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寧
揚州,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商業昌盛、人杰地靈的古城,位于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有2500年建城歷史,古稱廣陵、江都、維揚等。該地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有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
揚州環境優美、景色秀麗、氣候宜人,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溫泉名城。2006年,揚州市政府榮獲“聯合國人居獎”。
江南獨特的風骨——古運河
要了解揚州,得先從運河開始。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它孕育著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豐富著人類的文明史,充實著人類社會的傳統與現實文化,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
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在揚州人看來,運河是母親河,有“無運河,不揚州”的說法。揚州古運河的文化內涵價值極高,它集長江和運河、天然和人工、歷史和現實、經濟和文化、新線和老線、城市和鄉村于一體,構成一條色彩斑斕、風情萬種、景色各異、內涵豐富的人文線路。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京杭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現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里。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
沒有京杭運河以前的揚州,南靠長江,北枕高郵湖,前者水流太急,溫柔不足;后者水溫太低,暖意不夠。一條京杭運河穿城而過,中和了長江的剛毅和高郵湖的冷峻。在這個歷史的走廊中,人們走進揚州、閱讀揚州、感受揚州,慢慢地品、慢慢地看。
在運河綿延千里的岸線上,揚州與運河的興衰息息相關!由南向北,從白浪滔滔的長江,駛進風平浪靜的大運河,映入眼簾的是運河西岸的古寺塔影,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楊柳,富有水鄉特色的小橋野渡,掩映于水杉翠竹蔭下的農舍,細如羊腸的纖道,隨風盤旋的風車,破浪前進的船隊;由北向南,納入眼底的則是另一番景象,滾滾東去的大江、逶迤如黛的青山、悠久秀麗的古城,一切景物在越來越寬闊的水面上漸行漸遠,隨江擺渡的靈魂被這股自然的力量、歷史沉積的滄桑和獨特傳奇的文化沖擊著、震撼著。
運河哺育了揚州,是揚州的“根”。在這段運河的沿岸,可謂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動的著名場所瓊花觀(西漢·道教)、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園(宋代·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揚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遺址水斗門、龍首關(鈔關)、東關古渡(雙甕城)和古灣頭閘;有古代帝王巡視揚州留下的遺跡瓜洲古渡錦春園、高旻寺行宮御園和龍衣庵;有體現“富比王侯”的揚州鹽商住宅群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個園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揚州鑒真大和尚東渡日本時的啟航地文峰塔。
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最被文人墨客垂青的城市,留下了歷代著名才子大量的詩文名篇:“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杜甫);“嘹唳塞鴻經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李紳);“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這些千古名句,描繪了古代揚州曾經有過的“歌吹沸天”、極盡繁華的輝煌時代,而這一切無不與運河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