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 要:城市文化活力是城市文化傳播的主要動力,對城市的發展與進步能夠產生重要影響。在當前時代發展背景下,需要加強對城市空間資源的探索,展現更多的城市空間文化活力。從城市空間資源的內涵與價值、城市空間資源的特點兩個方面,簡單論述城市空間的資源,針對城市空間的文化與文化活力進行淺析,并基于內在性思想理論的文化活力分析與基于實證性思想理論的文化活力分析兩個方面,探究城市空間的資源與文化活力,以期能夠促進城市文明的發展與城市進程的建設。
關鍵詞:城市空間;資源探索;文化活力
城市化進程不但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所在。城市是人類文化的聚合體,在當前人類實踐互動的過程中,承載著多元化的人類發展現狀,展現出不同城市氛圍、城市發展環境下的精神與氣質、印象與理想,等等,展現出獨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空間。加強對城市空間資源的探索,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城市文化模式,展現更多的城市文化活力,構建富含魅力的城市文化,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完整而清晰的城市化格局。文章將結合城市空間的資源探索及文化活動研究情況進行分析,提出一些相關觀點與建議,希望能夠對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以及城市文化的構建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城市空間的資源
(一)城市空間資源的內涵與價值研究
城市是以空間與環境資源利用為基礎,以社會發展與進步為目標的空間地域系統。城市是集人口、科學文化與經濟為一體的區域體系。從城市的發展來看,城市肩負著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是實現社會分工與聯系的推動性力量,如果沒有城市,則各項活動難以深入開展。城市空間的利用情況則會直接影響城市經濟的發展,加強對城市空間資源的相關研究,是實現城市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城市空間資源的開發與探索,具體指的是根據城市綜合發展中的地面、高空與地下三個部分內容,對城市進行全方位的調整,提升城市的整體容量,合理挖掘城市中的空間資源,提升城市交通整體水平,改善城市環境?;诹Ⅲw概念可以看出,城市系統中的各項功能均需要在地面、地下亦或是高空中實現,城市中的各項資源具有相輔相成、相互優化的作用。合理開發和利用城市資源,能夠改變城市內部功能,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二)城市空間資源的特點分析
城市空間資源具有稀缺性特點與價值性特點,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及文化的變遷也展現出不同的魅力,城市空間資源的挖掘,對城市的整體性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伴隨著人們城市空間開發力度的逐漸增加,城市空間中所展現出的特點也日益突出。
1.稀缺性特點
城市空間資源的稀缺性特點,與人們空間消費量的增加以及地理空間供給量的減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結合空間本質特點來看,空間稀缺性特點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表現,日益緊張的城市空間與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數量,均要求挖掘更多的城市空間資源,通過適當的管理對策緩解城市空間資源的稀缺性問題,提供更為廣闊的城市空間,保證城市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2.價值性特點
城市空間資源的價值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元素,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城市的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城市各項空間資源的挖掘,對城市的整體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城市空間的價值特點,并不僅僅表現在經濟價值方面,同時還包含政治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生態價值,等等。
二、城市空間的文化與文化活力
城市是文化的主要搭建平臺,文化在城市中的存在,彰顯出一定的生機與活力。城市中的文化與城市中的活力,其中心意義在于促進城市的發展,肩負著促進城市文化產生、發展以及傳播的功能,城市文化也可以作為人們各項城市生活的重要平臺,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城市文化力量的形成、發展等均會對城市的整體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城市空間文化中的物質性對象成果,主要表現在城市建筑風格、街道廣場風格以及人造景觀等,城市空間文化中的制度性對象成果,主要表現在城市規劃、法律制度以及相關規定等方面,城市中的精神性對象成果,表現在城市中的豐富習慣、信仰認同以及道德規范等方面。城市以其獨特的魅力彰顯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化活力,是城市發展的生命力、創造力,同時也是城市的關鍵性影響因素,對城市的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源泉。
從根本意義上來講,城市文化的活力主要表現在城市創造過程中,彰顯出城市中居民的多元性、豐富性與創造性特點,同時也能夠展現出城市的豐富性、深入性特點。隨著現代城市進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開始加入到城市文化活力探索的過程中,城市空間資源的探索與文化活力逐漸成為了當前熱議的話題之一。但是在眾多的實踐研究中,普遍涉及城市經濟學、政治學以及地理學等內容,相關于城市文化活力的研究相對較為匱乏。文化對城市的發展能夠產生重要影響,有助于激活城市內部資源,產生靈活的推動性作用。當前我國所追尋的是具有活力性特點、生氣型特點的城市文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城市文化活力是研究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方式。
三、城市空間的資源探索及文化活力研究
挖掘城市文化活力,是全面展現城市文化、促進城市發展的基礎,能否挖掘到更多城市空間資源與文化活力,能夠直接影響城市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關鍵性影響因素。
(一)基于內在性思想理論的文化活力分析
內在性思想理論為城市文化思想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是當前城市文化活力研究的主要理論性支撐之一。城市文化活力與普通的城市文化研究不同,城市文化活力的研究,側重點在于“活力”。這其中所涉及的活力具體指的是生命力與發展力,關注生命價值的追問。
伴隨著不確性理論研究內容和復雜性理論研究內容的逐漸增加,城市文化活力相關研究隨之得到增長,并獲得了更多的理論研究補充內容?;盍碚撏嚓P的社會哲學家理論研究成果中的社會結構、社會變遷以及社會秩序等相關內容密切相關,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得更多理論研究內容得以深入融合,促進了活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對城市文化活力的發展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盍碚撝?,比較看重人們生命的價值,注重人們在城市生活中各類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的彰顯,強調城市生活中的競爭能力,進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保持城市與時俱進?;盍碚撗芯康膬热莅幕⒄闻c經濟等多個方面,與人們的城市生活密切相關,是促進整個城市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內在性理論研究內容的應用,有助于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明確各項文化活力、經濟發展水平與政治制度之間的普遍聯系,明確城市是一個整體這一思想觀念,注重保持城市的活力,關注城市文化的發展,構建富含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圍,增添更多的生命力,為城市的整體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基于實證性思想理論的文化活力分析
隨著城市文明的不斷發展,城市社會地理學逐漸發展起來,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文化,明確城市活力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基于文化視角進行綜合分析,構建起完善的城市發展理論思想研究體系。城市社會的地理學一直以來都是城市發展中的關鍵影響因素,是人們所關注的重要話題。比如人們所居住的社會文化背景、城市空間中的動力機制、低于分布的社會公平性特點以及城市環境空間感知情況,等等。這些因素均可以作為城市發展與進步的主要表現元素,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通過定量分析與實踐調查研究,能夠明確城市中的各類表現,基于文化發展的視角對城市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綜合分析,得到眾多有關社會空間與城市發展的相關經驗。
眾多的生命哲學家對人類精神文化、歷史文化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比如狄爾泰等,這些優秀的哲學思想家在各項精神理論探究的過程中,無不滲透出城市文化的魅力。而這些優秀思想內涵的整合,便能夠得到生命哲學。這些理論研究思想可以作為當前城市文化活力研究中的范式思想資源。生命哲學家對生命的本質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生命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富含創造力價值的活力,是一種能夠得到釋放的力量,也可以稱之為“活力”。生命是主體對自身所富含的感悟進行綜合分析,主要是結合心靈的內在沖動、過程進行綜合分析,認為世界中的各類事物均具有一定的感悟過程,具有能動性與創造性特點。生命創造活力理論主要以“生命沖動”為主要研究內容,在體驗與感悟中實現心靈的觸動,展現生命沖動中的活力觀點。這些生命學理論中認為,生命沖動則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它每時每刻都在創造自身和新的東西。
城市文化活力的研究,需要在明確各項思維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各項方式與原則的分析,明確城市空間資源探索的價值,關注城市中的文化活力。城市文化活力從價值哲學理論中尋找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人的生命活力的現實反觀,對人類生命、城市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更多可參考性價值,而其最終目的在于為人們提供更為優質的生活,實現城市的快速發展。在城市空間資源探索與文化活力的研究中,需要結合實際生活進行綜合分析,關注文化活力與城市空間資源探索的積極價值,真正顯露并張揚生命活力及情感價值體系,并積極融入到人與城市的文化實踐之中,實踐超越的自我提升與辯證發展之道。
四、結語
文化對城市的發展能夠產生重要影響,有助于激活城市內部資源,產生靈活的推動性作用。城市空間的資源探索及文化活力研究對現代城市的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是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明確城市空間資源探索的價值與文化活力內涵的基礎上,從內在性思想理論的文化活力與基于實證性思想理論的文化活力等方面進行分析,能夠明確城市空間資源的實踐應用價值,關注文化活力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更好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城市資源,改變城市內部功能,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小軍,王靜,劉撫英. 開放共享、活力人文,城市灣區空間建設控制要點探索——以香港維多利亞海灣空間規劃研究為例[J]. 華中建筑,2013,(15):137-142.
[2]邱凱付,蔣丕彥,呂曉蓓,鄒鵬. 資源緊約束條件下城市再生途徑的探索——以深圳市福田區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2013,(15):108-112.
[3]戴尚端. 基于城市文化視角的城市設計策略探索——以漳州臺商投資區核心區城市設計為例[J]. 福建建筑,2016,(16):28-33.
[4]尹宏. 文化產業視域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路徑選擇——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J].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3,(17):64-69.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