,所以其GDP還在增長。在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后,由于嚴厲的經濟政策,宏觀經濟緊縮,市場經濟疲軟,增長速度減慢,所以1989年至1990年的GDP增長減慢。從1991年到1995年,鄧小平南巡,經濟發展過熱,GDP保持10%左右的增長。
1996年至2000年,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各級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采取了各項價格調控措施,成效顯著,而后由于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加上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的爆發,使我國進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下降,導致國內外需求萎縮,價格總水平下降。而2000年由于積極的財政政策,消費者市場和擴大內需的政策效果漸佳,國內外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緩解。2001年,中國加入WTO,但同時“9·11”事件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影響,且非典和嚴重的洪澇干旱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沖擊,市場銷售額下降,出口貨物減少,交通運輸量下降,旅游業和農產品的銷售分別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到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改革,總體來說價格總水平基本保持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產業化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
2006年到2010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以及中國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加上中國樓市股市的泡沫嚴重,GDP變化起伏較大,但總體維持在較高的增長水平上。2010年至2015年,世界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中國實現經濟的軟著陸,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布加快,政府逐步調整宏觀收入的分配格局,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CPI環比增長率變化的原因
1980年至1984年,CPI變化起伏不大,在鄧小平的社會經濟改革的帶領下,1985年CPI回升,國民經濟活力提升,帶來消費的提高,導致市場供不應求,市場總價格水平上升,之后的兩年中,由于經濟發展的過熱,導致物價水平的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1987年至1990年,由于前期的經濟過熱的發展,導致這個期間開始進行整頓經濟,市場疲軟,CPI竟達到18.8%,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物質短缺,經常出現搶購風潮。再來CPI起伏最大的期間是1992年至1997年,1994年的CPI為36年來最高的,達到24.1%。當時我國主要農產品收購價格和石油、煤炭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中央又出臺了稅制改革和匯率并軌,加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改革,企業的工資套改,都使得物價水平上漲。
1998年到2002年的CPI變化不大,得益于政府采取的各項價格措施,抑制了通貨膨脹。盡管遇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但總體價格水平上漲不大,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2003年的非典和洪澇干旱給國內經濟較大的打擊,物價水平上漲,當時出現的搶購風及市場銷售額的下降,都給物價上漲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2003年到2008年,期間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等等系列國家大事的出現,市場結構升級與股市投資的增大,都使政府資金支出較多,而稅收的資金都用在了基礎建設上和市場調節上,使通貨膨脹,物價上漲。
2008年以后,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使大量商品價格下滑,同時國家拿出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降低利率。但由于出口貿易的多個國家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減少,商品缺乏國際消費市場,人民購買力上升。2009年CPI呈“V”字反轉,主要是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加上居住價格同比下降3.6%,使得物價開始上升。
三、啟示與展望
36年來,物價的起伏波動較大,尤其是受到國家頒布的各項經濟政策后,或者是國內政治形勢緊張,以及國外的局勢環境的混亂,導致有幾年的CPI暴漲。比如1994年通貨膨脹率為24.1%,國家的貨幣發放過多,市場供大于求,產能過剩,國營企業銷售額下降等一系列的問題引發了物價的暴漲,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還在進行稅制改革,讓原本社會矛盾就比較突出的問題更加的夸大化。由此,可想而知,一個國家的CPI的數值跟一個國家的居民消費息息相關,這可以判斷出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何種階段,也同樣了可以顯示出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劉太忠.關于我國GDP與GNP的比較分析[J].《理論界》,2008(1): 58-59
[2]李德水.關于GDP的幾點思考[J].《經濟研究》,2004(4):27-29
[3]吳敬輝.關于GDP局限性的認識[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5):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