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債券市場最熱的話題恐怕就是東北特鋼債務違約是否能擊穿國內債市長期隱形存在的所謂“剛性兌付”。
據媒體公開報道,3月28日以來,遼寧省屬國企東北特鋼陸續已有7只公開或非公開發行的債務工具違約,涉及金額至少39億元,為中國今年迄今違約次數最多的債券發行人。雖然多次召開債券持有人大會,債權人、東北特鋼、遼寧省國資委及主承銷商至今未就償債或債務重組方案達成共識,“剛性兌付”期望渺茫。
最令人瞠目的是,有消息爆出,投資人“要求交易商協會全面暫停遼寧省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并公開譴責東北特鋼;提請證監會、銀監會、發改委暫停遼寧省政府及企業融資,還倡議所有金融機構全面停止購買遼寧省政府及遼寧地區債券”。雖然目前尚無機構承認這一消息,但不可否認的是,曾經被視為“金邊債券”一般的大國企債券,在市場經濟的正常邏輯之下,離開了“政府媽媽的懷抱”,與任何一種違約的債券沒有什么分別。
與之類似的是,監管層對欣泰電氣的“一退到底”則頗有些出人意料。長期以來,A股市場一直期待監管機構能對各種舞弊行為的劣幣痛下殺手。然而過去20多年實際運行的情況往往是“大棒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就算當下的嚴格監管氛圍之下,所謂的頂格處罰最高也不過60萬元罰款,這種嚴重背離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處罰金額和處罰措施,恰恰是A股市場舞弊現象叢生的制度溫床。但愿欣泰電氣的強制退市能夠真正讓市場回到一個風險與收益相對平衡的正常狀態。
而過往的印象中上市公司更是一個“不死鳥”,重組來重組去的目前國內28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中,能夠長期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優質上市公司行列中幾乎沒有重組股的影子。因此,打破上市公司難以退市的“剛性兌付”同樣也是讓這個市場重新恢復活力的重要舉措。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步入下行通道,民間投資增速正在呈現前所未有的低迷局面,刨去市場蕭條的因素,國有經濟成分長時間遠遠偏離市場常態的所有制紅利(尤其在市場進入和融資便利方面),在當下對于私營部門投資的擠出效應日益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東北特鋼的債務違約,等于是發出了終結國企所有制紅利的先聲。從十八大以后的制度建設來看,所有經濟成分公平、公正、公開地在市場中合規運營,已經是全體市場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最大共識。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金融市場上盡快消除所有制歧視不亞于是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對于恢復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以及加速擠出落后的國企產能,均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畢竟,只有在公平規則下運行的市場,才是一個正經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