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 軍
肩負土木工程防災的重任
——記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葛耀君
本刊記者王 軍

葛耀君教授榮獲2015年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所謂大跨度橋梁,是指跨度超過400米的大型橋梁。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大跨度橋梁的建設在我國備受重視。自1991年建成第一座跨度超過400米的大跨度橋梁后,我國現(xiàn)已擁有全世界數(shù)量最多的大跨度橋梁,占世界總量一半以上。尤其近十年中,更是建成了55座大跨度橋梁。然而建成不是最終目的,讓這些大跨度橋梁安全運營才能實現(xiàn)建設之初衷。今年年初,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獎揭曉之際,其二等獎獲獎項目“大跨度橋梁結構和行車抗風安全的氣動控制技術”引起了高度關注。
“我們的項目就是基于我國近十年建設的55座400m以上大跨度橋梁的抗風安全問題,去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項目第一完成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葛耀君說。
根據(jù)聯(lián)合國的長期統(tǒng)計分析,每年由各種災害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美國第一、日本第二、中國第三。其中,土木工程災害在各種災害中占有極高的比例,而風災又在土木工程災害中占據(jù)了極大的比重。為了讓大跨度橋梁更好地抗風,葛耀君率領團隊進行了科技攻關,系統(tǒng)研發(fā)了3項橋梁顫振氣動控制技術——檢修軌道結構、分體箱梁結構和穩(wěn)定板結構、3項橋梁渦振氣動控制技術——豎直風障結構、建筑膜結構和導流板結構。同時,還通過“豎直和水平姿態(tài)可變的活動風障技術”,完善了橋面?zhèn)认虼箫L行車安全控制技術。這一系列周到的設計,被認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既“促進了我國橋梁技術的跨越式發(fā)展”,也“為全世界提供了典范和借鑒”。葛耀君的設計靈感,也被國內(nèi)外同行贊譽為“體現(xiàn)了當代橋梁的最新建設理念”。如今,該項目成果已直接應用于舟山西堠門大橋、東海大橋、上海盧浦大橋、潤楊長江大橋和肇慶西江特大橋等,樹立了一座座大跨度橋梁建設的豐碑。
作為項目的靈魂人物,葛耀君其人,多年來致力于風工程和橋梁結構抗風領域的研究,多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獲多項國家級獎勵。但無論何時,他口中都不忘提到背后那支團隊——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同濟大學待了半輩子,葛耀君對實驗室的一切都非常熟悉。該實驗室建設于1988年,1991年通過國家正式驗收并對國內(nèi)外開放。實驗室依托同濟大學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以及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4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面向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戰(zhàn)略需求和土木工程防災學科發(fā)展的國際前沿,以地震、強風和火災等為主要災害種類,以高層建筑、大跨橋梁、大型空間結構和長大隧道為主要承載體,在災場作用預測、結構效應模擬、損傷演化規(guī)律和安全性能控制等方面深入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戰(zhàn)略性研究,逐步形成了4個主要研究方向:即工程結構抗震及控制研究、結構風工程及控制研究、工程結構抗火安全研究和城市綜合防災減災研究。
“直到2009年,它都是我國土木工程領域中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身為實驗室主任,葛耀君肩負著土木工程防災的重任,帶領實驗室大步發(fā)展。1997年和2013年,團隊兩次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獲得了優(yōu)秀。近3年來,實驗室負責承擔了國家“973”、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攻關工作,并積極投身到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南京青奧中心、北京新機場等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2項,相關成果獲得國際發(fā)明專利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對葛耀君來說,過去的榮譽都將成為新的起點,在這個新的發(fā)展階段,他必將帶領實驗室積極創(chuàng)新、超越自我,為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