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
[關鍵詞]刑事賠償制度;現狀;發展方向
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一書,我們可知國家的主權是屬于締結社會契約的全體人民,而政府不是社會契約的一方,因而人民才是國家主權的享有者,而不是政府。政府只是介于國家和人民中間,幫助人民管理的組織。當政府在管理過程中違背了人民的意愿,侵害人民的權利,政府應該承擔違約責任,賠償人民的損失。國家賠償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刑事賠償則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公安、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國家對遭受侵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進行賠償的制度。
一、我國刑事賠償的現狀
自從《國家賠償法》開始實施以來,刑事賠償案件不斷上升,許多受到冤情的受害人都勇敢地拿起了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向國家請求賠償,維護權益。
但是,當今中國仍然有很多受害者不愿或者不敢去向國家追償,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受到我國個人、集體、國家關系的觀念影響,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國家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個人利益應該讓位于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在國家刑事賠償案件中也是一樣,公民的利益為了讓位于國家利益,不得不放棄向國家追償的想法。其次,“民不與官斗”的思想一直從古代延續至今,大多數人覺得相對于當官的,自己能力太渺小,大都是為了息事寧人,不敢或不愿向國家求償。再次,國家對刑事賠償法的宣傳不到位,致使有些不學法,不懂法的人不知道有這一保障制度,從而錯過了向國家追償的時機。最后,在現行刑事賠償制度之下,追償的成本高、歷時長、得到的賠償少、舉證難等種種難題,一般的公民都望而卻步。
二、完善刑事賠償制度的幾點建議
(一)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適當地約束和監督
在刑事賠償案件中,要適當地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約束和監督,設立相應的制度來約束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的自由裁量權,檢察院加大對案件監督管理。只有加強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約束和監督,才能從源頭上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更好地從源頭上減少國家刑事賠償案件的發生。
(二)適當地對追訴權進行限制
對追償行為應該把握一個度,追償制度如果過于嚴肅,那么對于偵查、起訴、審判、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時候便會諸多忌憚、縮手縮腳,不利于偵查、起訴、審判、監獄工作的有效發揮。如果對追償權過于放松,那么刑事偵查、起訴、審判、監獄管理機關權力便不受限制,導致相關工作人員可能為了個人私利而濫用自己的權利,受害者刑事賠償權便得不到保障。所以,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追償是必要的,但要保持一個度,既要保證相關違法行為得到應有的處罰,也要保障相關機關和工作人員的積極有效工作。
(三)完善刑事賠償的賠償標準
1.轉變賠償觀念,根據國家實情確立完全賠償標準
單一的撫慰性賠償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現在的刑事賠償標準,造成了很多實質極不公平的現象出現。單一的撫慰性賠償與我國一直崇尚的個人、集體、國家觀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個人的利益和國家集體的利益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要優先考慮國家集體的觀念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導致國家賠償給個人的錢越少越好的現象出現。“說到底還是將國家的利益看得很重,覺得國家的錢就是全民的錢哪能隨便賠償呢,只要意思一下就可以了”要想實現刑事賠償更加公平,必須轉變現有觀念,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受害者的身份和工作劃定不同的標準。改革單一的撫慰性的賠償標準,切實向完全賠償的標準靠近是我們的必由之路。
2.深入剖析精神賠償的認定標準和程度
精神賠償納入我國刑事賠償法的行列是我國司法史的一大進步,但我國缺乏相應的賠償認定標準,導致具體實施起來產生的問題不斷涌現。立法機關應高度重視,及時制定相關立法解釋去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具體實踐中我們應做到如下三點,第一,立法中應當規定不同的賠償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精神損害類型和不同的損害程度來制定不同的標準。第二,不能根據不同地方、不同的經濟狀況制定不同的經濟賠償標準,因為精神損害不像財產損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應該適用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范疇,不應造成“同命不同價”的現象出現。第三,我們應該給國家賠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保留適當的自由裁量權。
依法治國一直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直是我們的治國方略,如何推進我國法治建設、民主建設、完善我國的司法制度一直是每一個學法之人的夢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國家偵查、司法機關和人民聯系最緊密的刑事訴訟法的推進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偵查和審判機關聯系群眾的紐帶,是偵查和審判機關的活動綱領,關系到我們能否做到懲罰犯罪分子,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的法律。“權利與權力,乃構架人類社會制度之棟梁”。刑事訴訟制度在現實中給有冤情者提供了一個申訴的平臺,從源頭預防了冤假錯案的發生就如一種事前調解手段;而刑事賠償制度則是給受得了冤情的人物質或精神上的賠償,更像是一種事后調解手段;兩方面共同調解和平衡偵查、審判機關和公民的關系。所以及時調整現行的《國家賠償法》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并去完善它,才能解決好保障公民權利,穩定國家次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翁怡潔.刑事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 國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2]馬懷得,陳瑞華,袁曙宏.國家賠償三人 談[N].法制日報,2001-01-14.
[3]皮純協,何壽生.比較國家賠償法[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