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玲
教師要創造條件多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愿望,喚起學生個體發展需要,使學生在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學習過程,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自主地獲取知識,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處理好以下問題:
教學過程是師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過程。生物學科有的內容是比較枯燥、抽象,教師更要增加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把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賦于情感色彩,達到知情融合。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融洽師生關系,教師要以尊重、信任和關心之情感染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凡是經常受到教師關心和信任的學生,都具有一種良好的心境,從而獲得教師所期望的學習效果。反之,師生關系緊張,"火藥味"濃,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習興趣,而且課堂說不定隨時爆發"戰爭",豈能獲得教師所期望的學習效果?
充分利用新教材創設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習興趣。新教材生物內容的引入,在每一節課的開始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引入,采取從實際問題情境入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具有現實背景的素材,如:生物故事、生物游戲、等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法來導入新課。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用教材內容的呈現,努力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和機會,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探索和實踐,促進學生生物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教材的敘述,適當介紹生物內容的背景知識與生物史料,這種將生物內容與背景材料融為一體,有利于誘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開展第二堂活動,誘發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要求學生安靜,教室里只有老師的講授聲音,現在的課堂是一個情趣的課堂,研究的課堂。我們不僅僅在課堂上,而且讓學生走出教室,領會大自然的美妙,讓學生觀察生活,讓學生自我表現,使學生在大自然中不知不覺地對生物產生興趣。可以讓學生得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的經驗,如:游戲、氣象觀測、生物墻報、生物模型制作等。現在小學生玩的天性還是存在的,他們好動、活潑、好表現自己。喜歡做游戲,我就在課堂上大做文章。喜歡好動的學生,我就讓他們制作教具。有一次,我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生物小制作比賽,學生興趣很高,想象力也非常豐富。學生把自己制作好模具帶到課堂上,由我組織評比,對制作較好的學生當場發給獎品,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在評比教具過程中,學生為了得獎,都非常注意觀察自己的教具與別人的教具的異同點,并根據自己制作模具對這些模具感性認識來爭論,是誰制作更漂亮。
利用多媒體技術,誘發學習興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一項視聽結合、形聲統一的技術,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制作具有動畫效果的教學課件,課前把大量的文字、圖形、圖象設置成直觀、生動的動態畫面,展示圖形和圖象的形成過程,再配上語音提示和適當的音響效果,創設生動活潑、直觀的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課堂的容量和效率。
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不僅僅是在某個方面某一環節,而是要貫穿于整個過程。要使學生有興趣,這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利用初中生好勝心、集體、個人榮譽感比較強,喜歡學習效果和行為表現得到老師肯定的年齡特點,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引入競爭機制,利用課堂開展"誰答得快、誰答得好"和"誰做得快、誰做得好"的競賽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競賽,在競賽中,激發學習興趣。分數最高及時表揚,使他們嘗到參與的甜頭,產生成功感,學生會為自己取得成功而自豪,而受榮譽感的驅使,他們會更積極參與生物的學習。而對未受到表揚的學生,由于是比賽,他們有一股不服輸的拼勁,這一回你贏了,下一回我爭取趕上你。因此,他們都積極參與。隨著這種比賽經常性開展,受到老師的表揚,也嘗到成功的喜悅。
教育部制定的《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對學生的生物學習的評價建議,強調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學告訴我們,"由于經常性的成功,就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興趣就易形成和鞏固。"要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要積極創設結果性成功的機遇,鞏固和發展學習興趣。教師要積極創設過程性成功的機遇,鞏固和發展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各類學生特別是中下生有輸的信息和嘗到成功的機會,如在課堂提問或解答時滲透分層教學策略,因材施教,分別對待,難度大的問題讓基礎好的同學解答或回答,難度不大的問題讓基礎較差的同學解答或回答,讓中下生經過努力能取得成功,從而鞏固和發展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成功的學習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效應,增強對生物學習的情感,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得到穩定、持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