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璐
古代職場:想不到的“花樣求職”
文/張璐

才華傍身,自薦不是問題——代表人物:毛遂、東方朔
自薦一直是古人成功的捷徑,很多人都通過這一“手段”謀得一官半職。而說到自薦,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毛遂。
當年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便極力自薦。可平原君門客眾多,壓根兒沒把他放在眼里,還諷刺挖苦道:“我聽說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錐子放在口袋里一樣,針尖馬上就會破頭而出,先生在我這兒呆了三年,卻沒什么成績,還是算了吧!”
然而毛遂卻從容地說:“問題是你一直沒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就全部露出來了,豈止是露個尖呀!”平原君一聽,覺得這人反應敏捷,就答應了。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都沒有結果,而毛遂陳述利害,最終說服了楚王派兵救趙。毛遂因此一戰成名,還得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美譽。
從毛遂的成功來看,求職的時候完美地露一手才華,還是很有必要。但我們都說做人要謙虛,與毛遂的豪氣沖天相比,東方朔的求職信就寫得十分誠懇。
為彰顯仁主氣質,漢武帝效仿古人整了一個招賢令,昭告天下:“凡是有用的人都能在我這里獲得職位。”詔令一出,有才之人一窩蜂的都奔著大漢的人力資源部來了,東方朔就是其中一個。
東方朔的自薦書很是注重自我推薦,其內容如下:“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下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好一份“上天”的個人簡歷!首先言簡意賅,短短一百多字就將自己的才學、基本信息和求職目標躍然紙上。有點自吹,但并無不妥,勝在言語形象生動,自信爆棚,誰看了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難怪會博得漢武帝的贊賞,得到“待詔公車”的公職。
8.1 實施規范管理的特殊要求。醫院食堂若采用承包經營方式,醫療機構應委托持有本市《食品經營許可證》(含餐飲服務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且無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記錄的單位承包經營食堂。倡導采取適宜的加熱保溫措施,飯菜溫度宜維持在60℃以上;食品加工與就餐時間間隔不超過2小時。
為謀職,耍“小心機”也不為過——代表人物:姜子牙、劉勰
作為現代人,多少都明白“營銷”的重要性,但別以為只有我們才有營銷意識,古人在求職求官的時候同樣注重自我營銷。在其中,最知名最有創意的非姜子牙莫屬。
姜子牙得知文王姬昌正在廣攬人才后,不懼路途遙遠,就來到周朝的領地渭水之濱,主動向應試方靠攏。到渭水后,先是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上下了工夫,把“渭水河邊有個釣魚的窮老頭能斷人生死”宣傳得家喻戶曉。之后他又玩起了行為藝術——用直鉤釣魚,上面不掛魚餌,且離水面三尺高。這種奇特的釣魚方法,終于讓姬昌“上鉤”了,趕忙備上厚禮,親自請姜子牙出山,輔佐武王成就了一番霸業。
在我們看來,姜子牙就是個“心機boy”。他何嘗不知直鉤釣不到魚,用這種不合常理的做法引起別人的注意,也是用心良苦。好在他遇到文王那樣的識才愛才之人,如果遇到牛哄哄的主兒,恐怕要釣一輩子的魚了!
再說南北朝時的劉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這部書在當時也面臨無人欣賞的困境。當時劉勰在完成《文心雕龍》后,特意去求見當時的大文學家沈約,希望能得到提攜和推廣,但幾次求見都被對方以工作繁忙為由拒之門外。一天,劉勰打扮成賣書郎,帶著書稿在沈家門前盤桓。見到沈約乘車回家,劉勰就高聲叫喊“賣書”。沈約是個書迷,聽到后立即吩咐停車,劉勰趁機獻上書作。沈約讀后對其熱情鼓勵了一番,并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文心雕龍》自此聲譽大增,皇帝獲悉后也對劉勰破格錄用,使其先后擔任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相當于中央司局級干部)等職。
看來在古代,即使才高八斗,找工作也很不容易,這種快速博取垂青的“策劃能力”,實在不輸當下。

以“怪誕”求職信博眼球——代表人物:韓愈
到了唐宋時期,科舉取士為知識分子成就功業提供了好機會。只要能詩善文并得到考官的賞識,便有可能入朝做官,故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說。但是自我推薦仍不可少,當時流行的“溫卷”(亦稱行卷)就是一種方式。

由于當時科舉入選者鳳毛麟角,為了能登科及第,考生在探得主考官是誰后,就千方百計請托有力之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獻給主考官,讓他看后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考試時寫的詩文就較易中選。加之當時的試卷是不糊名的,就是不密封,可看到考生的姓名,“溫卷”故能暢行。“溫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文學創作的過程,考生們為呈現完美作品,挖空心思,反復修改。在唐朝中期以后,有些考生干脆寫小說,甚至童話,創造出新的題材和體裁取悅考官,以想象力和文字表現力凸顯自己的才華。
話說韓愈同學實不容易,19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連考三次皆敗北,一直到第四次才中進士。隨后,他迎來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吏部的選拔考試。此時若有人幫忙做宣傳,那么對他順利過關自然大有裨益。于是,韓愈想來想去,就給吏部人事主管寫了一封信,叫做《應科目時與人書》。
這封信寫得腦洞大開。開篇問候語之后,韓愈就描繪了一幅神奇的畫面:在那大江之濱,躺著一頭怪物,它不是平凡的魚蝦,而是“非常鱗凡介”。怎么個不平凡呢?只要給它灑灑水,它就能“變化風雨”,上天入地,看樣子是一條龍。言下之意就是:我韓愈是人中之龍。
既然這么牛,那還寫信求職干嘛?韓愈留了個伏筆:雖然很牛,但還是得有輔助物,那就是水。于是,筆鋒一轉,說如果沒有水,自己就成了一條小泥鰍,窩在尺寸之間,“不能自致乎水”。如果主管大人想給這條超凡的龍加水,簡直是“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言下之意就是:您要提攜我很容易,也就是灑灑水的功夫。
韓愈雖“自戀”,但分寸掌握得當,巧妙地把自己的處境、心理狀態和對方的身份作用表達出來,最終成功引起了人事主管的注意,大功告成。
【以古話今】
其實,機會永遠垂青于有準備的人。這些敢于自薦的古人,個個本身就不是等閑之輩。除了有真才實學外,自薦時又講究方式方法,其背后都以智慧作支撐,無怪乎均能遂愿。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借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