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每日星報》10月16日文章,原題:孟加拉國可從中國學什么?中國曾是世界領先的文明,后來遭遇內亂和外敵入侵。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的繼任者們專注于經濟發(fā)展。到2000年,中國民眾生活顯著改善,經濟取得巨大發(fā)展。中國的成功表現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中國人口、民族眾多。這與孟加拉國情況相似。對中國政府和民眾而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國人民十分勤勞,是該國經濟成功的締造者。
中國人具有開放的學習精神。當初毫不遲疑地接受中國遠落后于西方的事實,眾多代表團去美歐和日本學習,并把學到的東西以自己的方式貫徹落實。
中國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發(fā)展模式,特點之一是“發(fā)展管理”。國家五年規(guī)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規(guī)劃及管理、每年舉行的會議,都屬于發(fā)展管理。
中國是“世界工廠”。如今,西方現代機械和設備,多數在華生產其所需的高質量成品和零部件,無論是電腦、手機、家用電器還是汽車和高科技儀器……
中國的減貧努力更值得稱道,20多年就使5億多人脫貧。原因在于政府對民眾的關懷,推出傾向窮人的政策,把低收入人群與市場相連,提高民眾的技術、金融水平以及農業(yè)現代化。
節(jié)儉是中國成功的另一秘訣。龐大儲蓄給很多家庭帶來金融安全,減少了政府對社會福利的支出,有助于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融資。
中國對重大決策擁有制度化的磋商。這往往令公眾對經濟發(fā)展產生巨大期望,此類期望又會促成新的中長期需求。所以,中國的五年規(guī)劃會吸引從國企到民企和個人的中國社會多數的興趣和關注。30多年里,中國實現了三大轉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從封閉經濟向基本開放、與世界融合的經濟轉變。▲
(作者沙勒胡丁·艾哈邁德是孟加拉國BRAC大學副教授,喬恒譯)
環(huán)球時報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