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雷露
與茶作伴
文本刊記者雷露
時間:2016年4月21日
地點:成都市琴臺路天福茗茶總店
體驗工種:茶藝師
端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桌前,輕輕端起一盞精致的茶壺,倒水、沖茶,優雅的動作盡顯美態,讓人如癡如醉……茶藝師以茶桌為舞臺,以茶器為工具,在這一方小天地里恣意揮灑著自己的魅力。

▲茶藝師雷蕾
今年只有24歲的雷蕾,6年前開始接觸茶藝,如今已是一位有著豐富經驗的茶藝師。在雷蕾的帶領下,記者順著茶葉的清香淡雅,來了一場品茶之行。
當記者見到雷蕾本人,舉止優雅、氣質婉約,舉手投足間無不散發著茶的芬芳與魅力,流露出寧靜致遠的韻味。在她的帶領下,走進一家茶舍,淡雅古樸的裝修風格、簡潔大方的空間設計、屋子里放著舒緩古典輕音樂,讓人迫不及待想泡一壺好茶。
對于泡茶,雷蕾很有心得。“泡茶有很多講究,細到茶具的選擇、沖泡手法和水溫的控制。比如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在沖泡時最好選擇留味性好的紫砂茶具,這樣能讓茶湯的香味兒更持久;綠茶則屬不發酵茶,取茶樹新葉或嫩芽制成,由于茶葉細嫩,不能直接用沸水沖泡,因為水溫過高容易讓茶葉受損,水溫一般控制在80℃到85℃,才能沖泡出口感上佳的茶湯。”
雷蕾說,根據茶葉特點來確定沖泡方法,是茶藝師的基本素養。為了將茶葉最好一面表現出來,茶藝師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包括了解茶葉的歷史、產地、特點、發酵方式等等。
雷蕾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已經將茶葉、茶壺、茶盅、茶匙、茶杯等茶器準備妥當,開始泡茶。她演示的是功夫茶。功夫茶顧名思義,就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要考驗茶藝師的功夫和底蘊。
她先將杯子注滿水,這是溫杯即清洗茶具。然后將一包10g的鐵觀音茶包拆開,倒入事先準備好的茶荷。“察其色、觀其形、聞其味,以此判定沖泡方法。”雷蕾將茶荷遞給記者觀看,引導記者從茶葉的顏色、形狀、氣味來判斷茶葉的優良。“鐵觀音屬半發酵的烏龍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一般能出5至7道茶湯。”
隨后,雷蕾用茶匙將茶葉從茶荷撥到了茶壺內,并往茶壺里注入沸水,使水體沒過茶葉。“現在只能算潤茶,還不能飲用。”片刻后,雷蕾將壺里的茶水倒入旁邊的水盂后,開始注水、過濾、分茶,她的動作行云流水、瀟灑利落,讓人賞心悅目。
端起一杯輕酌,茶水順舌尖而下,經咽喉流進心田,干甜清爽,回味無窮。
“味道很好!”說著,記者也提起水壺,學著雷蕾的樣子,準備泡上一壺。
在雷蕾的指導下,記者先是拎起水壺往茶壺里注水。“錯了,泡茶講究高沖低斟,應該把壺提高一點。”原來為了避免開水溢出來,記者將水壺口壓得過低,幾乎靠近了茶壺的內壁。“這是泡茶的大忌。只有將水壺提高,讓水高沖而下,才能使熱力直透壺低,有利于茶葉的舒展,提升茶湯清香。”重新注入開水后,記者將茶壺內的茶湯倒入旁邊的茶盅,過濾出雜質。
接下來就是分茶。雷蕾示意分茶要“低斟”。是指將茶盅里的茶水分到茶杯中,茶盅距離杯子大約2cm,這樣不但可以防止茶湯降溫過快,而且也有利于茶湯中的香氣凝聚。同時,不會激起泡沫,也不會發出嘀嗒的聲響,符合茶道中的“靜”。
當喝了自己泡的茶后,入口一股澀味。雷蕾笑著說道,“能品出澀味,說明你已經入門了。”
雷蕾告訴記者,泡茶十分講究水溫和時間,由于在泡茶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錯誤,所以才導致水溫降低和時間過長,出現茶湯帶澀味的情況。“熟練的茶藝師一般都能準確估計出茶時間,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這樣的失誤。”
“茶湯的沖泡是一個非常講究理趣并存的程序,講究形神兼備,是個細致活兒。”蕾蕾認為,泡茶的樂趣超越了茶本身,在煮水泡茶舉手投足間,都彰顯著對生活的態度,從容淡定,優雅迷人。
“四五月正值新茶上市。”體驗了泡茶后,雷蕾又帶記者參觀起了茶舍。在茶舍的陳列臺上,擺滿了各種最新上市的新茶。走到展柜邊,雷蕾拿起一盒樣品茶葉,放在鼻尖下嗅了嗅,說道:“西湖龍井,最新的春茶。”她把這稱之為聞香識茶。
原來泡茶只是茶藝中的冰山一角,合格的茶藝師還要掌握包括識茶、選茶、賞茶、飲茶、聞香在內的茶藝知識。
“在中國,茶葉的種類繁多,沒有一個茶藝師敢說自己認識所有的茶。”雷蕾表示,識茶是學習茶藝的第一步,而識茶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為了學好識茶,茶藝師需要靜下心來認真觀察每種茶葉的顏色、形狀、香味,并牢記在心中,當下次再接觸到這一種茶葉,就能迅速地在腦海中做出反應。“很多時候,茶藝師還要去茶園了解茶樹的生長習性,了解制茶的工序,觀察一片綠葉蛻變成一粒茶葉的過程,以便更好地識茶。”
除了識茶之外,選茶也頗有講究。
“你能看出這兩種茶葉的區別嗎?”雷蕾向記者展示了兩罐茶葉,見記者搖頭,說道:“這是兩種都是鐵觀音,只是發酵方式不同,因此它們的香味兒略有不同。”
選茶通常情況下要借助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通過一看、二聞、三摸、四嘗來判斷茶葉的優劣。“就拿鐵觀音來講,不要以為香味越濃茶葉就越好。其實需要從形狀、顏色、香味、手感等方面綜合判斷。而且茶藝師選茶時,不僅要從茶葉的角度出發,還要從茶客的角度出發。”雷蕾說,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身體狀況不同,喝的茶葉也是有所不同的。“脾胃不好的人,不要喝紅茶,上班族最好喝綠茶。幫助茶客選出滿意的茶,也是茶藝師的工作之一。”
品茗也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識茶選茶泡茶,都是為了最后喝進嘴里的茶湯令人身心愉悅。雷蕾認為,品茗應該是邊酌邊聞,淺斟細飲。同時,環境對飲茶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品茗宜靜,幽靜的環境更能讓人集中注意力,感受飲茶的樂趣。
茶藝世界浩瀚無邊。喝茶的享受不只是香茗入口的那一股韻味,更是采茶煮茶喝茶的整個過程。
與茶作伴,隨著對茶藝的不斷理解不斷深入,蕾蕾認為,作為茶藝師,不僅要會茶藝,還應該為茶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令雷蕾擔憂的是,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受咖啡等速溶飲品影響,年輕人離茶越來越遠。“成都人愛茶,但真正懂茶的人卻很少,尤其是年輕人。”在工作中,雷蕾接觸的茶客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并不多見。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接受茶文化,她倡導“茶葉年輕化”,讓茶文化打動年輕人,走入大眾。
除此之外,雷蕾還認為,茶藝表演作為茶文化的一個部分,看起來雖很美,但過分追求形式感,不免有舍本逐末之嫌,丟了茶文化的核心。“大街小巷的茶藝表演已經成了一種頗具影響力的地方特色。不過茶藝表演受到歡迎的同時,也受到質疑,這樣花哨的泡茶技巧能否泡出口感上佳的好茶?”
“過分追求表演形式,不僅不能泡出好茶,還嚴重阻礙了茶文化健康發展。”雷蕾認為,飲茶可以“滌煩”“忘憂”“去慮”,她希望茶文化能回歸茶湯本身,能由內向外散發出迷人魅力。
無論是識茶選茶,還是賞茶品茶,茶藝師的精心付出都直接體現在茶湯的口感上,一杯清茶入口,似乎可以品出世間百態,品出人生百味。雷蕾作為一名茶藝師,在單調重復的工作中,堅守著自己對茶文化的理解與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