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絲雨(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傳承現狀研究綜述
胡絲雨
(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在變遷與發展中的傳承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內部繼承與外部傳承。內部繼承指苗族巴岱巫師師徒或者父子之間的傳授與繼承,具有口傳心授、無具體記錄與在場性等特點;外部傳承指文化群體以外的研究者以對“他文化”的角度介入調查,對儀式音樂內部結構或外部形式進行挖掘、歸納、分析,具有多角度、流傳性與實錄性等特點。從各時間區間的研究成果來看,苗族巴岱儀式音樂的研究成果總體來說非常少,傳承苗族巴岱儀式音樂,不僅僅是傳承其本身,其源流與演變、作為載體的儀式程式、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等等都需要專家與學者們進一步挖掘與研究??偟膩碚f,苗族巴岱儀式音樂的傳承現狀較為堪憂。內部繼承開始流失,外部傳承仍需加強,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道路仍然需要堅定不移的繼續下去。
巴岱儀式;儀式音樂;傳承現狀;研究綜述
苗族巴岱儀式音樂是苗族最重要的宗教儀式音樂,集巫、儺、道文化為一體,有“巴岱雄”和“巴岱扎”兩種苗漢分徑,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音樂文化。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在變遷與發展中的傳承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內部繼承與外部傳承。內部繼承指苗族巴岱巫師師徒或者家族內部的傳授與繼承,具有口傳心授、無具體記錄與在場性等特點;外部傳承指文化群體以外的研究者以對“他文化”的角度介入調查,對儀式音樂內部結構或外部形式進行挖掘、歸納、分析,具有多角度、流傳性與實錄性等特點。筆者將通過“他者”與“他文化”的視角,以時間點為界限,從近年來的外部傳承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研究,通過剖析各階段成果來反觀巴岱儀式音樂外部傳承的研究現狀。
苗族巴岱儀式音樂理論研究的發展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幾十年間一直未有長足的進展。從學術平臺搜索的結果來看,二十一世紀初期是苗族巴岱儀式音樂研究的分水嶺,在此之后,苗族巴岱儀式得到了更多專家學者的關注,關于儀式音樂的研究才逐漸跟進。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期關于苗族巴岱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只有寥寥數篇,深居大山深處的巫師巴岱也鮮與外界有接觸。
(一)二十世紀末
二十世紀末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巴岱儀式音樂外部傳承研究的開端,雖然時間區域很大,但受到經濟、交通等因素的制約,未得到廣泛的關注。早期的研究成果雖然寥寥無幾,卻是彌足珍貴的。二十世紀里唯一一篇關于苗族巴岱的論文是石家齊發表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6期的《苗族“巴岱”初探》,全文觀點與語言十分樸實,從苗族巴岱基本狀況及其特點、祭祀內涵和“神藥兩解”原則、同現存宗教的同異、對發展民族文化藝術的作用四個方面初步探究與分析了苗族巴岱文化。作者認為“‘巴岱’是苗族社會中的智者、史者和學者,在苗族社會發展中,起著繼往開來的苗族文化人的作用,在繼承和發展、宣揚和傳播苗族古老傳統文化有其一定的功績?!雹購娜膩砜矗髡咴诙兰o八十年代里已開始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對民族音樂進行初步的田野考證,獲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為苗族巴岱儀式的外部傳承奠定了基礎。但是,此文僅僅對苗族巴岱儀式作法形式進行了探究,未有涉及儀式音樂的部分。因此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只是在族民內部通過師徒或者家族來繼承,對苗族巴岱儀式音樂有透徹了解的也局限于當地的巫師巴岱。
(二)二十一世紀初
二十一世紀前十年是巴岱儀式音樂研究的發展準備時期。隨著音樂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專家與學者們逐漸將目光投入音樂文化的研究,音樂類的文章越來越多,音樂文化開始列入重點保護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但遺憾的是,苗族巴岱儀式音樂仍未得到研究與關注。前十年間主要有兩篇研究苗族巴岱儀式的文章。
第一篇是鄭英杰、覃元發表在《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8卷第6期的《苗族巫文化的原型與巫性略論》,作者“從原始宗教作為文化原型的角度,考量了苗族巫文化的原型——苗族原始宗教及其核心要素鬼神崇拜,考量了苗族巫文化的巫性特質,并分析其成因,期冀對原始宗教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作一鮮活的范例說明。”②全文側重點在于苗族的巫文化研究,巫儺道文化作為苗族巴岱儀式人文背景與儀式音樂息息相關,雖然暫時沒有具體而深入的研究,但在其傳承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二篇是吳曉東發表在《民族翻譯》2009年第1期的《湘西苗語稱謂“巴岱”譯考》,作者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認為“‘巴岱(baxdeib)是湘西苗族對從事祭祀行業的人的稱呼,是一個常用詞。”“‘巴’是對父親或父輩男人的尊稱,‘岱’是祖先的意思,兩者合起來是‘主持祭祀神靈的人’之意?!雹廴耐ㄟ^對苗語的溯源與分析,探究了巴(bax)與岱(deib)意義的來源與結論,屬于對稱謂的文化考證。至此,苗族巴岱儀式音樂的傳承依然僅限于苗族內部。但此十年間,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古老的苗族文化開始受到現代經濟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巫師巴岱受生活所迫,開始放棄原始的職業,來到經濟發達的地區打工求生。在傳統的內部繼承開始遭遇危機的時刻,專家和學者們對苗族巴岱儀式音樂進行搶救挖掘顯得越來越重要,繼承民族文化成為刻不容緩的重任。
2010年后,苗族巴岱儀式逐漸得到廣泛的關注與研究,巴岱儀式音樂的研究也日漸跟進,獲得了初步的發展。研究苗族巴岱儀式的學者主要有陸群、熊曉輝、魏育鯤等。
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個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熊曉輝發表在《音樂探索》2015年第1期的《臘爾山地區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個案調查》。作者認為“在臘爾山苗族地區,‘巴岱’原始宗教普遍盛行,由‘巴岱’主持的宗教祭祀儀式在社會文化和歷史條件發生變遷的情況下仍然相對凝固地保留了原始儀式的樣貌。作為一種遠古習俗的遺留,其承載的文化含量極為豐富,音樂現象尤為突出,不僅僅以各類祭祀儀式、宗教習俗的樣式出現,但其隱含的苗族音樂、文化、歷史、民俗、民間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義廣泛而深厚。”④作者通過對苗族巴岱儀式的實錄調查,對巴岱儀式音樂的特點進行了詳盡的說明,包括旋法、調式調性、唱腔唱詞、節奏節拍。接下來是樂器與樂師的介紹,包括大鼓、小鼓、鈸、鑼、嗩吶、長號、竹柝、祖師棍、鈴、綹巾、牛角等樂器,以及樂師是如何使用這些樂器的。苗族巴岱儀式音樂與苗族人民的祖先祭祀、喪葬儀式、道場法事等活動息息相關,通過對儀式音樂的研究以達到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對其進行傳承。但個案的調查不能等同于巴岱儀式音樂的全部,受地域性、風俗性的影響,其他地區的儀式音樂可能會有所不同。
魏育鯤發表在《音樂探索》2013年第2期的《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儀式音聲表述下的信仰關系》一文中,“以湘西苗族兩種執儀人巴岱雄、巴岱扎儀式音聲為對象,以儀式音聲為認識苗客巴岱之間信仰關系的抓手,在對其差異性給予必要關注的同時,將兩者置于湘西苗族整體文化生活之中,尋找其儀式音聲作為兩種執儀人所執儀式的重要手段,來表達苗客巴岱之間的信仰關系?!雹萑碾m然最終是對苗客巴岱的信仰關系的研究,但出發點與落腳點中涵蓋苗族巴岱儀式音樂,以儀式音聲的形式對儀式音樂中的頌唱、念白、緘默與苗調、漢調等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對儀式空間內的音樂文化行為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與研究。
此外,陸群在《臘爾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中心表現形態”的分徑與混融》一文中,剖析了原始宗教變遷過程中的諸種情態;在《社會結構與巴岱身份的獲得——以興中村巴岱“過法”儀式為例對特納理論的檢討》一文中提到社會結構既有的結構關系及規范直接決定著儀式中巴岱身份的是否獲得以及獲得的數量,并研究發現了特納的儀式理論對于“意識形態的”、“規范的”閾限類儀式并不適用。以上文章皆是從微觀實證的角度對苗族巴岱進行研究,在調查時視角更多的放在了儀式本身,在民族音樂文化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的現代社會中,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發掘巴岱儀式音樂的新出路,是苗族音樂文化研究發展的趨勢,對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傳承現狀的關注更是必不可少。研究者雖然作為文化中的“他者”未能及時參與內部繼承,但盡力完善外部傳承研究是每一位音樂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總的來說,苗族巴岱儀式音樂的傳承現狀較為堪憂。內部繼承開始流失,外部傳承仍需加強,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道路仍然需要堅定不移的繼續下去。從各時間區間的研究成果來看,苗族巴岱儀式音樂的研究成果總體來說非常少,傳承任務依然任重道遠。苗族巴岱儀式音樂的內部繼承受到現代經濟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在呼吁保護搶救與挖掘傳承的同時,有關部門在如何建立苗族文化生態保護體系、如何使巫師巴岱不背井離鄉放棄古老的職業等問題上是值得繼續探索與思考的。傳承苗族巴岱儀式音樂,不僅僅是傳承其本身,其源流與演變、作為載體的儀式程式、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等等都需要專家與學者們進一步挖掘與研究。
注釋:
①石家齊.苗族“巴岱”初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6):35.
②鄭英杰,覃元.苗族巫文化的原型與巫性略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6):81.
③吳曉東.湘西苗語稱謂“巴岱”譯考[J].民族翻譯,2009,(01):42.
④熊曉輝.臘爾山地區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個案調查[J].音樂探索,2015,(01):39.
⑤魏育鯤.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儀式音聲表述下的信仰關系[J].音樂探索,2013,(02):62.
[1]石家齊.苗族“巴岱”初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6):35-39.
[2]鄭英杰,覃元.苗族巫文化的原型與巫性略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6):81-85.
[3]吳曉東.湘西苗語稱謂“巴岱”譯考[J].民族翻譯,2009,(01):42-45.
[4]熊曉輝.臘爾山地區苗族“巴岱”儀式音樂個案調查[J].音樂探索,2015,01:39-47.
[5]魏育鯤.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儀式音聲表述下的信仰關系[J].音樂探索,2013,(02):62-67.
[6]陸群.臘爾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中心表現形態”的分徑與混融[J].宗教學研究,2011,(01):156-160.
[7]陸群,蔣歡宜.社會結構與巴岱身份的獲得——以興中村巴岱“過法”儀式為例對特納理論的檢討[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53-59.
J607
A
1007-0125(2016)09-0042-02
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項目編號:CX2016B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