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


摘 要:音樂旅游作為旅游產業和音樂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的領域,是以音樂資源為基礎,吸引人們參加與感懷音樂活動和旅游風景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目前在國內音樂旅游的研究較少,大多停留在理論階段,一些地區雖然開展了一些關于音樂旅游的實踐,但區域輻射力較弱,不能形成舉世聞名的著名音樂旅游目的地,由此,我們引入在國內發展相對較好的有著“音樂之鄉·鋼琴之島”著稱的鼓浪嶼,其開發模式較為完善,我們主要從音樂旅游內涵及發展現狀、廈門鼓浪嶼簡介、鼓浪嶼音樂旅游開發模式、總結和展望等方面來探析,本課題主要采用學術資料查閱、音樂旅游案例、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希冀對國內其他地區音樂旅游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鼓浪嶼;音樂旅游;開發模式
一、音樂旅游內涵及發展現狀
1.音樂旅游概念
音樂旅游是音樂文化與旅游文化的結合物,盡管如今有些地區已經開展了關于音樂旅游相關的實踐,但是國內對于其概念仍然沒有具體的表述,事實上,音樂旅游其實是伴隨著人們旅游需求細分而產生的一種專項旅游產品,就像近些年出現的紅色之旅、美食之旅、體育旅游等,音樂旅游是大眾的雅俗共賞的旅游形式,無論哪個地區,總有屬于地方特色的音樂資源,這些資源或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根據目標人群相互配備,有的人鐘愛某一種戲曲,可能會選擇前往這一戲曲的發源地,感受當地的音樂氛圍,找尋戲曲大師學習熏陶,有的人鐘愛某一樂器,可能會前往這一樂器制作地,聽一場演奏會,參觀相關的博物館,感受樂器迸發的活力與激情。
2.國內外發展現狀
(1)國外發展現狀
目前,音樂旅游在國外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音樂旅游體系,造就了有“音樂之都”之稱的奧地利維也納,有著火一般熱情同時是聞名全球的歌劇《卡門》誕生地的塞維利亞等。國外很多相關學者對音樂旅游的理論研究相較國內來說更具體更系統,同時,國外政府機構對音樂旅游的結合也是十分支持,蘇格蘭政府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推廣蘇格蘭音樂文化,拓展區域影響力。
(2)國內發展現狀
國內對于音樂旅游的研究大多較為零散,徐彪(2006)主要討論旅游與音樂的融合問題,主要分析音樂和旅游既密切聯系又相互促進的關系,許剛(2011)則是提出了音樂具有的多項旅游功能,包括促進銷售功能、營造美景功能、塑造新的旅游地等等。汪麗萍(2012)介紹江西以南民間音樂的情況,并討論其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有哪些利用價值。國內比較系統的研究音樂旅游的文獻,是中國海洋大學唐嫚麗的碩士畢業論文《音樂旅游開發研究》,較為全面的說明音樂旅游的含義、現狀、開發模式等內容。所以國內對于音樂旅游的研究還要多多學習國外的優秀經驗,使得音樂文化發揮它的實效作用,促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二、音樂旅游開發的意義
關于音樂旅游開發意義,我們可以分別從供給方和需求方來說明探討。
1.供給方開發的意義
(1)增加目的地旅游IP,增強旅游地吸引力
通過開發音樂旅游資源,明確城市音樂定位,提到蒙古草原,大家必然能想到高歌的套馬漢子,廣袤的草原上傳來嘹亮的草原民歌,配上蒙古族特有的長調,地域特色不說自明,提到江南,你可能會想到戴望舒《雨巷》中丁香般的姑娘,你可能會想到那粉墻黛瓦馬頭墻,當然你肯定也會想到江南小調的吳儂軟語,再者國內的海南也憑著《請到天涯海角來》成功做到了城市營銷,鼓浪嶼就是以音樂之鄉·鋼琴之島這一旅游IP成功打通了音樂旅游的道路,吸引了一大批音樂愛好者前往觀光旅游。
(2)提升居民自豪感、幸福感
一個地方能夠開發音樂旅游,必定有它獨有的音樂品質,無論是音樂元素也好,音樂地標也好,擁有濃厚音樂氛圍的地區總是更加易于開發音樂旅游,我們調查了解到無論是國外的音樂旅游勝地如奧地利、維也納,卡門還是國內如鼓浪嶼、云南,哈爾冰等地,當地音樂氛圍都很濃,隨處可見的音樂雕塑、音樂噴泉,到處以音樂家名字命名的街道,家庭音樂會、流浪歌手,城市居民因為音樂的充斥而感到幸福和安逸,音樂是藝術的也是家庭的,由此可見,音樂旅游發展能從深處提升居民整體辛福感。
(3)文化興旅,促進當地經濟繁榮,提升國家軟實力
文化這一內涵包括的含義很多,無論是音樂還是旅游,其對于文化繁榮的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當前國家大力支持旅游業,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越來越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提升,專項旅游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音樂旅游作為其中一項產品能有效地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對提高國家軟實力有很大推動作用。
2.需求方的意義
(1)提升自我審美,加深對旅游地的印象,增強旅游質量;
(2)放松身心,減輕壓力,起到休閑的作用;
(3)了解音樂知識,增加見識。
三、廈門鼓浪嶼簡介
鼓浪嶼(Kulangsu),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一個小島,是著名的風景區。原鼓浪嶼區后被撤銷行政區并入思明管轄,位于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島隔海相望。鼓浪嶼是一個充滿音樂元素的浪漫小島,島上有日光巖等奇特而秀美的巖峰和崗巒,花草掩映,沙灘環擁,與廈門本島、金門列島隔海相對,天風經年吹拂鳴響,海濤日夜往復吟唱。先民們注意到海浪沖擊岸礁時發出的鳴鼓之聲,冠小島以“鼓浪”之名。宋代理學宗師朱熹將其感受歸于“天風海濤”四個字,此后,“天風海濤”成為鼓浪嶼最有號召力的寫照,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界的奏鳴交響是鼓浪嶼蘊涵音樂文化的天然條件,“仙樂風飄處處聞”,---鼓浪嶼被贊為是神仙世界,得稱“鼓浪洞天”。
鼓浪嶼是廈門乃至福建省的旅游龍頭、城市名片,被譽為“鋼琴之島”、“海上花園”、“萬國建筑博覽”,以其迷人的魅力聞名海內外,每年島上游客基本能達到三百萬人次。這個被譽為“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小島,曾擁有鋼琴600多架,人均擁有量居全國第一。21世紀以來,島上音樂人才輩出匯聚了100多戶音樂世家,涌現了殷承宗、吳天球、許斐星、許斐平、陳佐湟等一批蜚聲中外的音樂家。
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鼓浪嶼正在成為國內甚至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旅游勝地。
四、鼓浪嶼音樂旅游開發模式
1.開發條件
(1)鼓浪嶼豐富的音樂旅游資源和配備齊全的基礎設施
①“博物館之島”--沒有藝術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博物館作為展示人文藝術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藝術景區的一個標志建筑物。圍繞鼓浪嶼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管委會相繼興建了一系列的博物館,主要有:鄭成功紀念館、鋼琴博物館、管風琴博物館、鼓浪嶼刻字藝術博物館、懷舊鼓浪嶼博物館及籌建中的鼓浪嶼樂器博物館等10多家博物館,其中鋼琴博物館、手風琴博物館和世界名族樂器博物館是典型的音樂旅游資源,獨特而珍貴的音樂資源是開發音樂旅游資源強有力的基礎。
②“音樂大party”--鼓浪嶼有著悠久的音樂傳統,小島上面音樂氛圍濃厚,無論是鼓浪嶼音樂廳上空環繞的精美高端的演奏會,還是家庭定期舉辦的家庭式音樂會,亦或是街頭隨處可見的街頭藝人、音樂酒吧,鼓浪嶼是音樂愛好者的天堂,更是旅游者向往的休閑天堂。島上的廣場交響樂、鋼琴博物館燭光音樂會、鼓浪嶼音樂夏令營、管風琴音樂會等與游客互動的音樂旅游交流活動也吸引大量的特定游客群體,極大地豐富了鼓浪嶼的音樂文化市場。
③“音樂節慶”--鼓浪嶼注意大力打造音樂節品牌,每年一屆的“美國音樂周”和兩年一屆的鼓浪嶼鋼琴節,同時配套舉辦的全國少年兒童音樂舞蹈大聯歡等旅游活動和“我的音樂廳--外國經典音樂欣賞”項目等活動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形式。
④“音樂名人”--島上配備專門的鼓浪嶼鋼琴學校為鼓浪嶼建設提供人才儲備,涌現出了一大批音樂才子和著名音樂家,包括聲樂家周淑安,著名聲樂科學家、上海音樂研究所所長林俊卿、鋼琴家殷承宗等。
(2)目標市場旅游者的經濟水平和文化層次
①目標市場
鼓浪嶼的目標市場與一般旅游地的市場有一定的區別,這是基于它的獨特的地理位置,鼓浪嶼位于東南沿海地區廈門市西南的一個小島上,處于東南亞和東北亞(日本、韓國)的中間位置,與臺灣小金門島更是隔海相望,所以它的一級目標市場為廈門市及其周邊省市(包括臺灣地區),二級市場為國內其他城市和東南亞及日韓國家,三級市場為歐美國家。
②目標人群
根據調查得知,鼓浪嶼目標人群主要有以下特征,中產及更高階層的知識分子,音樂愛好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有足夠的閑暇時間,重視教育和熏陶,有一定的見識和品味。鼓浪嶼這樣一個目標人群定位和它本身音樂之島的品牌定位較為一致。
鼓浪嶼目標市場的經濟水平和文化層次較高,對于其發展音樂旅游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它開發音樂旅游的條件之一。
(3)其他條件
①政府大力支持,政策環境優
政府在對鼓浪嶼旅游業發展方便起到巨大作用,2003年10月18日政府決定廢除鼓浪嶼市轄行政區,成立鼓浪嶼街道辦事處,并設立“廈門市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管理鼓浪嶼島上旅游等方面的事務。管委會在處理鼓浪嶼景區事務方面起到燈塔一樣的指導作用,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鼓浪嶼風景區管委會不斷加大對音樂建設項目的投入,舉辦各類有特色的音樂活動,舉例如下表:
②音樂氛圍濃厚,中西交融
由于歷史原因,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美典雅的小島環境相協調,慢慢形成了鼓浪嶼從古至今音樂傳統,島上居民舉辦的家庭音樂會傳出悠揚的旋律,音樂廳和博物館鋼琴和小提琴的交錯穿梭而過,海島上海水拍浪的聲音來來回回形成獨特的樂律,良好的音樂環境也成為鼓浪嶼發展音樂旅游很好的條件之一。
2.開發模式
借鑒前人經驗,我們可以得知鼓浪嶼音樂旅游開發模式可以大體分為博物館模式、大眾性音樂旅游和專項性音樂旅游這三種。
(1)博物館模式
鼓浪嶼是當之為愧的“博物館島”,上文我們也提到這個面積僅1.91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建造了十幾座博物館,而這些博物館中展現音樂文化的就占到1/3,通過博物館這樣一個載體把鼓浪嶼的音樂文化通過實物得以展現,其中鋼琴博物館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久遠的手搖鋼琴、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尊貴奢華的鎦金鋼琴,有產自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通過講解員的生動描繪讓游客了解到鋼琴的歷史和鋼琴的制作過程,有教育和熏陶作用。樂器博物館被定位為“世界民族樂器博物館”,按“樂器生態文化圈”劃分為十個展廳,每個展廳內又以國別分為若干展區,展區國別的設置按樂器采集來定,旨在最大程度地體現世界民族樂器文化廣泛的包容性以及展陳的學術性、系統性。專業化的配備讓游客對世界各民族樂器有了深刻了解,吸引了一大批音樂愛好者前來參觀游覽。
(2)大眾性音樂旅游
當下這個時代,幾乎無人不聽音樂,不愛音樂,只是研究深淺不一,大眾性的音樂旅游時代正是根據這一潮流來吸引游客的眼球,鼓浪嶼與廈門地區臨海而望,王菲、五月天等知名歌手都曾在廈門開過演唱會,鼓浪嶼借助這一優勢地理位置,采取一些線路組合,吸引了一部分大眾音樂愛好者的到來。與此同時,島上除了像音樂會這樣高端的音樂表演外還有很多流浪歌手的傾情演繹,無論是搖滾還是抒情,總有他的追隨者和愛慕者。
(3)專項性音樂旅游
專項性的音樂旅游對于活動策劃的品質和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高水準的音樂交流會和音樂研討會,音樂大師的參加指導,各類音樂節慶的演出等,鼓浪嶼音樂廳是一個很適合音樂愛好者前去的場所,廳內每一時期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如中外藝術歌曲交流會、聲樂音樂會、畢業音樂會、新年音樂會、小提琴專項音樂會等。音樂類型專業性較強,更能引起音樂愛好者的共鳴。此外,“鼓浪嶼中國原創鋼琴作品大賽研討會”,在鼓浪嶼舉辦的“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三十五周年校友學術交流會”等專業性音樂活動,也進一步拓展了鼓浪嶼音樂旅游發展的深度。
五、啟示和展望
鼓浪嶼作為國內音樂旅游開發的領頭羊,依靠自己在地理位置、資源、政策環境、歷史等方面的優勢因素,為自己“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美譽添磚加瓦,值得國內一些具備相似特征的地區或城市學習和借鑒,但是從目前它的發展來看,仍然曾在一些可以改進和提高的方面,當今社會日新月異,人們的旅游訴求也一天天變化和復雜,為了積極適應這些要求,旅游景區也應該作出相應的措施來應對,鼓浪嶼營銷自己的音樂之島也有數十年的時間,如果一味的追隨舊條只能被其他競爭對手所湮滅,只有不斷跟隨社會潮流,開發更多的資源,形成更加廣泛的旅游休閑區,把鼓浪嶼的音樂旅游資源表現的更加生動活潑,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接受,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鼓浪嶼這樣一片浪漫優雅的音樂圣地一定會在正確指導的作用下越辦越好。
參考文獻:
[1]唐嫚麗.音樂旅游開發研究[D].2008(5).
[2]劉祎晨.傳統音樂于文化旅游產業的實踐和創新研究[D].2014(4).
[3]章紹同.鼓浪嶼--音樂之島的品牌打造[J].人民音樂,2006:38-39.
[4]劉晗,曹詩圖.試論音樂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18(3):91-95.
[5]劉連丁.音樂之島--廈門鼓浪嶼[J].黃河之聲,2010(11):126-127.
[6]陳浩,陸林.基于音樂功能的旅游產品開發[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1(3):259-261.
[7]盧長寶,石占偉.音樂元素與城市營銷--基于維也納與廈門的比較研究[J].城市問題,2010(4):68-73.
[8]林榕.廈門鼓浪嶼復制家庭音樂會打造“鋼琴之島”[N].人民網,201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