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哲 米成糧 喬新建(黑龍江流域博物館,黑龍江蘿北154200)
對蘿北地區發現兩件石矛的初步認識
田哲米成糧喬新建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黑龍江蘿北154200)
黑龍江蘿北縣名山鎮發現兩件石質矛尖,為該地區新發現,經比對,與美洲人起源亞洲說具有密切聯系,證明蘿北地區在史前曾經有過人類遺留痕跡。通過地理位置分析,可以確定蘿北地區是東北亞史前人類前往北美洲遷徙途中的主要活動區域。
蘿北;石器;美洲人起源
蘿北縣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南麓與三江平原交匯處、黑龍江中下游,東北以黑龍江為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隔江相望,邊境線(界江)長146.5公里。名山位于蘿北縣名山鎮西側,當地人稱之為小山,距離名山鎮內約700米。山體呈南北向、北高南低,海拔134米,相對高度63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31°1′49",北緯47°41′37",面積約0.25平方公里,是黑龍江沿岸名山段緊鄰江邊的一座孤峰。2008~2014年期間,經常可以在該山北側由碎石構成的灘地上采集到一些石核、石葉、刮削器等,還有一些將長圓形礫石的兩個端點打出對稱的缺口而制成的石網墜,以及打制的石錛等多種類型的石器。在名山西側不足百米處,有一條自西向東,然后再折向北匯入黑龍江的小河,當地人稱之為一道溝。該河的西岸漫灘之上屬于名山農場第三作業區的耕種地。河的東岸為樹林,過樹林再往東為名山。一道溝因江水漲撤也發生寬窄的變化。在河的入江口東側也發現過一些打制和壓制石器,并有少量帶有紋飾的陶片。由此看來,名山的北側與一道溝入江口東側都應屬遺址。從這兩處遺址所獲器物及陶片來看,其年代大致為新石器時代及隋唐時期。
2012年,黑龍江流域博物館職工喬新建在名山鎮一道溝臨入江口地表發現并采集了一枚石制的矛頭,即石矛頭(見圖1,以下稱1號矛)。同年,他在蘿北縣名山鎮江洪村邊又采集了另一枚石矛頭(見圖2,以下稱2號矛)。2014年12月,兩枚石矛頭經黑龍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現保存于黑龍江流域博物館。
1號矛,長12.8厘米,寬3.9厘米,厚1.4厘米,重62.6克,外部顏色呈淡黃色,沉積巖,礫石,矛頭尾部保留少部分自然石皮。矛頭外觀呈梭形,主體橫截面為菱形,為壓制和打制雙重工藝。有鋒利的尖和兩條弧狀的邊刃,尾部有粗鋌,在尖部和邊刃有細小的壓剝痕,尖和邊刃都修理得很精致,疤痕較小。矛頭保存狀況完好。2號矛長6.9厘米,寬2.6厘米,厚0.7厘米,重13克。外部顏色呈紫色,硅質巖,礫石。底部因石料所限,呈斜直狀,也進行了壓制。該矛頭為通體壓制而成,呈扁薄桂葉形,鈍尖弧刃,保存狀況完好,但體量較小,應為投擲矛頭或投槍頭。

圖11號矛

圖22號矛
第一,選材考究。因為所造器物的用途不同,而對石器有所選擇,這兩件矛頭選用了質地堅韌的礫石。這樣做出的石器既堅硬、鋒利,又有韌性而不易折損。既可以延長使用壽命,又提高了捕殺獵物的成功率。
第二,工藝精湛。1號矛先用打制法將矛頭輪廓做出來,然后再用壓剝法將尖部及以下的刃部精致地加工成型,使矛頭比較鋒利,更具殺傷力。2號矛頭采用雙側通體壓制法,仔細觀察矛頭上的疤痕,可以想象到被剝離下的石葉相當細小,在壓制過程中,稍有閃失,必將損壞矛頭,前功盡棄。這種情形下,如果沒有嫻熟高超的技藝和經驗積累是很難做到的。2號矛較1號矛的石材更加堅硬,更有韌性,因此也就增加了制作的難度。
第三,形態規整。縱觀這兩個石矛頭,整體線條流暢,以縱向中軸線為基準,石矛兩側基本對稱,可以體現古人的審美情趣。
第四,發現較少。與此類矛頭相關的信息,在蘿北縣一直未有記載,應當屬首次發現。
1號矛選用了沉積巖,而沒用性質更好的硅質巖,看來較大的硅質巖極少,這說明在本地缺乏穩定的優質石料來源。從名山北側采集了多枚一側保留自然石皮、另一側打制成斜刃的石錛,大量的石核及達斡爾型石鏃等新石器時代早期石器。采集這兩枚石矛的地點距此不遠,應為同一時期。在名山北側采集了多個兩端有缺口的石網墜,由此看出當時以漁獵經濟為主。
由于這兩件石矛頭系采集品,沒有伴出的有機物做碳素測年,因此我們僅能從類型學角度及制作工藝來推測它的大致年代。
我們發現與這兩件石矛頭在器型上極其相似的應為美洲克洛維斯、俄羅斯格羅馬圖哈河口遺址出土的矛頭。克洛維斯矛頭發現時間為1933年,地點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早已干涸的克洛維斯湖中,在對其矛頭附近發現的猛犸(已絕種的古代長毛象)骨齡測定為距今1.15萬年。即地質年代的全新世,也是新石器時代的初始時期,這也正是該矛頭的產生年代。格羅馬圖哈文化,1961年由前蘇聯A·奧克拉德尼科夫領導的遠東考古調查隊在格羅馬圖哈河口發現的石器時代居址而得名。在A·杰列維揚科所寫的《格羅馬圖哈文化》一文中所附的插圖上,我們看到其中的圖三1、2、5尖狀器與名山北側發現的器物在形態上大致相同。圖三中的1、2與本次采集的石矛也基本一致,由此斷定名山北側的石斧狀砍砸器及這兩件石矛均屬于格羅馬圖哈文化類型,其年代也大致相當。《格羅馬圖哈文化》一文中將此種石器的年代大體上定在前四千紀至三千紀初之間,即距今6000年至5000年左右。
綜上所述,我們結合克洛維斯矛頭附近猛犸象的骨齡測年及格羅馬圖哈文化的年代斷定,僅從類型學或形態學角度來看,這兩件石矛頭的年代上限為距今1.15萬年,下限為距今6000至5000年。
在這兩件石制矛頭發現之前,在蘿北名山境內曾采集到幾個類似于石矛的殘段,雖能看出具有相同的制作工藝,但器型及體量不得而知。此次發現的完整石器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詳實的考古資料。這兩件石器矛頭表明生活在蘿北境內的古老先民在制作石制工具之前,考慮到石器的不同用途,對石料的性質、特點已經進行了明確的選擇,這是否說明原始的石制材料學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開始萌發和產生?就工藝而言,都采用了細石器制作方法,而1號矛同時也使用了打制技術,這充分體現了古人在制作石器時多元化工藝在一件器物上的應用。它們雖不是正式發掘所得,但有確切的采集地。為研究當時蘿北縣境內石器的種類、形制、石器制造工藝的發展程度和生產工藝水平提供了良好的佐證。
美洲早期人類和文化起源于亞洲,這已成為世界學術界的共識。當今考古學界一般認為,今天的美洲人來源于亞洲,經華北、東北亞地區跨越白令海峽來到北美,在美洲落地生根。而驗證這一說法憑借的依據就是克洛維斯石矛頭的發現。
支持美洲人類起源于亞洲的另一種說法為“洲際石核”的發現,也就是楔狀石核,這種楔狀石核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北亞和北美,故被考古學家稱為“洲際石核”,它證明了亞洲和美洲之間在石器時代曾有過直接的文化聯系。這種楔形石核在蘿北名山地區也有發現,現保存于黑龍江流域博物館。
這兩件石矛頭以及楔形石核的發現,說明當時蘿北名山地區有史前人類活動的足跡。蘿北縣名山鎮地處黑龍江邊,為黑龍江水道自北向南奔流然后折而向東的拐角點,地理位置優越,江面寬闊,水流平穩,地勢平坦,適宜捕獵生活。史前人類在前往美洲的路上,曾經在蘿北地區停留生活過,并留下許多石矛尖和楔形石核等物證,為我們研究東北亞和美洲史前人類遷徙路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也可以說蘿北縣名山地區是史前人類前往美洲途中的主要活動區域。
[1]張碧波,莊鴻雁.黑龍江人在美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
[2]〔蘇聯〕A·杰列維楊科著,翟德芳譯、林沄校.格羅馬圖哈文化[J].北方文物,1985,(2).
[3]馮恩學.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考古[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
[4]康昱.關于東北亞和北美細石器文化的幾個問題[J].北方文物,1991,(3).
K876.2
A
1005-3115(2016)16-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