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碩士底薪只有1600元,折射了啥?

新聞背景:
海歸碩士張瑤,畢業于韓國一所知名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回國后參加了一場碩博專場招聘會,一位招聘負責人對她的海歸經歷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一臉漠然地說:“不論本科還是碩士,韓語老師,底薪1600元,其余靠招生提成。”張瑤感覺自己的學歷被“碾壓”了。
@糖里格糖里格糖里格唐:現在海歸多了,導致就業競爭非常激烈,從而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
@周豐Lakers:別人管你是什么歸,1600元能解決的事情為什么要2600元?
@自摸清大隊:海歸不再是找工作的金字招牌,這個社會學歷只是你的入場券,選到收入好的工作要靠能力。
@智慧的通緝犯:現在多少單位招聘標注的很明顯:有經驗者優先,特別是銷售!海歸?看您找什么工作了!一個月1600元不低了!能不能拿到高薪看你的本事了。別說海歸,我手下一個小伙伴初三畢業,有時候工資比我這個部長還多!這個年代,月薪過萬真不是夢。
@滿眼全是淚:被碾壓的是自己的心態!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睡著的水in:不要看不起學歷,沒學歷做老板和高學歷找不到工作的只是個別現象,整體而言,高學歷的工資就是比沒學歷、低學歷者高,這是事實。
@飛飛冰雪:海歸就業薪資低并不能成為衡量留學價值的唯一指標,因為留學增加的不僅是學業水平,更多的是一種人生的閱歷,是一種隱性知識的增加。
@Nanjing陳正強:能力決定價值!不是說你學歷高就一定工資高,就如當初那句話,學歷是敲門磚,只要能力可以起薪再低還是會漲!
@果兒_T醬:實際工作中,如果“海龜”和“土著”做同樣的崗位,憑什么同工不同酬?工資是崗位決定,能力決定,不是學歷決定的,怎能叫碾壓?
正確認識市場需求
研究生數量的增加造成勞動力市場上供過于求,使得買方市場處于優勢地位。而買方市場的優勢又加大了用人單位挑選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學歷成為一種風氣。短期內,這是一種人力資本浪費,人力資本投資高的求職者沒有獲得預期的投資收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守海
學歷不是唯一考核因素
如今的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學歷并不是唯一的考核因素,而是更看重能力和經驗。能力如何評判?指標就是工作經驗。許多所謂的“小海歸”出國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只是為了出國而出國,或者是為了躲避就業競爭,回國后競爭力與普通的本土畢業生沒有什么差別。拿到國外的學歷只能證明你在那個國家的某個城市生活過,并不代表你具備了行業細分的競爭力,甚至也不能代表你的英語能力比本土的人才更高,因為許多留學生出國后仍主要生活在華語圈內。而對于那些在國外已經工作多年的高端人才來說,收入與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相比明顯會有很大差距。
——就業指導專家趙正寶
放下海歸的架子,從基層做起
學歷只是一個門檻,海歸回國發展的優勢主要在海歸的國際化背景和經驗。所以海歸要想找到好工作,就要在回國的1-3年放下海歸的架子,從企業基礎崗位做起,了解國內企業的文化,這樣3年之后就會有質的變化,把3年的國內工作經驗與海歸背景相結合,就會是企業眼里的香餑餑。
——匯博人才網人力資源專家譚慶齡
摒棄功利看回報
現在的許多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成長,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學生的留學選擇往往極具功利性——僅以就業、薪酬作為衡量留學價值的標準。當前,用人市場的現實和客觀規律正在給這些所謂的“海歸”一個重重的教訓。
——留學監理服務網創始人胡本未
海歸依然保有就業優勢
留學回國就業人員除了有語言優勢外,在國際視野、國際人脈等方面更有優勢,在工作中也更容易掌握國際慣例。留學帶給他們的成長是潛移默化的,如果海外學習結束以后,在國外有一段時間的工作經歷,則會提升留學人員回國就業的競爭力。因此與國內畢業生相比,海歸們有自己的優勢。
——青島新東方前途出國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佘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