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進
摘 要:小學數學是通過教材教小學生們關于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的面積計算、單位轉換等一系列的知識,為學生初中階段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文章將就如何解讀數學文本,實現有效教學作出簡要闡述,供大家參考閱讀。
關鍵詞:小學數學;文本解讀;有效教學
從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重新建構的過程。因此,做中學,玩中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將使兒童學得更主動。從我們的教育目標來看,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應用等綜合能力[1]。
1.認真解讀文本,整體把握教學綱領
數學知識的整體結構是數、形及其之間的演繹,學校的教學則是由40分鐘的課堂組成的。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短暫的40分鐘,將整體性的數學知識整合到每一節課中去,把握教學文本的整體性。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細化每一個單元的教材知識,還要將知識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必要時還應納入深層次的數學知識體系中去進行探索學習。
理清教學文本結構,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主要知識內容講得更加詳細,便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學生也能從整體結構出發更好地解決問題。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養成自學的能力,在解決同一類問題時能夠掌握其基本的要領,做到觸類旁通,對這一類型的問題融會貫通地解決,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2.深入剖析文本,填補思路空白
數學教學文本大多是一些算式符號及圖形的學習,中間穿插了許多邏輯思維,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挖掘并作出總結的。因此,教師在解讀數學文本時,應當凌駕于文本之上,填補思路空白,注重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應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心手合一,將課本知識轉換到實際應用中去。
小學數學中的元、角、分知識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拿著一元錢去買五毛錢的棒棒糖,學生都知道需要再找回五毛錢[2]。于是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現實教學素材引出“1元=10角”的數學轉換公式,能夠有效地讓學生牢記數學公式,并靈活進行轉換。
3.制訂每堂課的教學重點及目標,提升教學方法
教師應當制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切實按照教學目標落實教學任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目標標準,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由于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注意力不能長久,且概括能力不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采用一些形象直觀性的教材或者采用游戲活動進行數學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但同時要適度,否則會起到消極的作用。
例如,有些教師在教授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時,設置了許多環節,占據了一半的課堂時間,其中不乏折紙、分圓片、分水果等重復的環節,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教師在教學重點上又是一帶而過,使得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抽象分數中單位“1”的意義。這樣的課堂效果顯然是事倍功半的,教師沒有側重講解重點,沒有完成教學目標。
4.加強交流溝通,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教師應當深刻解讀教學文本,還應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困難點在哪里,并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改變例題、習題方式內容,實現以學論教。做到對話學生,對教學文本進行必要的深入探索及思辨,有效地重組教材知識,使得學生能夠融入知識體系之中,靈活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實現對知識的整體領悟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認真解讀教學文本,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這也是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教師應當認真研讀小學數學教材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內在隱藏的教學內容,切實轉換到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羅 麗.對小學數學文本解讀的建議[J].生活教育,2015,(15):69—70.
[2]虞建國.解讀數學文本 營造生命課堂[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2,(9):62.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騰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