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鵬
2015年底無人駕駛概念剛出來時,市場僅將其當做一個笑話。但隨著蘋果、特斯拉、百度等產業巨頭入局,無人駕駛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概念,尤其是近日美國谷歌公司無人駕駛車得到美國政府的合法承認,更是將這一題材推上了風口浪尖。三月份以來,截止30日無人駕駛板塊整體平均上漲了28.4%,漲幅全然不輸給風頭強勁的虛擬現實概念。
一個概念值不值得持續炒作,需要看背后有沒有實質性的東西作支撐。為什么虛擬現實從去年年底到現在都在持續炒作,主要一個原因在于不斷有科技巨頭進入這個領域,且不斷有新產品出現。從這點看,無人駕駛具有可持續炒作因子。但不是全部概念股都亂炒一通。比如說近兩日板塊內領漲的星宇股份,其受益于無人駕駛發展的說法似乎不著邊際。
有機構預測無人駕駛的市場空間未來十年將達到兩萬億元,作為一個極具成長前景的產業,究竟該如何布局?無人駕駛就包括三個環節傳感、控制以及執行,將它們各自拆分,整個投資脈絡也就清晰許多。
首先,傳感器是無人駕駛系統的感知入口,其中最主要的是攝像頭、激光、雷達、超聲波等傳感設備,包括近期市場經常提到的毫米雷達、立體視覺攝像頭以及已經運用高級轎車上的紅外線輔助光源等。因此擁有上述領域核心技術的企業是最先收益的。但當前均存在成本高的問題,以激光傳感器為例,目前成本基本在萬元以上。若想大規模商業化,技術引導成本降低是必經之路。
在車輛感知環節還需要高精度地圖及導航系統,而且精確度需要達到厘米級別,這個領域目前也存在問題,因為目前定位主要有GPS、基站和Wifi定位三大類,其中精確度最高的是GPS定位系統,但也只能精確到米,而且GPS定位會易受GPS模塊,建筑障礙以及天氣狀況的影響,如何解決還是看技術變革,國內北斗衛星導航可能是機會。
其次,在控制環節,這里面的核心在于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實際這個系統已經上線應用,如倒車時所用的后視攝像頭系統,車輛運行時的胎壓監測、偏離軌道警報等,只是現在的ADAS多以被動式報警為主,未來將會向主動式預警發展。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ADAS的滲透率僅有2%左右,遠低于其他國家8%-12%的水平,而ADAS系統涉及感知層、認知層與判斷層和執行層多個領域,這個系統發展不起來,包括傳感器在內多個系統都無法受惠。如果說無人駕駛產業發展起來,最先收益的應該是ADAS系統供應商商。
另外,無人駕駛產業走向成功還需要智慧交通的支持,涉及到的領域有云計算、大數據平臺、車聯網。智慧交通這一塊目前尚未看到有大規模發展的苗頭。
整體而言,可關注ADAS供應商,相關標的主要有亞太股份、中原內配、金固股份等;其次,傳感器企業,可重點關注紅外夜視領域的保千里、激光雷達領域的高德紅外以及精密地圖概念的超圖軟件,再者,車聯網的四維圖新以及云計算的浪潮信息等也可適當關注。需要注意的是,絕大部分標的目前估值都有高估,不建議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