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萍
摘 要: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農村幼兒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勃勃生機的大自然是孩子們的歡樂之源。如何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構建適合農村幼兒活動的區域,走向自然去感知、去思考、去發現,盤活鄉土資源“養料”,潛心探究再創資源的有效策略,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和協作精神,促進每個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發展,是我們農村幼兒教師值得認真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鄉土;自然資源;盤活;再創
大自然是讀不完的書、看不夠的畫,是孩子成長的最好課堂。在這個課堂里,孩子獲得的不僅是體力的鍛煉、知識的積累,而且只有投入自然的懷抱去感知,才能培養豐富的精神世界、善良的感情和美好的心靈。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園室內外鄉土和社區周邊的自然環境,引導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經驗,在輕松自由中感受體驗。
一、關注視角,生成主題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人是與環境相適應的問題解決者,而且兒童具有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演的本能和藝術的本能,適應兒童本能和天性的課程和教學便是強調‘經驗價值的課程和教學。”因而,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1)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孩子對某種事物或某個人感興趣時,他們就會不斷地發現一些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這時,教師就要善于發現、分析孩子的興趣,為他們提供活動的條件和創設相關的環境,并在他們需要時給予幫助,以促進他們的發展。例如,教師帶領幼兒去果園參觀的路上,孩子們對田野里一堆堆小山似的地瓜產生了興趣。于是,與當地農民聯系,挖了幾個回來。在主題活動“地瓜”中,幼兒發現地瓜的形狀很特別,有的像老鼠,有的像田雞,于是我們又生成了利用農作物進行藝術活動“地瓜造型”。
(2)分析教材,合理替換。《幼兒園課程指導》指出:“幼兒園的課程方案是一個有意圖而可靈活調整的開放的系統。”教師不能拿著教材向孩子講解海洋水族館,而放棄孩子正在用心觀察著的動植物的生長變化,把孩子從他們感興趣的世界里硬拉出來,這是違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理念的,這樣的課程是缺乏生命力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中心幼兒園教師開展主題活動鄉土化研究,就是要改變現行教材的部分內容遠離幼兒生活經驗的傾向,如教材中的“美麗的大海”“美味食品”等之類的活動,在農村幼兒園實施缺少現實的條件,無法讓孩子得到體驗和感受,這樣的主題內容是很難實施的。于是教師依托多媒體課件選擇了替換內容,如將“藍色的大海”改為“美麗的小溪”,用這些符合本地開展條件又有利于幼兒學習的鄉土內容代替了不適合的一些活動,實現了調整、充實、更新的園本化過程。
(3)滿足需要,引領學習。鄉村中的一條小路、一條水溝、一叢野草、一塊泥地、一塊石頭、田野里的蘿卜青菜等都能成為孩子活動的游戲材料,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幼兒區域活動的樂園。例如,在進行“采集春天”這一活動時,老師帶領孩子到秋蘆溪、湘溪去,觀察周圍環境中的各種動植物,讓幼兒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發現它們的變化,發現小草冒出了嫩芽,發現桃樹上有了新葉子,發現水里的小蝌蚪……孩子們不僅發現了動植物的變化,也發現了人身上的變化,人們的衣服穿得少了,自己也渾身暖洋洋的。春天所帶來的變化讓他們驚奇不已,在自由的大自然觀察中他們了解了春天,感受了春天,對春天的季節特征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因地制宜,盤活民間資源
(1)有趣的民間游戲。根據農村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大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了大量的民間游戲。如“趕球”“貼膏藥”“石頭剪子布”“跳房子”,兩人拉手做“洗碗”游戲,三人一起做“騎馬”游戲,還有“炒黃豆”“老鷹捉小雞”“跳皮筋”等這類游戲。幼兒在游戲中互相交往,培養了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促進了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
(2)創設特色的勞動區域。在農忙的季節,教師聯系家長,組織幼兒進行適合的勞動,如花生、豆子下種季節讓幼兒數數點種子,把種子放在土坑里,在作物的生長過程中組織幼兒拔草、捉蟲,麥子收割完,組織幼兒拾麥穗,等等。勞動能夠增長幼兒知識,使幼兒知道農作物收種的季節特征;勞動還能讓幼兒學到簡單的勞動技能,陶冶他們愛自然、愛勞動的情操,激發他們探索精神。
(3)游覽“農家樂”。幼兒園附近有一個“生態園”,是一個以農作物為主題的觀光性與旅游的“生態園”,到里面可以認識很多瓜果等農作物,還有很多花卉、樹木。幼兒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無拘無束地進行各種自由游戲活動,身心得到了發展,同時也陶冶了情操。在游戲的過程中,拓展了幼兒游戲活動空間,豐富了戶外活動內容,使幼兒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真正得以提高。
三、有效采集,再創資源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中心幼兒園地處農村,有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農村資源,為主題活動鄉土化研究的實施提供了現實的條件資源。
(1)水果資源。家鄉盛產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其中龍眼核像珠子,可以打一個洞連成一串項鏈;荔枝核,可以挖成一個“小水桶”,很有趣。此外,各種瓜果、根莖類蔬菜如西紅柿、胡蘿卜、白蘿卜可以通過拼接、剪切、雕刻等方法制作成各種小動物、小玩具。比如用西紅柿做頭部,小白菜做身體,可以拼接成一個蔬菜“娃娃”。
(2)樹竹資源。采摘樹枝、竹篾,制成小籮筐等物品來做裝飾,投放樹葉、樹枝,讓幼兒用不同形狀的樹葉拼貼成各種圖案,或根據樹葉上的葉脈進行拓印練習;用樹枝扎成長方形做鏡框,或并排扎起來做木排或在樹枝上粘上紅皺紙團做臘梅;陳列在展示區一角,隨著季節的變化改變環境布置,使教室始終充滿童趣。
(3)家庭資源。農村家庭可利用的材料富有“特色”,如泥土、種子、蔬菜、草藤、毛線等。利用這些材料自制的玩具不僅經濟實惠、物美價廉、方便易行、自然環保,且能一物多用。自制出來的物品,令幼兒倍感珍惜,能增添許多情趣,更能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動手、想象和創造的能力。教師立足實際,利用家庭資源,在地瓜收獲的季節,讓種地瓜的家庭的幼兒帶地瓜到幼兒園,讓種麥子的家長準備麥稈,放在班級的區角中,在“枇杷”主題實施中,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和孩子一起采摘枇杷,把枇杷帶到幼兒園,并讓幼兒到果園實地參觀,請家長講解枇杷的有關信息,為主題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環境。在開展“泥土”活動中,我們組織幼兒到附近樹林下,孩子們順手拈來樹葉、花草、石塊、木棍等做輔助材料,能制出“好吃的蛋糕”“好看的汽車”等,把農村可用的鄉土資源充分地發掘了出來。
鄉土主題活動為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創設了一個廣闊的研究空間,是新課程改革的有效依托。雖然各個主題的形成還不夠成熟,但它為我們研究新課程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啟示,它促使我們不斷地去發現、去創造,并將新課程改革進一步引向深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宋金生.關注《指南》背景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J].新課程學習(上),2014,(12).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