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懷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那么養成教育便是學校為完成這一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一直以來,迎賓小學這所市教育局直屬小學,始終秉承“好習慣、好人生”的辦學理念,把養成教育視為立校之源。那么如何開展養成教育呢?本文對迎賓小學系列化養成教育做了相關探索和探討。
關鍵詞:德育工作;方法;養成教育;探討
鏡頭一:年有計劃、月設主題、周落重點、日定督促
年有計劃、月設主題、周落重點、日定督促,是我校落實養成教育的總體思路。所謂年有計劃就是每年年初制定出學校全年養成教育計劃,然后下發到每位教師,讓每位教師心中明確教育內容,形成全員育人的氛圍。所謂月設主題就是針對全年計劃設立每個月的不同教育主題,逐月落實年計劃中的養成教育的內容。所謂周落重點就是針對每個月的教育主題進行落實并拓展,結合月主題把周重點落實內容下發到每位教師,使每位教師在落實周訓練重點時有的放矢。所謂日定督促就是每日針對周訓練重點內容進行分解落實并日日督促。最終使之養成教育習慣在循序漸進中形成。
鏡頭二:德育教研
德育教研是德育研討和培訓交錯進行的一項活動,根據養成教育年計劃中的月主題進行每年八次德育教研,采用單月研討,雙月培訓的方式。德育研討由校長、書記、德育副校長、德育主任、大隊部和全體班主任參加。研討中針對養成教育的開展、實施,落實等方面,大家出謀劃策,相互取長補短,指出上個月的不足,提出下個月的希望。德育培訓由校長、書記、德育副校長,德育主任每人針對養成教育的實效性、常態化等諸多方面主講兩次。真正做到至上而下層層重視,層層逐一落實。可以說德育教研是養成教育的“發動機”。
鏡頭三:德育讀本課程與養成教育有機結合
德育讀本課程是我市關于養成教育方面的一項重點德育科研課題。學校十分重視這一課題的研究,定于每月第二周周五下午第二節課準時上課。為了使德育讀本課程和養成教育的有機結合,六個年組每個年組由組長組織,統一教材,統一備課,針對本班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可獨自拓展,使之達到與養成教育有機結合的預期效果。為了使讀本課程常態化,學校不提前通知,但準時檢查。自開課以來每位班主任對該課程格外重視,本學期還進行了德育讀本課程的評優課,更激起了班主任老師對該課程的熱情。德育讀本課程是養成教育落實的“助推器”。
鏡頭四:卡片式班級管理
為了使養成教育落實得更加精細化,學校實施了卡片式班級管理,即每個學生一周發一張卡片,按卡片上的要求分年段進行行為習慣訓練,首先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家長評價,然后班主任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日評價、周評價、月評價和學期評價,最后班主任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在學期末評選出各種行為習慣優秀的好習慣之星。同時學校也同樣運用卡片式對班主任進行考核評價。這樣精細化的卡片式管理,使學校養成教育的落實得到了深化。卡片式班級管理是養成教育的“潤滑劑”。
鏡頭五:周循環家長教子日記
所謂“周循環家長教子日記”,就是按照級部把全校家長分成六個大組,每組家長共用一個日記本,輪流寫“教子日記”,一周班級和班級間循環一次,周而復始。這本教子日記是有“讀者”的日記,讀者是本年級所有的家長、老師和學生。閱讀一篇篇日記,其實就是一顆顆心在交流,在碰撞。家長們可以敞開心扉,把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喜怒哀樂和大家交流,并且在記自己的日記前,對前一篇日記進行閱讀,在自己有觸動的日記后記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但拓展了“周循環家長教子日記”的外延,還增加了“周循環家長教子日記”的內涵,大家互相分享著教子成功的喜悅,也共同想辦法解決教子中的困惑,增進著彼此間的相互了解,溝通和交流,真正做到了學習著、教育著、交流著并快樂著!周循環家長教子日記是養成教育的“催化劑”。
鏡頭六:德育作業
所謂德育作業就是各班級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天布置一項或自己疊被、或自己洗漱、或自己收拾房間、或為長輩捶捶背、或給長輩洗洗腳、或自己獨立學習、或自己收拾學習用品等培養自主能力和孝敬長輩方面的一項作業。完成的好壞由家長填寫在卡片式管理評價表家長評價欄內。這樣家校聯合為養成教育注入了“添加劑”。
鏡頭七:抓拍不文明行為
“咔嚓”幾個同學在下樓梯時,急于到操場活動的場面在值周教師的手機里一瞬間定格。“快看”某班級課間走廊沒按線路行走的場景頓時在監控錄像里呈現。“你聽”一段幾個學生在午間走廊里大聲喧嘩的錄音。等等此類現象通過抓拍,讓本班老師和學生觀看或收聽后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說抓拍方式是養成教育落實的“凈化器”。
鏡頭八:校園規定歌
學校針對養成教育落實中存在的問題,自編了校園規定歌,要求每個學生不僅會背,還要嚴格按規定歌的要求去做。時刻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養成教育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還需同仁們為之付出和努力。上述乃迎賓小學系列化養成教育之掠影,誠然還需完善,但我們堅信:養成教育是立校之源,只要敢于經歷風雨,就能收獲彩霞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