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非


《中國姓氏大辭典》中記載有兩萬多個姓氏,筆畫最少的為1筆,筆畫最多的為30筆,“爨”(音同竄)字便是筆畫最多的一個姓氏。除了字形復雜奇特之外,透過“爨”字我們還能遙望到云南曲靖地區一個歷時四百多年的優秀文化。
爨姓起源
一是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爨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爨官,為西周時期在宮廷內為王室成員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稱的火頭倌,專職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稱作的“灶”,用于安置無足器皿來煮食物。
二是源于祝融氏,出自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東漢時期,太學徐令班彪、典校秘書郎兼中護軍班固、軍司馬班超、后妃師班昭、西域長史班勇等一大家族,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大臣、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因編纂了千古名典《漢書》以及《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義》),收復重開了西域,漢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縣、定襄一帶),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爨氏,世代相傳,后逐漸從中原遷徙到南中地區。爨人在南中地區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融有古滇人的血統,并繼承了以昆明為中心的滇文化,創造了聞名于世的爨文化,成為后世大理文化、南詔文化的淵源。
爨文化
爨文化是指分布在云南曲靖陸良地區自東晉經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爨氏統治南中地區長達400余年間所造就的歷史文明。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后,為長期穩定蜀國后方,便有意識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為官屬,結果,經過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為代表的四個大姓豪族,成為南中頗有勢力的統治集團,為后來爨氏最終取代其他三姓而獨霸云南打下了基礎。西晉初年,南中大姓隨都督霍弋降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霍弋率南中大姓從吳國手中奪取了交趾,表爨谷為太守。西晉末年,隨著“八王之亂”和巴蜀李特、李雄踞地稱王,晉王朝已無暇顧及南中,隨著東晉伐滅巴蜀李氏繼而偏安江左無所作為,爨琛“遂王蠻夷”。此后,雖歷經兩晉、南北朝,中原王朝或“遙授刺史”實行名義上的統治,或官職任由爨氏自己任命,從西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寶蒙詔滅爨,爨氏父子世襲相傳,實際統治云南達400多年,成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
爨寶子與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開創了歷史上“一國兩制”的先河。在“奉正朔”的原則下,中原王朝實行封建君主制,爨地則實行封建領主制,也就是在一個國家的主體下,同時保留著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如爨寶子本人,既接受了朝廷任命的“建寧太守”,同時又保留著世襲的“振威將軍”的頭銜。后來的爨龍顏也曾“萬里歸闕”,兩次入仕中原王朝。更值得提及的是爨氏在很大范圍內革除了世襲制的弊端,采取較為開明的選官、任官制,出現選賢任能、唯才是舉的良好風尚,從而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兩爨碑
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東晉大亨四年(公元405年),現存于曲靖一中。爨龍顏碑,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現存于陸良貞元堡小學旁。后人因其碑形大小,將爨寶子碑稱為“小爨碑”,而把爨龍顏碑稱為“大爨碑”。有人曾對兩爨碑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小爨碑的碑刻文字較充分地體現了碑刻書法從隸向楷過渡的轉折嬗變特點,所以爨寶子碑的碑刻書法藝術的研究價值較大。而大爨碑系統追溯了爨氏的族源及其遷徙路線,以及爨氏進入南中后從其始祖爨肅到爨龍顏九代世襲的歷史,為后人提供了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云南歷史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因此爨龍顏碑的歷史研究價值要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