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歡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應試教育已促成了社會各方面人才發展的不平衡,把考試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只抓住少數而失去了多數學生,只抓片面而忽視了全面發展,甚至以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為代價,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回歸教育的本質,力求教育發展人的功能?,F代教育模式掀起了由“知識中心”向“能力中心”轉化的浪潮,一張試卷已不再成為評價一個學生的重要標準,在新課程理念下的現代化教育模式不單純地要求學生獲取知識和存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獲取知識效率的提高,更精,更系統、更科學的傳授知識的同時倍加重視能力、素質的提高,最終達到生存能力、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并舉,這才是新課程理念下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
二、主體與客體的認識轉變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一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權威性的教學造就了馴服的而不是創造性的學生,我們要培養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本身,在任何一堂課中,學生應由:“接受式”學習演化成“探究式”學習,易于讓學生向已形成的規律定式挑戰、驗證,解放學生思想,活躍大腦,讓其獨立思考,大膽想象,探究創新、實踐,教師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者,而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教學隋景創設者,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去取代教師的思維結果,死記硬背的答案和結論已不再是學習目標,教師運用恰當的感知材料,貼切的問題情境,合理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其思維,挖掘潛力,使其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實踐與創新,最大限度發揮個性特長,使傳統的講堂真正地變為學堂,學生才是我們教學的主體。
三、課堂教學方法的轉變
著名心理學家希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習內容的興趣?!迸d趣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興致勃勃地去學習,如果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本人就此淺談以下幾方面。
1、融洽的師生關系
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所,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營造溫馨和諧、寬松平等的教學氛圍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成為每一位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生活中的益友,和學生共同追求與探索,從而最大限度獲得教學實效。
2、允許差異存在,允許個性發展。
每個學生由于基礎、生理發育、思維能力與方向的不同,考慮問題千差萬別,性格也各種各樣,傳統教學只憑借一張試卷來對學生做定論的基調已不復存在,教師應學會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各自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敢于提問,勇于爭辯,勇于創新,在他們的觀點做法中,教師給予尊重,并及時點撥引導,讓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求異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3、多元化教學目標
(1)德育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知識的同時要充分地挖掘教材和生活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從而使辨別是非能力和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的基礎。
(2)創新教育
為學生提供和創設一些難度稍大的課題,讓學生獨立或合作中完成,從而培養其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知識之間是相互融合的,沒有一種科學可以獨立存在,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自己所從事學科的教學知識,而且要熟悉其他學科與本學科的結合與運用,對于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在他們心目中教師的形象是無所不知的,教師知識的全面會更好地樹立在學生心中的形象,相反就會折損學科間的融合,在教學中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統教學只注重于理論的理解,太過局限于書本結果,教出來的學生頭腦僵化,只會接受,缺乏創新能力與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過去只注重口頭化,如何真正的實行有效結合,也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課題。
四、優化教學評價
評價的功能與教育目標是一致的,教學活動要求新的評價觀念和方式,反對通過量化階段對學生進行分類的評價方式,注重形成性評價,評價重點不在于學習成果和獲得的知識、能力水平,而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的情感、態度、探究愿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進步。對學生的學習性評價不是在教學活動結束以后的總結性評價,而是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一是確定教學目標,就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優化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不再單一化,會促進學生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化教育,我們是多元化的社會當然就需要培養出多方面的人才,讓學生在教育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充滿快樂,充滿激情的學習氛圍中,不知不覺的獲得知識與發展,形成內在素質,成為終生的品行。社會在發展,陳舊的觀念必然被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觀念所代替,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不斷地反思,才能在教育改革實踐中開創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