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王懷宥(華亭縣博物館,甘肅華亭744100)
民國時期安口窯青花瓷器賞析
王麗娜王懷宥
(華亭縣博物館,甘肅華亭744100)
安口窯因盛產瓷器享譽西北,產品多為民用產品,深受西北廣大農村群眾喜愛。民國初年,安口窯開始模仿景德鎮燒制青花瓷器,前期多為穿衣白陶半細瓷,器型拙樸,青花發色深沉;后期則采用國外進口顏料“洋藍”繪彩,呈現出與前期完全不同的風格。安口窯所產青花瓷器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獨具風格。
安口窯;青花瓷;制作工藝
安口窯位于隴山深處華亭縣安口鎮,豐富的陶瓷和煤炭資源造就了當地發達的陶瓷產業。安口窯生產陶瓷歷史悠久,始于宋代,歷經千年窯火不熄。民國時期是安口窯發展的輝煌時期。民國初年,河南、山西等省的饑民大量涌入華亭,其中不乏能工巧匠,為安口窯陶瓷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產品品種逐漸增加,技術不斷提高。
民國二年,河南安陽瓷工范致昌、陳群陽,山西陽城瓷工汪如海等人在安口燒制出白釉半細瓷,后又購置豫州、天津、上海等地藍色顏料繪彩,燒制成藍花白瓷,當地人稱為“土青花”。青花發色灰暗深沉,獨具特色,以致外地人誤認為“元青花”、“明青花”。
進入20世紀40年代,安口窯青花瓷器開始采用“洋藍”作為顏料。洋藍是清代中晚期從德國、日本等化工染料工業發達國家進口的化學料,呈色藍中泛紫,質地純凈。由于洋藍價廉物美,受到市場的歡迎。
從目前保留下來的安口窯青花瓷器來看,當時的燒造量是非常大的,種類繁多,以瓶、罐為大宗,另外還有文房用品、藝術陳設品等。

圖1

圖2
曲子戲圖青花罐(圖1)。直口,卷沿,短頸,腹部逐漸內收,平底。通體施白色化妝土,俗稱“穿衣白陶”,上面青花繪彩。肩部飾一圈兩方連續短線折帶紋。腹部繪曲子戲圖。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立于樹下,身穿寬袖長袍,左手握簇花,右手持長系扇,身體微傾,做出盡情表演的姿態,惟妙惟肖。周圍以竹子、花草為襯托??拷撞匡椧蝗ωQ短波浪紋。曲子戲是流行于我國西北五省區的漢族民間小戲。華亭曲子戲起源較早,大致在公元10~14世紀的宋、元時期處于清唱劇形式,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曲子戲藝人不斷吸收其它調牌、曲令、小調、民歌等音樂形式來豐富演唱內容。華亭曲子戲盛行于清末民國初,現在還流傳在華亭縣鄉村??陬^傳承是華亭曲子戲的主要傳承方式。曲子戲圖青花罐是清末民國初曲子戲在華亭流行興盛的真實寫照,保留至今,殊為珍貴。
“吉居圖”詩文青花罐(圖2)。敞口,卷沿,短頸,溜肩,垂腹,腹部逐漸內收,內圈足。除足墻外,通體施白色陶衣。肩部用藍色線圈分為上下兩部分,依次繪卷草紋和振翅飛翔的燕子。腹部圖畫與詩文搭配,正面繪一高樹,樹下一雄雞立于石上,雞尾高翹,作昂首打鳴狀。雞尾正上方青花書“吉居圖戊寅秋初畫于安口鎮私舍隴上陶夫”題記。背面青花書四行詩文:“憶及當年往浮梁,清夜小舟入昌江。清風明月松竹影,舉酒與客話故鄉?!?/p>
“隴上陶夫”是作者的別號,其真實姓名不明。根據安口窯燒青花瓷器的年代推斷,戊寅年指公元1938年,詩文反映了安口窯瓷器向景德鎮學習的重要史實?!案×骸爆F為景德鎮市下屬的一縣,這里代指景德鎮。“昌江”即昌江河,貫穿景德鎮全境。1938年安口的初秋,天清氣爽。作者從景德鎮學習制瓷工藝歸來,憶起當年赴景德鎮學習的場景,歷歷在目。當年某日夜晚,作者趁著月色乘坐小舟,沿昌江順流而下抵達景德鎮,開始了客居他鄉、取經學藝的生活。在一個花繁月朗、清風拂面的夜晚,松竹搖曳,風移影動,作者與來自其他地方的求學者共聚一起飲酒懷舊,互相談起了各自的故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叵氘斈甑膱鼍白屪髡吒锌f分,一時起興,完成了這件作品?!半u”取“吉”之諧音,以雄雞寓意自己能夠在安口安居樂業,靜心創作陶瓷作品。青花雄雞神態生動逼真,可見這位隴上陶夫的美術功底非凡,是安口窯陶瓷藝人中的翹楚。
據《增修華亭縣志》記載,1936年,國民政府派趙爾英、朱志明、幸邦榮等三人去江西九江陶瓷學校學習制瓷生產工藝。江西九江陶瓷學校的前身是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校址在江西省饒州,又稱江西省立饒州陶業學校。1915年,改名為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7年,改名為江西省立陶業學校。1934年,學校由波陽遷往九江,改名為江西省立九江陶瓷職業學校。1938年夏,因日軍侵占九江,學校先后遷往靖安、萍鄉。
安口窯有赴景德鎮學習制瓷工藝者,但有關文獻并無明文記載。景德鎮當時確有陶瓷學校。1916年在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的基礎上,景德鎮添設一所分校,命名為江西省立乙種工業分校,專事繪瓷教學。而“吉居圖”正是隴上陶夫在江西省立乙種工業分校學習陶瓷繪畫藝術取得的成就的真實寫照,可謂是學有所成。在1926~1927年的大革命期間,景德鎮的江西省立乙種工業分校的校務陷于停頓。據此可知,隴上陶夫去景德鎮的時間當在1926年之前。故而“吉居圖”詩文青花罐保留了一份珍貴的史料,可補文獻之闕載。

圖3

圖4
青花三系瓶(圖3)。盤口,有短流,長頸,頸與肩之間三系,上面涂青花彩,圓腹,內圈足。通體披白陶衣,肩部繪一圈菊花紋。腹部前后對稱繪二大朵菊花,花瓣由內向外綻放,層次感強烈。左右青花書打油詩一首:“清風明月照,梧桐樹上落鳳凰;五年連生三貴子,狀元榜眼探花郎。”詩文寓意美好,作者不詳。
青花牡丹紋花瓶(圖4)。喇叭形口,長頸,溜肩,圓腹,內圈足。白色陶衣上面青花繪彩。頸部繪菊花,兩邊橫向繪草葉紋,后面留白。頸部與肩部雙線圈紋,中間卷草紋與勾形紋相間。腹部前面繪牡丹紋,后面青花草書“壽”字。
青花花鳥詩文罐(圖5)。直口,短頸,圓腹,內圈足。通體施白釉,釉面為細密的冰裂紋。腹部前后皆繪菊花,上面繪有翩翩起舞的兩只蝴蝶。左右青花書詩文“十國和平,日本和昌”等語,圈足內青花書“韓金芳,大中華民國”。這件作品的作者是韓金芳,據詩文意,創作年代在抗日戰爭期間。青花發色淡雅清新,與早期的濃艷深沉的風格迥異,說明其具體年代在1940~1945年之間。主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真摯期待和美好愿望。

圖5
青花山水人物筆筒(圖6)。直口,直腰略弧,平底。釉面布滿冰裂紋。器身正面繪山水人物圖。遠處一孤島,高山聳立。近處一棧橋,周圍樹木以墨彩點綴,江中兩條小舟緩緩前行,天空兩只飛鳥翱翔。后面以色澤深沉的土青花書“心常自在,映順廠”題記?!靶某W栽凇苯o這幅山水人物圖的主旨作了注腳。作者以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了孤島、江水、飛鳥、棧橋、樹木、小舟、人物等要素。這些景色,或遠或近,或顯或隱,近者清晰,遠者朦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朧之韻,意境高遠。以此表達作者對名利的淡漠,寄情山水,托趣漁樵的美好向往,頗具“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之深遠意味?!坝稠槒S”指民國時期安口制瓷的私人作坊。當時私人作坊興盛,據統計有上百家之余,“映順廠”即其一。此件作品的年代當在20世紀40年代后半段。

圖6
青花滴水觀音(圖7)。觀音戴三角形高冠,冠中間及左右兩角各飾粉白色寶珠。臉部為冰裂紋釉,墨色彎眉,小圓眼,輪廓用墨色描繪,高鼻,櫻桃嘴,面容清秀,表情寧靜。戴項圈,下垂褐色桃形飾物,身披雙領下垂式大衣,衣擺呈垂弧花瓣狀搭于臺座上,衣袖寬博,衣紋及袖緣用青花線條描繪。左手握凈瓶搭于右肘上,凈瓶殘缺,右手拽褐色桃形飾物撫右膝,身體微向右傾,左腿盤起,右腿支起,坐于樹樁形臺座上,臺座前面青花繪谷穗。從清淡的青花發色及冰裂紋釉面判斷,其創作年代為20世紀40年代。
K876.3.
A
1005-3115(2016)16-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