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漢
摘 要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一屆政府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而創業投資企業作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創立、成長的助推器,其發揮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縱觀國內創業投資相關的法規、政策,特別是與投資人息息相關的會計及稅收政策還不夠健全,無法提高創業投資企業投資者的積極性。為此本文從我國創業投資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創業投資相關稅收政策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并給予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創業投資;稅收政策;優化
我國的創業投資行業經歷了長達30年的發展,在組織形式、運行方式等方面已較為完善,但具體到財稅政策方面,還存在很多的盲點,部分環節稅負過重等問題,如合伙制形式下法人合伙人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再分配是否免稅,合伙企業虧損不能抵減法人合伙人的應稅所得、公司制形式下個人股東重復納稅等問題。下文將通過分析我國創業投資企業的現狀,針對性的提出創業投資企業稅收政策優化的的方法。
一、我國目前創業投資行業的現狀以及形成原因
1.我國創業投資行業現狀
創業投資企業(俗稱“風投”)是向初創、成長期企業提供股權資本,并積極參與企業的管理工作,為其提供一定的增值服務。在被投資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再通股權轉讓獲取中長期收益。清科數據資料顯示,我國市場的VC/PE機構已由1995年的10家增至2015年的逾8,000家,管理資本量超過4萬億人民幣。
相較于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的優勢不言而喻,特別是對于初創期的中小企業來說,創業投資企業對其成長發展的助推劑作用非常明顯,因此這樣的產業需要政府在稅收中或者其他政策中予以適當關懷,出臺一些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的運行成本,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創業投資行業,這也是一些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國家政府對于創業投資的共同態度[1]。
2.我國創業投資行業現狀的形成原因
1999年世界經濟發展十分活躍,在當時,我國正在為實現“科教興國”這一基本戰略目標而努力。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影響下,我國也在當時產生了較為短暫的創業投資熱。縱觀我國創業投資歷史發展,我國于1985年開始對創業投資進行探索,并成立了第一家登記在冊的風險投資機構,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風險投資行業也在不斷成長,但與其他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國家相比,創業投資產業發展速度還有待提高。在2000年,創業投資受到網絡泡沫的嚴重影響,再加上當時也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扶持政策,創業投資產業便進入了漫長的消沉期,一直到2004年國內投資機構的數量以及資產都始終呈現負增長趨勢[2]。
直到2005年末,創業投資發展的頹勢引起國家政府的關注,并在當時發布了《創業投資企業暫行管理辦法》這一政策不僅在法律角度為投資者的創業投資基金提供了應有的保護,并且還為創業投資企業中的一些政策提供必須的法律依據。近些年來國家在稅收政策上也出臺了一些優惠措施,如2007年2月15日發布的《關于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中規定“投資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含2年)的,可按其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去年又出臺了財稅〔2015〕116號文,進一步明確了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企業法人合伙人享受這一優惠。但從創業投資企業實際運行中來看,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縱觀世界范圍對創業投資企業的促進措施,較為優惠的稅收政策是最直接的方式,可有效降低創業投資者的投資成本,促進其投資欲望,而且這也體現出其政府愿意扶持創業風險投資活動,是促進企業投資企業發展最為有效的方法。
二、優化國內創業投資企業稅收政策的方法
1.優化現階段稅收政策
為規避個人投資者重復納稅的問題,現在很多創業投資企業是以合伙基金的形式存在,目前合伙企業所得稅的計繳依據主要是財稅(2008)第159號文,即采取“先分后稅”的原則,合伙企業不承擔所得稅,由各合伙人分別繳納。但文中的規定:合伙企業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稅”的原則,包括合伙企業分配給所有合伙人的所得和企業當年留存的所得(利潤),及第五條規定:合伙企業的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伙人在計算其繳納企業所得稅時,不得用合伙企業的虧損抵減其盈利。這樣就造成合伙企業即使不進行利潤分配,合伙人也應按照應分配的利潤計繳企業所得稅,但合伙企業虧損,法人合伙人卻不得抵減自身的盈利。這樣造成合伙人無法將合伙企業分得的收入與合伙人的自身經營情況掛鉤,無法統一籌劃、用合伙企業的虧損抵減其應納稅所得額,無形中也是加重了企業的稅負水平。因此,有必要從國家的稅收制度改革入手,將基金合伙人和其在基金享有的權益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即作為一個納稅主體,將合伙人自身的生產經營情況與基金的經營情況匯總納稅,既降低合伙人的稅務風險,又合理降低合伙人的稅負水平。
2.改革企業退出已上市項目稅費計繳的基本方法
按照創業投資企業退出股權是否已上市的標準劃分,上市股權的退出會涉及到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兩項,而非上市股權的退出僅涉及企業所得稅一項,主要原因在于從目前稅法角度來說,上市公司股權屬于金融資產的范疇,在會計核算上一般也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來進行核算,計算下來上市公司股權要比未上市公司股權的退出稅負高近5個百分點,雖說通過資本市場轉讓會獲得更豐厚的回報,但同樣的投資,稅負卻不一致,如果將來上市企業溢價空間下降,創投企業對于投資企業上市的愿望肯定會打折扣,最終會影響資本市場的發展。因此有必要減免上市股權轉讓涉及到的增值稅部分,讓利于民,提升創業投資企業推動投資企業上市的積極性,積極帶動規范投資企業的管理水平,與投資企業共成長。
此外,政府還可以適當參考相關的經濟學文獻,以及世界范圍中其他國家在此項工作中的具體政策來完善現有工作體制,進而把創業投資機構視為一個中間媒介,而不是一個常規企業,也能夠為其稅務方面進行改革。
三、結束語
創業投資產業的發展能夠為我國處于成長階段的企業提供必要的經濟、管理支持,協助企業發展。同時,創業投資產業也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產業,能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希望本文能夠通過對創業投資產業相關稅收政策的分析,為我國創業投資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維方向,進而促進國家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允斌,唐文彬.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與稅收處理差異比較分析[J].財務與會計.2011,(1):28-30
[2]邱文婕.論我國創業投資退出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生論文.2014,(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