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姚
摘 要 高科技信息技術使得企業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到傳統管理會計的運行模式,迫使其做出變化,以此適應現代化企業的發展模式。因而發達國家的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發展逐漸成熟。如今,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上逐漸超越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經濟有了很顯著的變化,但由于多方面制約因素的存在,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發展緩慢。因此,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管理會計;體系;中國特色
管理會計理論是人們從管理會計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來的關于管理會計的系統化的理性認識,是在管理會計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由一套前后一致的管理會計本質、屬性、職能、方位以及行為主體、管理會計目標、對象、基本假設、概念、原則和管理會計循環及管理會計方法體系所組成的觀念框架,用來解釋、評價、指導、開拓和完善管理會計實務。
我國要加快社會主義發展,就要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要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而要想建立完整的現代企業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管理會計所具有的解釋過去、控制現在、規劃未來的職能無疑能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將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目前我國管理會計在企業中應用的現狀來看,除了責任會計以外,大部分企業對全面預算、風險分析、差量分析等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應用。原因就是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很薄弱,學者對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仍局限于國外情況的翻譯介紹。而中國的國情與西方國家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使得被全盤吸引的西方管理會計很難在中國企業普遍應用。所以要想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廣管理會計,首先要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
一、管理會計在我國發展模式及缺點
1.理論與實踐脫離
由于管理會計是從西方國家引進,并沒有經歷過從實踐提煉出理論的過程。管理會計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從屬物品,與企業經濟發展環境密切相關。我國所引進的西方管理會計,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大背景下衍生出來的,而由于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法制文化環境不同,因而,與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特殊國情不符。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使得管理會計體系很難繼續完善發展,也就很難匹配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現狀,無法在科學的信息社會給予經濟重大幫助。
2.理論體系松散
現階段,中國式管理會計體系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有了較大完善,但是我國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仍缺乏嚴謹的結構,沒有一條貫穿的主線,給人以拼湊之感,而且還與財務管理的界限模糊。原有的企業內部經濟核算制并未上升到理論層次,理論上的貧乏導致目前我國企業對管理會計的應用仍處于“零打碎敲”的狀態,采用了其中一些成本控制、預測分析、決策分析、責任會計等方法,并沒有將其作為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統加以充分應用。因而會經常導致管理信息的滯后,影響決策。
3.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管理會計作為會計系統的分支,管理會計來源于財務會計,兩者相互支持、協調工作,各自發揮自身不同的功能,共同為企業決策部門服務。但是從工作分工上講,財務會計通過信息系統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提供給企業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務于社會各相關方面;而管理會計則通過信息系統所產生的相關管理信息,提供給企業經營管理決策者、執行者,在企業經營決策與經營管理中發揮著直接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管理會計雖然在提供信息、幫助決策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與財務會計有很大重合部分。因此,在國內的教育過程中,管理會計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是在財務會計的學習過程中將管理會計順帶著理解一遍。沒有系統精細的對管理會計進行研究,很難讓管理會計得到補充繼續發展。同時,由于研究領域的狹隘,基點不同,我國的管理會計過于重視內部的發展,重點放在了經營性管理而非生產性管理上。發展的不平衡也將阻礙其可持續發展。
二、怎樣建立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的模式
實踐表明,一國社會的管理會計發展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經濟的進步及全球化程度;二是制度的創新。在我國的發展道路上,從十七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就一直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經濟上建立起了以我國國情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宜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使得我國經濟日益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同時,我國與世界聯系日益加強,全球化程度加大,原先以豐富廉價勞動力為優勢的對外出口逐漸開始發生變化,我國經濟發展有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管理會計制度,是以服務企業內部管理為著眼點而設計的,這種制度安排具有很強的環境依賴性。我國管理會計制度的變遷是與我國經濟的發展環境相適應的,體現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客觀規律。以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管理會計制度的變遷軌跡為切入口,探尋其發展特征并兼論管理會計實務的發展,得出結論:定位于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是極其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的。
我國現階段使用的管理會計理論,其基礎就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科學管理會計體系。隨著經濟科技的日益發展,管理會計體系在理論上逐漸完善,但是中國的管理會計在借鑒“他山之石”的同時,還要積極發展本土實踐,實現理論基于實踐發展的創新。換句話說,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我國管理會計建設:(1)我們要立足于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我國現階段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企業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控制成本,加強企業的事前和事中控制。(2)以責任會計為發展管理會計的突破口。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是實行責、權、利相結合,提高以班組核算為基礎的廠內經濟核算體系。(3)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在加強理論基礎的同時注重典型案例的研究。發揮政府和企業的相互作用,加強學術界的討論與務實派的實踐,在專門機構組織的帶領下,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仔細分析研討。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幫助下,以積極的姿態推進我國管理會計的改革。
總的來說,西方管理會計發展模式新的內容有作業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企業流程再造、戰略管理會計等;日本管理會計新的發展模式有目標成本法(Target Accounting)、全面質量管理(TQM)等。各國都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找到了適應自身發展的管理會計體系。但從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的實際模式來看,由于管理理論和模式全是從外引進,應用方式較弱,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聯系我國實際的管理會計的整體體系,很多企業不具備事前預測、事中控制的能力。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財會人員的素質對管理會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管理會計缺乏應有的重視。大量新生民營企業基礎管理不完善,內部管理混亂,缺少健全的規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影響了管理會計工作的展開。企業的會計人員對日常管理會計業務分析能力差,很難將有效信息運用到企業的管理決策中去。因而在探討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時,既要認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的共性,又要落實于中國基本國情,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企業幫助決策、提高經濟效益的功能,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