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國+莊詩岳
司法實踐中,管轄權異議制度遏制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效果并不明顯,管轄權異議兩審終審制未發揮預期的作用,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管轄權異議制度在其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功能異化,已經成為當事人拖延訴訟甚至趁機轉移財產的有效途徑。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時應當誠實、善意,不得濫用訴訟權利。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應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濫用管轄異議權的制裁和裁判文書的否定性評價。此外,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的關鍵前提是人民法院正確識別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
一、問題的提出
近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在兩份管轄權異議裁定書中,對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予以直接批評,進而在法律界引發爭議。11991年《民事訴訟法》增設的管轄權異議制度,本意是為了阻止當時大行其道的司法地方保護主義,而賦予當事人此項程序性救濟。2管轄權異議制度對于提升當事人的程序主體地位、防止違法管轄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侵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管轄權異議作為一種平衡機制被設計為一種免費的制度,因此當被告利用它時幾乎沒有什么成本,被告就完全可能利用其來拖延時間,因為一般而言,拖延時間對被告都是具有“正效應”的。3
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127條,2015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9、82、223、333條雖對管轄權異議制度作出了進一步規定,但仍未限定提出管轄權異議及上訴的條件、未明確規定法院審查管轄權異議的期限和程序、缺乏對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有效制裁機制。事前無規制、事中無安排、事后無制裁的立法現狀,進一步導致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拖延訴訟的現象頻頻發生、愈演愈烈。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其意圖往往是以合法形式掩飾非法目的,以實現延期履行法定義務甚至趁機轉移財產等不良目的。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不僅會增加對方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浪費國家司法資源,侵犯國家的法律和審判權,也會引發或加深國民對法律和司法的信任危機。如何認識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采用何種手段對其進行規制,已經成為當下一個重要課題。
本文將采用實證分析方法,以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河南省洛陽市兩級人民法院共計500份民商事管轄權異議裁定書為對象,對管轄異議權及其濫用問題展開實證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立法實踐,探討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判斷標準和法律后果,分析法院在裁判文書中對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予以否定性評價的正當性。
二、管轄異議權及其濫用的實證考察
管轄權異議是管轄制度中的一個“子制度”,但有關管轄權異議的研究卻是爭論不休。與本文相關的爭論有三點:第一,管轄權異議對改善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有無效果;第二,管轄權異議兩審終審制的存廢之爭;第三,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是否嚴重。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在規則確立之后,我們的關注點有必要從“書本上的法”向“實踐中的法”轉變。4只有通過實證考察對管轄異議權及其濫用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才能對上述三點爭論予以正確回應。基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司法水平的高低、地方保護主義程度的不同(假定存在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本文以上海市(東部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南部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地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北部地區)、河南省洛陽市(中部地區)五個省市的兩級人民法院2015年作出的管轄權異議裁定書為樣本。從每個省市隨機抽取管轄權異議裁定書100份,一審和二審裁定書各50份。
(一)管轄權異議制度的運行現狀
1.管轄權異議的主體
《民事訴訟法》第127條賦予了當事人管轄異議權,但哪些當事人享有管轄異議權,學理上存在較大爭議。筆者認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原則上限于被告,例外情況下允許原告對管轄權提出異議。5由表1、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在一審訴訟程序中,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全部為被告;在二審訴訟程序中,原審被告上訴案件占全部案件的96.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司法實踐中,被告是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對此,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原告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通常情況下會向自己認為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因此,原告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情況極少。第二,人民法院確實管轄錯誤,被告有提出管轄權異議的需求。具體包括:原告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故意向無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由于被告住所地的變更、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的分離等原因,受訴人民法院無管轄權;法院違背級別管轄、專屬管轄的有關規定違法管轄。第三,被告濫用管轄異議權。原告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通常比被告更希望早日結案,以獲得對所追求的實體權利的及時保護。6而被告通常更希望拖延訴訟以實現延期履行法定義務、趁機轉移財產、迫使對方和解等非法目的,而管轄權異議制度為其提供了渠道。綜上,被告更具有提起管轄權異議的動機。
2.管轄權異議的案件類型
由表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案件占全部案件的71%,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占14%,商事案件(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案件、與企業有關的糾紛案件、保險糾紛案件、票據糾紛案件)占9.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上述三種類型案件的當事人更偏向于提出管轄權異議。由圖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案件中,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占39%,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占31%,其他糾紛案件(總數小于10的案件)占15%。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當事人更偏向于提出管轄權異議。
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案件(主要是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與商事案件(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案件、與企業有關的糾紛案件、保險糾紛案件、票據糾紛案件)中,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比率高的原因,筆者認為可能有二:第一,上述兩類案件的基數大。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檢索結果,2015年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一審案件大約占當年全部民商事案件總數的64.15%。7第二,上述兩類案件中,當事人更具有實現拖延訴訟、轉移財產等非法目的的需要。比如買賣合同糾紛案件中,當事人通過拖延訴訟可以趁機轉移買賣標的物等財產;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當事人可以利息為代價暫緩借款的償還;知識產權案件中,通過延長訴訟周期減損技術價值,迫使對方當事人和解,等等。
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管轄權異議比率高的原因,實證考察結果顯示,主要是因為離婚糾紛案件中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的分離。根據現行法的規定,離婚案件一般情況下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若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被告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司法實踐中,原告通常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被告通常以其經常居住地與住所地并非同地為由,請求將案件移動至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此外,在離婚糾紛案件中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并不嚴重,絕大多數案件以異議人勝訴告終。
3.具體請求及律師代理情況
由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當事人請求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上訴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的比率高達85.6%,且各地請求移送案件數基本均衡。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事人更傾向于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上訴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此,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有二:第一,當事人基于訴訟成本、訴訟便利、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的正當考量。一方面,由被告、上訴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能夠節約訴訟成本,便利被告、上訴人參加訴訟。另一方面,本地當事人起訴時在管轄問題上絞盡腦汁大做文章,故意回避有管轄權的外地法院,向分明無管轄權的本地法院提出訴訟,希望尋求本地法院的特殊照顧;而異地當事人因出于對起訴方所在地法院地方保護主義行為的擔心和恐懼,害怕異地法院對其本地當事人提供特殊保護,而向異地受訴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申請案件由本地法院管轄。8第二,基于拖延訴訟甚至轉移財產等目的的非法考量。此時,又區分為兩種情形:一是被告、上訴人住所地法院確實有管轄權,但受訴法院已經根據現行法規定合法取得管轄權。且當事人對此明知,為了拖延訴訟提出管轄權異議;二是被告、上訴人住所地法院確實沒有管轄權,當事人沒有任何理由和證據甚至違背事實、偽造證據,請求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上訴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有觀點認為:管轄權異議已經成為訴訟事務圈所公知的一項“訴訟技巧”。調查顯示,當事人向一審法院提起管轄權異議之訴至管轄異議裁決作出平均花費13.58天;如果就管轄裁定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自受理上訴請求之日起,經歷送達、移送以及二審審理,平均花費44.92天。因此,如果管轄權異議案件經歷了一審裁定、上訴審裁定,平均花費時間約為58天。9司法實踐中,此周期甚至更長。10比如丁晨與上海州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第三人上海晨迪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王晨迪股權轉讓糾紛一案中,一審與二審裁判日期間隔2個月,加上一審答辯期間、一審審理期間等,當事人至少可以拖延3個月。11由圖表6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其他四省市管轄權異議案件律師代理率極高(均高于74%),且遠高于一般民事案件的律師代理率(23%)。12其中上海市、黑龍江哈爾濱市高于85%,廣東省深圳市更是高達96%。對此,我們有以下二種推測:第一,律師是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主要助力。民商事案件中,一旦當事人聘請律師,律師會建議當事人行使管轄異議權以拖延訴訟,由此導致管轄權異議案件的律師代理率極高。第二,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案件,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商事案件的當事人更傾向于聘請律師。對此,尚無實證數據予以佐證。
(二)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異議的態度
由表5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第一,管轄權異議案件的一審駁回率較高,均高于64%。但五省市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東省深圳市高于85%,上海市、河南省洛陽市低于65%,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居中為80%。第二,管轄權異議案件的上訴率(二審上訴案件數:一審駁回案件數)較高,均高于75%。且五省市相差不大,上海市最高為8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河南省洛陽市最低為77%。第三,管轄權異議案件二審維持率極高,均高于84%。其中,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河南省洛陽市均高達94%。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第一,管轄權異議案件的一審駁回率、二審上訴率、二審維持率呈現“三高”狀態。第二,一審敗訴被告通常會選擇上訴。第三,五省市的一審駁回率相差較大,二審維持率相差較小。筆者認為高駁回率、高上訴率、高維持率的原因可能有三:第一,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絕大部分異議理由不成立。第二,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極為嚴重,絕大部分案件被駁回。第三,二者皆有。如果是原因二,則表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廣東省深圳市的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最為嚴重。
2.本地被告和外地被告敗訴率
由表6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第一,五省市的本地被告敗訴率與外地被告敗訴率相差不大(相差均小于7%)。其中上海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河南省洛陽市外地被告敗訴率略高于本地被告敗訴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東省深圳市則相反。由此,我們有以下三種推測:一是五省市均不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而是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二是五省市均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且上海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河南省洛陽市地方保護主義最為嚴重。三是五省市既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也存在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第二,外地被告的敗訴率極高,均高于65%,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達89.6%,該數據也可能表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或者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
3.一審或二審異議及裁駁的理由
圖3 當事人異議理由與確定管轄要素有無關聯性情況柱狀圖
筆者以下文的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識別標準為基礎,將管轄權異議案件劃分為兩大類:一是當事人異議理由正當;二是當事人無異議理由或者異議理由與確定管轄的要素沒有關聯性(包括確實沒有關聯性和雖有關聯性但當事人明知受訴法院已經合法取得管轄權)。由圖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五省市當事人無異議理由或者異議理由與確定管轄的要素沒有關聯性的案件的比率均超過60%。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
(三)濫用管轄異議權的實證分析結論
1.管轄異議遏制地方保護的效果
管轄權異議制度增設的背景是為了遏制當時大行其道的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問題是其效果如何?表5中的高駁回率、高上訴率、高維持率表明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極為嚴重或者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或者二者皆有。假定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表4中的數據表明絕大部分案件的當事人是請求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上訴人住所地法院。問題是只要管轄法院為一方當事人所在地的法院,而不是雙方所在地的法院時,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就可能發生作用——要么有利于原告,要么有利于被告。13可謂“剛出狼窩,又入虎口”。管轄權異議制度非但沒有發揮遏制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作用,反而浪費了司法資源,為當事人拖延訴訟提供了有效手段。此外,高駁回率、高上訴率、高維持率也導致一個邏輯悖論:如果受訴法院確實存在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它就不太可能支持外地被告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使其勞而無功;如果它支持了,正說明它并沒有受到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那么我們無疑在與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搏斗。14在該假定前提下,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管轄權異議制度遏制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效果并不明顯。此外,表6中,五省市的本地被告敗訴率與外地被告敗訴率基本持平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東省深圳市本地被告敗訴率高于外地敗訴率的現象,也引發筆者對管轄權異議制度遏制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效果的質疑。
2.管轄權異議兩審終審制的作用
管轄權異議制度是采兩審終審制還是一審終審制,其背后隱含著公正與效率兩種不同價值的權衡。我國基于訴訟公正的考量,采兩審終審制,問題是其實際運行效果如何?表5中的數據顯示,五省市二審維持率極高,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河南省洛陽市人民法院的二審維持率均高于90%,廣東省深圳市、黑龍江哈爾濱市人民法院的二審維持率均高于8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管轄權異議兩審終審制矯正一審錯誤裁定的效果不佳,反而為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提供了便利。導致此種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未限定提出管轄權異議及上訴的條件、未明確規定法院審查管轄權異議的期限和程序、缺乏對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有效制裁機制,導致兩審終審制淪為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拖延訴訟的工具。當然,也不排除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極為嚴重的情形。對此,存在三種改革觀點:一是管轄權異議實行一審終審制15;二是改進現有的二審終審制16;三是實行上訴許可制17。筆者認為,基于管轄權異議兩審終審制在我國的實際運行效果及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狀,不如回歸大陸法系將管轄瑕疵的補救原則上(專屬管轄除外)限于一審程序的做法。18
3.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
表5中的數據(高駁回率、高上訴率、高維持率)表明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極為嚴重或者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或者二者皆有。但根據表5中的數據,無法直接得出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現象極為嚴重的結論。對此,我們需要結合其他圖表中的數據予以分析。首先,圖3中的數據顯示,五省市當事人無異議理由或者異議理由與確定管轄的要素沒有關聯性的案件的比率均超過60%。據此,筆者可以得出直接結論: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普遍。其次,根據表1中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無論是一審訴訟程序還是二審訴訟程序,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均為被告,而被告恰恰最具有濫用管轄異議權的動機。再次,根據表4中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當事人主要請求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上訴人住所地法院,而此關聯點恰恰為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提供了條件。然后,根據表3中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管轄權異議案件類型主要為合同糾紛案件和商事糾紛案件,而此類案件的當事人最具濫用管轄異議權的可能性。最后,根據圖2中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管轄權異議案件的律師代理率極高。對此,筆者的推測之一即律師是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主要助力。綜上,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
三、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識別標準
通過實證考察,筆者得出的結論是:司法實踐中,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因此,有必要對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予以規制,而規制的前提是正確識別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管轄異議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一項程序救濟權,是實現訴訟公正的重要制度。因此,應當嚴格限定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識別標準,否則會阻礙當事人正常行使管轄異議權。筆者認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識別標準有二:一是當事人存在主觀上的故意,二是當事人實施了明顯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至于濫用管轄異議權的損害后果、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非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識別要件。這兩個要件與上述兩個要件共同構成了濫用管轄異議權所產生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當事人存在主觀上的故意
1.當事人的主觀狀態
當事人實施民事訴訟行為時,其主觀心理狀態可分為善意、故意、重大過失和過失。筆者認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主觀要件應是主觀“故意”,即當事人明知不具備提起管轄權異議的合法要件19,或者明知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濫用管轄異議權以達到拖延訴訟甚至趁機轉移財產等不良目的。此外,確定故意,在理論上有意思主義和觀念主義之爭。意思主義強調故意必須有行為人對損害后果的“希望”或“意欲”,觀念主義強調行為人認識或預見到行為的后果。20筆者認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主觀要件應采折中主義,即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時,既應認識或預見到濫用管轄異議權的后果,也應對該后果持“希望”或“意欲”的態度。之所以將“故意”而非“重大過失”、“過失”作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主觀要件,原因有二:第一,當事人非法律專家,我國又不適用律師強制代理制度,而現行律師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尚難以滿足現實需求,何況人們對法律和事實的認識和理解存有差異,所以不能嚴格要求當事人在準確理解法律和事實的基礎上才能行使管轄異議權。21第二,管轄異議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一項程序救濟權,是實現訴訟公正的重要制度。因此,應當嚴格限定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識別標準,以保障當事人正常行使管轄異議權。
2.“故意”的判斷標準
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主觀狀態如何確定,或者說“故意”的具體判斷標準為何?筆者認為,應采用客觀標準,或者說英美法系中的理性人標準。英美法系中理性人標準起始于侵權法,隨后擴展到私法的其他領域,進而進入刑法、行政法和憲法領域,經歷了一個顯著擴張過程。22同樣的,理性人標準也應適用于民事訴訟法領域關于濫用管轄異議權行為的判斷。法官在認定當事人是否具有故意時,應按照一般理性人的標準,考察社會上的一般人處于當事人的相同情況下,是否明知不具備提起管轄權異議的合法要件,或者明知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比如當事人提起管轄權異議,以法院辦公條件差為由,請求將案件移送至其他法院管轄,其主觀心理狀態按照理性人標準判斷顯然為故意。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接受過法律教育的人尤其是律師,確定和衡量他們過錯的標準不同于一般人,其標準應是行業標準。比如北京知產法院在(2016)京73民轄終29號民事裁定書中指出“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于2014年11月6日成立之后,北京市的其他中級人民法院即不再受理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這是知產業內眾所周知的常識。但在本案中,有兩位律師作為代理人的新元公司,卻在兩審過程中一再請求將本案移送至無管轄權的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此舉令人費解。”對于一般人而言,如對此提出管轄權異議,不應認定為故意。但對于專業律師而言,顯然為故意。
(二)當事人實施了明顯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
1.明知不具備提起管轄權異議合法要件的行為
在區分不同主體(是否接受過法律教育)進行主觀“故意”判斷的前提下,當事人實施了明顯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首先是指當事人明知不具備提起管轄權異議合法要件,仍然行使管轄異議權。通過實證考察,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幾種情形:第一,諸如合同糾紛案件、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通常情況下,存在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當事人明知受訴法院已經合法取得管轄權并最先立案,仍然請求將案件移送至其他法院管轄。比如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被告住所地和合同履行地法院均有管轄權。合同履行地法院依法取得管轄權后,當事人以雙方當事人未約定合同履行地、合同已經履行完畢等為由,請求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23第二,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當事人明知受訴法院已經合法取得管轄權并最先立案,卻以自己住所地不在該轄區為由,請求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24第三,根據業內常識,當事人明知受訴法院具有管轄權,仍然請求將案件移送至其他法院管轄。比如在(2016)京73民轄終29號民事裁定書,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法官指出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于2014年11月6日成立之后,北京市的其他中級人民法院即不再受理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這是知產業內眾所周知的常識。但在本案中,有兩位律師作為代理人的新元公司,卻在兩審過程中一再請求將本案移送至無管轄權的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此舉令人費解。25第四,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以受訴法院為管轄法院,仍然提出管轄權異議。26第五,當事人明知案件由受訴法院專屬管轄,仍然請求將案件移送至其他人民法院管轄。比如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依法受理案件后,當事人請求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27第六,當事人無視合同爭議解決條款的獨立性行使管轄異議權。比如當事人以合同無效為由,請求將案件移動至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28第七,同一民事主體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民事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當事人請求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偵查。29
2.明知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的行為
當事人實施了明顯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其次是指當事人明知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提起管轄權異議的行為。通過實證考察,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幾種情形:第一,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異議,既未說明理由,也未提供證據。30第二,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并說明了理由,但未提供證據予以證明。比如當事人主張其住所地發生了變更,請求將案件移送至現在的住所地法院管轄,但未提供證據予以證明。31第三,當事人明知案件屬于何種糾紛,卻歪曲事實,將A糾紛說成是B糾紛,故意改變管轄的連結點。比如當事人主張案件為買賣合同糾紛而非加工承攬合同糾紛,請求將案件移送至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32第四,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并說明了理由,但該理由明顯不成立或者純屬敷衍。比如當事人以自己到受訴法院參加訴訟極為不便為由,請求將案件移送至異議人住所地法院管轄。33再比如,當事人以受訴法院辦公條件差為由提出管轄權異議。第五,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并說明了理由,但該理由明顯與事實不符。比如,當事人住所地為A地,卻請求將案件移送至B地人民法院管轄。事實上,A地并非B地轄區,兩地人民法院均為基層人民法院。34第六,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并說明了理由,但該理由屬于實體審理的范圍。35第七,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但已經超出答辯期。36
四、濫用管轄異議權的法律后果
法律規則在邏輯上由三部分組成: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后果。法律后果是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在假定條件下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為模式要求的行為時應承當相應的結果的部分,包括肯定性的法律后果和否定性的法律后果。37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的規定,當事人異議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裁定駁回。裁定駁回即為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法律后果之一。但上述規定,不足以制約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在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現象極為嚴重的背景下,應采取多種措施予以規制。值得注意的是,制裁并非唯一的法律后果,否定性法律后果還應當包括不予保護、撤銷、停止或恢復、補償、裁判文書的否定性評價等。
(一)裁判文書的否定性評價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2013年12月印發的《關于在商事審判中貫徹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若干問題的討論紀要》第7條第2款規定,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和其他嚴重違反誠實訴訟要求的行為,可以在裁判文書中予以譴責。但近日,因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法官在兩份管轄權異議裁定書中,對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予以批評,在法律界引發爭議。法院能否在裁判文書中對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予以否定性評價呢?答案時肯定的,該否定性評價應作為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法律后果之一。具體理由如下:
1.誠實信用原則的限制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的規定,當事人享有管轄異議權,但要受到《民事訴訟法》第13條第1款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的限制。在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法院、當事人及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誠實信用地實施訴訟行為。基于此,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實施訴訟行為時,應當誠實和善意,不得惡意制造訴訟狀態、禁止反言、履行真實義務、不得做虛假的陳述,特別是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訴訟權利濫用,是指訴訟法賦予當事人的權利,當事人沒有正當理由加以適用,意圖阻撓訴訟的進行。38最為典型的就是濫用管轄異議權,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違背管轄異議權設置的目的,借行使權利之名,以達到拖延訴訟甚至趁機轉移財產等不良目的,由此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和對方當事人利益受損。
2.取效性訴訟行為的要求
法官裁判權本質上為一種主觀性、內在性、個性化的評價判斷權39,其當然包含著對當事人訴訟行為的評價權。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可分為取效性訴訟行為和與效性訴訟行為。符合法定要件的與效性訴訟行為,無需法院行使審判權,即可發生相應的訴訟效果。但在民事訴訟法中,提出管轄權異議的行為,性質上屬于取效性訴訟行為,無法單獨產生行為人預期的訴訟效果,必須向法院實施,借助法院相應的審判行為,才能產生相應的訴訟效果。換言之,管轄權異議這一訴訟行為,離不開法院的評價。法院通過行使審判權,審查和評價管轄權異議是否具備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合法性要件,然后作出或準或駁的裁判。
3.裁判說理的組成部分
法院在評價管轄權異議行為時,要依據民事訴訟法關于管轄權異議合法要件的規定。其中,管轄權異議的理由能否成立,不僅直接影響法院作出準駁的裁判,而且構成判斷濫用管轄異議權與否的關鍵。當異議理由明顯不成立時,法院的評價會是雙重的:一方面,法院要回應當事人管轄權異議請求,裁定駁回管轄權異議;另一方面,法院還要對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作出進一步評價,闡明管轄異議權濫用的判斷標準、本案當事人行為何以構成管轄異議權的濫用,公開法官獲得心證的過程,實際上構成了裁判說理的組成部分。
從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兩份裁定書看,當事人和律師均以明顯不合理的理由提起管轄異議,一個是違反知產業內眾所周知的常識,一個則依據完全無關的法律規定提出管轄異議申請。考慮到該行為均由專業律師實施,不僅“令人費解”,而且“明顯是草率的、不負責任的”。法官對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作如此評價,是為了裁判說理的需要。
4.生效裁判的預決效力
法院裁定書對于濫用管轄異議權行為進行否定性評價,可以為后續采取罰款等司法強制措施、對實施不正當訴訟行為人課以訴訟費用的制裁,以及為受害人將來提起侵權賠償訴訟,提供事實基礎。在我國,不予受理的裁定、對管轄權有異議的裁定、駁回起訴的裁定。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三種裁定在性質上是對欠缺訴訟要件所作的裁定,因此,其只針對欠缺的訴訟要件具有預決力,而對其他的事項沒有預決力。40但該裁定書關于濫用訴訟權利的評價,對于上述其他措施的實施和賠償責任的承擔,能產生《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3條第(五)項規定的預決效力。
(二)濫用管轄異議權的制裁
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實施民事訴訟行為時,應當誠實和善意,禁止濫用訴訟權利。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濫用訴訟權利時,當事人應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我國《民事訴訟法》雖明確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但未就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設立與之相適應的制裁措施。參照《民事訴訟法》第112條有關濫用訴權行為的規制,結合域外立法例。筆者認為,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時,應當承擔以下不利法律后果。
1.罰款
罰款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民事強制措施之一,其實質是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浪費司法資源、侵害法律和審判權行為的一種懲戒。從各國立法例設定的秩序罰類型看,罰款事實上是最重要的并且是被經常適用的秩序罰。41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第32條規定,以拖延訴訟方式,或者以濫訴方式進行訴訟者,得判處民事罰款,且不影響對方當事人可能對其要求的損害賠償。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規定,控訴法院在駁回控訴請求的情況下,認為控訴人提起控訴只是拖延訴訟的終了為目的時,可以命令控訴人繳納作為提起控訴的手續費應繳納的金額的10倍以下的現金。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2條也規定,當事人濫用訴權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予以罰款、拘留。罰款應當成為規制濫用管轄異議權行為的方式之一。至于罰款的數額,應參照《民事訴訟法》第115條的規定,以比例原則為基礎,結合實踐具體設計。
2.訴訟費用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13條第6項規定,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異議不成立的,每件交納50元至100元;第8條規定,對管轄權異議裁定不服,提起上訴的案件,不交納案件受理費。低成本、無風險、高回報,成為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重要因素。據此,有觀點認為規制濫用管轄異議權行為,較為簡單且有效的舉措是對《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13條第6項規定予以完善,提高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案件的收費標準。42該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防止當事人濫用訴權,促使當事人慎重地起訴和上訴,但卻忽視了訴訟費用制約當事人訴權實現的程度。雖不至于達到賀衛方教授所言“法院收費高昂,當事人望而生畏”43的狀態,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制約當事人管轄異議權的行使。筆者認為,罰款、公開譴責、侵權損害賠償這三種制裁措施足以威懾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且訴訟費用由在管轄權問題上敗訴的一方當事人負擔,本身就是對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制裁。
3.公開譴責
由圖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管轄權異議案件中,律師代理率極高。實證考察結果表明,律師是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主要助力。對此,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2013年12月印發的《關于在商事審判中貫徹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若干問題的討論紀要》第7條規定,對濫用訴權、訴訟權利的行為,人民法院可以進行當庭譴責,也可以在裁判文書中予以譴責,相關裁判文書可以在裁判文書網絡發布系統中公開,也可以向政府相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征信機構等有關單位定向寄送。筆者認為,公開譴責作為一種聲譽懲戒措施,雖然不會給行為人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和不利后果。但一旦在網絡發布系統或者有關單位公之于眾,必然會對行為人的聲譽造成不利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行為人的利益。公開譴責制度應與律師懲戒制度緊密結合,實現對律師濫用訴訟技巧行為的有效規制。
4.侵權損害賠償
英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將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視為一種侵權行為,在這些情形下,受害者可以針對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主體造成的損失,通過訴訟的形式要求其進行相應的侵權損害賠償。44罰款作為民事強制措施具有保障法院審判活動順利進行的作用,訴訟費用的負擔符合訴訟費用分擔的一般原則,公開譴責作為一種聲譽懲戒措施并不會造成行為人直接經濟損失,上述三種制裁措施的設定皆具有其合理性且并行不悖。事實上,只要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符合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對方當事人即可提起侵權損害賠償之訴,而不論當事人是否已經被判處罰款、負擔訴訟費用、予以公開譴責。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補償制度,也是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法律后果之一。具體構成要件有四:第一,當事人存在主觀上的故意;第二,當事人實施了濫用管轄異議權的行為;第三,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了不利后果;第四,濫用管轄異議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五、結語
雖然管轄權異議制度對改善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作用并不大,但該制度的主要功能或價值是糾正法院管轄錯誤,實現當事人之間訴訟權利的平衡,在程序上體現出案件審理的正當性。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正確認識管轄權異議制度本身和當事人濫用管轄權異議的現象,進而進行制度設計。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的現象極為嚴重,表明現有的管轄權異議制度出現了功能異化,究其根源是因為程序設計的缺失和法律制裁的不足。因此,有必要以司法實踐效果為基礎,重新審視管轄權異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