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研究家庭消費規范是研究消費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傳統《家訓》里的消費規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要遵守的消費行為價值規范;二是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消費角色規范;三是家庭理財規范。
關鍵詞:消費;消費規范;消費文化
我們常說的個人消費通常是以家庭消費的形式來實現的,而家庭作為個人消費場所,在古代社會尤為突出。撫幼養老,實現個人勞務消費,從搖籃到墳墓,一生的消費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中進行,這是由傳統中國社會自然經濟性質所決定的。家庭消費具有重要的、社會消費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功能,從滿足個人衣食住行用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到人際交往等各種社會消費活動等。 因此,家庭消費是研究傳統規范消費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傳統《家訓》里的家庭消費規范
從社會文化角度講,中國古代家庭對個人、對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說:“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平天下”,可見“齊家”之重要。因此在傳統社會,產生了許多家訓。由于家庭消費是“齊家”的重要內容,是家政的核心,家務的目標,所以這些家訓都或多或少論及家庭消費原則。但是家庭在古代的超穩定性或者說普天一式的特點,又使這些原則在各種家訓中大同小異,所以我們只選其中一部來做論述。
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著的《顏氏家訓》在眾多的家訓中享有盛譽。清人王鉞在《讀書叢殘》中稱贊道“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
第一,“以禮節之”。家庭收入的周期性、有限性和單一性同家庭消費需要的經常性、無限性和多樣性是矛盾的。這個矛盾決定了家庭消費必須有節制,遵循有計劃、有比例,量力而行,統籌兼顧的原則。否則,陷入自發、隨意、盲目之坑,給家庭消費帶來種種不利和困難。故顏子推極力批評世間“飲食運為,恣其所欲”的現象,認為應該“以禮節之”。當然,這個“禮”是有階級性和時代性的,但是節制作為家庭消費規則,至少到現今仍沒有過時。
第二,“施而不奢,儉而不吝”??鬃釉浾f:“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庇终f:“如有周公之才之美,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顏子推因此認為“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施,儉而不吝,可矣”。顯然,顏子推把儒家的黜奢崇儉同佛教的廣施博濟結合起來了。自從佛教傳入中國,這種結合越來越為中國人所接受,成為佛教明顯影響中國人消費觀念的例證之一。
第三,自給自足。顏子推宣傳十足的自然經濟消費觀。他寫道:“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植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
第四,勤耕苦織致衣食。顏子推批評素餐現象,認為“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爾。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之祿位也”。針對當時的一些江南世家,“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爾,假令有者,皆信童仆為之,未嘗目觀起一掊土,耘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他又說“古人欲知稼穡之艱難,蓋貴務本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種、鋤草、收割、載積、打拂、簸揚,“凡幾涉手,而如倉廩”,怎么能不關心農事而飽食空談呢?
第五,“少欲知足”。顏子推告誡人們,“情性不知其窮,惟在少欲知足”。他批判有的人婚喪鋪張,家境貧寒,卻強事外飾以光面子。他主張文明、健康的消費方式,給家庭消費需要定了一個標準:“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爾。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幾身之外,而欲窮驕泰耶?”“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兇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顏子推的主要理由是謙虛則可以少受損,貪欲則會傷身。就是說秩序一旦定性,人們就應該遵循,如果放縱消費享受,為滿足它而不顧道德和法律,是要受到懲罰的。所以,貪欲傷身,而少欲知足則可以免害。
第六,消費、學問兩不誤。顏子推在處理學問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時,主張兼而有之。他說:“項橐、顏回之短折,伯夷、原憲之凍餒,盜跖、莊躋之福壽,齊景。恒魋之富強,若引之先業,冀以后生,更為通爾。”
二、家庭消費規范的內容
(一)家庭消費行為的傳統規范:崇儉黜奢
在中國傳統社會,“崇儉”是家庭消費規范的核心。如果說“勤”指的是生產勞動方面的主要價值規范,那么,“儉”則是家庭消費的基本價值規范?!皟€”,就是在消費上講究節約、適可而止,反對鋪張浪費。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條件下,社會總的可供消費的物質產品匱乏,再加上天災人禍,人們倍感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因而很自然地形成生活消費上的節儉觀念。與“儉”相對的浪費則被視為惡行,對人力或財物的不重視、不尊重?!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描述的是食物消費資料的來之不易,被千千萬萬的家庭當作向后代講述“節儉”消費觀的生動教材,因而廣為傳播,深入人心。在清中葉以后盛行的兒童道德和行為規范訓誡讀物《弟子規》中,就明確地宣揚“節約”和“簡樸”的消費規范與價值觀念,如“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等等,都宣揚了崇儉、反對鋪張浪費和攀比的消費規范。日常流行的口頭語和成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傳統的消費規范,如“物盡其用”、“艱苦樸素”等。
如果單從消費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費水平會緊跟著同步提高,但現實的情況卻并非如此。尤其在中國傳統社會,受崇儉消費規范的影響,不少發家致富之人仍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且這種現象歷朝歷代屢見不鮮。即使在今天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已有了很大改善,年輕的一代早已習慣“月光族”,信用卡透支消費已成風氣,但傳統的消費規范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老年人即使物質富裕,但仍向從前一樣過著簡樸、貧窮的消費生活,可見消費規范對家庭成員的影響之大。
(二)家庭消費角色的傳統規范
第二種家庭消費規范指的是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消費價值規范。首先,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調解夫妻之間消費關系的價值規范有“男主外,女主內”。也就是說,男人外出勞作,或耕種,或賺錢,以養家糊口。男人在消費關系的分工中,承擔了獲取消費資源的重任;而女人則在消費關系的分工中,承擔了照顧家庭、提供消費服務的角色,如洗衣、做飯、帶孩子等家務活。女人不但通過提供消費服務(如烹飪)而使半成品轉化為終極消費品(如飯菜),而且她的服務本身就是家庭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品(如干凈舒適的環境)。在這種分工中,男人因為承擔了獲取消費資料的角色而在家庭中獲得了支配權力;女人則以提供消費服務的角色而從屬于男人。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為人們認為,獲取消費資料是需要才能的力氣的,而提供消費服務則技術含量相對低,不需要太多技能,大多人都能勝任。關于這種男女分工,費孝通在《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男女分工雖則并不一定根據他們的生理上的特質,有時卻可以分得很嚴,甚至于互不相犯。我們鄉下就有一種諺語說:“男做女工,一世無功?!狈止さ挠锰幉⒉恢灰暈榻洕系睦?,而時常用以表示社會的尊卑,甚至還帶一些宗教的意味。就是那些不必要特別訓練的工作,好像掃地、生火、洗衣、煮菜,若是社會上認為是男人不該動手的,沒有人替他們做時,他們甚至會認為挨餓倒可以,要他們操作卻不成。
其次,中國傳統的家庭消費規范還涉及子女與父母以及兄弟姐妹間的消費關系。就子女與父母的消費關系來說,傳統的家庭消費規范強調“孝”。就幼者與長者的消費關系來說,傳統的家庭消費規范強調“敬”。《弟子規》中說的“入則孝出則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強調了子女、弟妹在消費生活上對父母、兄長的孝敬和尊敬態度。宋朝問世的《三字經》也說,“融四歲,能讓梨,第于長,宜先知”。通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三字經》向兒童灌輸了“謙讓”的家庭消費規范。尤其在傳統農業社會消費品匱乏的條件下,這種謙讓對維持家庭以至整個社會的秩序而言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家庭理財消費的傳統規范
中國傳統的家庭消費規范還涉及家庭消費決策規范。中國傳統社會在家庭消費決策方面的價值規范,強調的是家長決策權。丈夫或父親成為家庭消費安排的最重要的決策者,妻子或子女只有聽從的分兒。南北朝流行的兒童識字課本《千字文》就主張“夫唱婦隨”的價值規范。《弟子規》則強調子女對父母意志的絕對遵從:“父母呼,應勿緩。父母v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家長成為社會道德規范的化身。因此,在家庭消費決策上,子女對父母只有聽從的分兒,很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這與現代社會有很大的不同。如今,隨著婦女的家庭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家庭消費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夫妻雙方共同商議、決策的事情,甚至大多數消費決策都是由女性來承擔;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在家庭消費決策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很多家庭的消費偏好都是以子女的偏好為主。
家庭理財消費規范。理財是關于家庭消費安排的策略。乍看起來,理財應是理性的行為,而不是規范性的、道德性的行為。在這里,不應把“理財”和“規范”對立起來。許多行為方式,起初是理性決策的結果,但是隨著人們將這種行為方式總結為行為規范,以讓后來者遵從,原先理性的行為方式就轉化成規范(或傳統)。這種規范,可以稱作傳統規范。在這里,傳統被當作智慧的結晶,因而要求后人必須、應該或有義務服從。“傳統”成為權威,成為后人必須服從的為人處世的模式。這種對傳統的遵從就不完全是理性行為,而更多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邊界行為(即韋伯所說的“傳統行為”)。在家庭消費安排與理財方面,不乏這種傳統規范。如日常用語“精打細算”、“量入為出”、“細水長流”、“貨比三家”、“勤儉持家”、“無債一身輕”等,均反映了這種傳統的理財規范。這些規范至今還支配著許多人的消費行為。
參考文獻:
[]《顏氏家訓·教子》.
[2]《論語·述而》.
[3]《論語·泰伯》.
[4]《顏氏家訓·治家》.
[5]《顏氏家訓·涉務》.
[6]《顏氏家訓·止足》.
[7]《顏氏家訓·歸心》.
[8]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