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民俗文化在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背景下,獲得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開發機遇。同時,民俗文化的內質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云南民俗文化市場化的文化背景、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和國際環境已然形成。
關鍵詞:云南;民俗文化;市場化;背景
一、經濟全球化與云南民俗文化市場化
全球一體化進程將中國的發展與周邊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從20世紀80年代的對外開放,到2001年加入WTO,中國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態度向世界開放,主動將自己的發展展示給世界。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運營體制下,不同國家之間的往來與互動增強,資本的跨國流通增大,中國在與其他國家交流的過程中,文化上的溝通和影響進一步擴大。對此,中國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制定規劃,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強市場化建設和管理,使中國的文化產業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導致各國市場不同文化的交流
經濟步入全球化,首先面對的是各國市場的不同文化。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對各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市場需求,而市場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從這個層面來講,不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不清楚這個國家的民俗文化傳統,在經濟活動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必然受到阻滯,中國只有充分研究和吃透各國的民俗文化,才能在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多邊化貿易活動中,取得優勢。
(二)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對民俗文化的開發
“任何發達或發展中的民族或群體,都毫不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1]?!币虼耍洕蚧?,認可和接納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獨特性,給云南發展民俗文化產業、開發民俗文化資源創造了條件。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云南民俗文化本著面向市場/走向世界的目標,獲得了長久的發展和世界的認可。通過撒瑪壩梯田,世界了解了哈尼族的文化;通過《云南映象》,世界認識了云南的舞蹈;通過洞經古樂,世界聆聽了云南的音樂。正是在這一系列民俗事象的市場化運作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云南的文化,而許多被遺忘和瀕臨消亡的藝術也在開發過程中得到傳承與保護。
(三)經濟全球化沖擊著云南民俗文化的內質
中國加入WTO后,隨著市場的打開,世界各國之間交流的密切,云南文化市場也逐漸放開,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相繼進入,也使云南文化內質受到相當大的沖擊。民俗文化資源大省與民俗文化產業弱省的矛盾并沒有根本解決,在強勢文化的滲透下,民俗文化的安全隱患依然不可忽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境遇下與世界各國文化產業進行競爭、融合,實現文化的互融與整合,而不是被“吞沒”或“同化”,是云南民俗文化在市場化發展進程中首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二、西部大開發與云南民俗文化市場化
西部,是相較于東部發達地區的地理位置范疇,從行政區域上看,包括云南、四川和貴州在內的10個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重慶市。西部民族眾多,85%以上的少數民族都在西部。云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少數民族多,在西部各省市中,是民俗文化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也是西部大開發中的重點省份。
(一)民俗文化是西部大開發的有利資源
西部因為歷史原因、地理環境、社會結構等因素的制約,雖然有極為豐富的資源和較多的人口,但其經濟發展狀況遠遠低于全國水平,與東部發展情況相距甚遠。西部大開發,經濟發展是根本目標,民俗文化是發展經濟的有利資源。20世紀末,朱镕基總理曾在視察甘、寧、青三?。▍^)時指出,西部地區要根據不同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不同的資源和物種特點,發揮自身優勢,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具有發展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培養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西部大開發,首先要轉變過去西部人慣于向國家“等、靠、要”的習慣。此外,要正確了解西部、認識西部,全面了解西部的民俗文化。
云南省氣候類型復雜、地貌情況多樣,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F代人對文化的消費日益需求多樣化和多層次性,追求諸如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古樸多樣的民族文化等所謂“非現代”的“原始性”文化產品,而這些在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云南,無不具有天然優勢。中國加入WTO,又給西部尤其是云南文化產業帶來了極大的政策發展空間、客源和資本來源。
(二)西部大開發帶來了民俗文化發展的機遇
云南省各個民族空間分布相對集中、民族風俗獨特和多樣的特點,使得民俗文化資源異常豐富,“西部大開發帶來了文化發展的歷史機遇[2]”。文化的發展,可為經濟建設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云南特有的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正是西部大開發中文化開發的重點、亮點和優勢。
西部大開發既給云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契機,同時,也為云南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云南民俗文化走市場化的發展道路就勢在必行。
三、東盟經濟一體化與云南民俗文化市場化
東盟,全稱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是2002年開始,中國與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10個東南亞國家簽署協議后建立的自由貿易區。云南省在地理區位上,處于東盟一體化的橋頭堡地位。
(一)云南在東盟經濟一體化中占據著重要戰略作用
區域經濟,是指“按照地緣關系、經濟內在聯系、民族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發展需要,而形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3]?!?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這種區域經濟的方式,來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在這種與相鄰國家建立良好合作伙伴的過程中,文化成了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資源聯系、地緣相近和文化習俗相類等諸多有利條件下,區域合作內的各個國家能更有效地打破資源限制、利用共同的文化內涵,實現共同發展。
云南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國家戰略模式下,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民俗文化的豐富性,先天優勢明顯。云南與緬甸、越南、老撾接壤,與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和柬埔寨等國地域鄰近,國境線上口岸眾多,是中國面向東亞、東南亞的開放遷徙陣地。更為重要的是,云南在“文化習俗相近”即民俗文化相似性上也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二)東盟經濟一體化為云南民俗文化市場化提供了物質保障
在云南與緬甸、越南、老撾三國的邊界線上,有布依、傣、壯、哈尼、彝族等16個民族跨境而居,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下的發展中,在文化模式、民族風俗、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東南亞國家的各個民族與云南的少數民族建立了密不可分、源遠流長的關系?!斑@里處處可見獨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環境、悠久燦爛的民族歷史文物、豐富深邃的民族文獻古籍、絢麗奪目的民族文學藝術、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風情[4]”。地緣的毗鄰和文化的共源,為文化的的交流與開發提供了極為便利的區位優勢,各種商貿文化也因此得到發展。如2005年,中緬兩國就在瑞麗姐告邊境成立了“中緬邊交會”,既開展形式多樣的商業交往,又有異彩紛呈的文化交流。此外,中泰兩國間日益增加的旅游人數,也說明了民俗文化開發上的成功。
云南與東盟經濟上的合作,實現了門戶的開放,為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臺,給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場化提供了物質上的基礎;而文化的交流,又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創造出無形的經濟效益;民俗文化的產業化、市場化,則可以創造出有形的經濟價值。隨著門戶的開放,在經濟全球化及商業文化、西方文化的強力沖擊下,云南和東盟的傳統民俗文化正面臨著傳承的巨大挑戰。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的趨同化,越來越多的文化特質正在遭受流失,“多樣性的文化生態環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5]。”
四、“一帶一路”戰略與云南民俗文化市場化
(一)云南是對外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徹底打開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同時也為西部和邊疆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云南一直是“南方絲綢之路”上與東南亞、南亞國家溝通的樞紐,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通,地理位置極為特殊。將云南劃入“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重點區域,既是國家沿邊政策實施的延續,也是邊境各族人民對外開放的迫切需要。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以及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等相關戰略,都以云南為主陣地,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耙粠б宦贰苯ㄔO,必將加大云南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交流與合作,進而促進文化的溝通和進步,使云南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二)“一帶一路”提供重要的戰略契機
云南民族眾多,與緬甸、越南、老撾等國一衣帶水,許多民族跨境而居,在地緣和親緣上同根同源,在民俗文化交流和發展的過程中優勢明顯,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云南邊境兩側跨境而居的16個少數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交往密切,大大改變了云南過去閉塞落后的狀況,為政治、經濟上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美好形勢下,有些通過政治策略、經濟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民俗文化交流層面卻能拉近兩國的距離,從而達成開放與發展的共識,使民俗文化在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交流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在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促進下,云南與東南亞國家將在鐵路、航空、能源、水資源和互聯網等區域建立長期、高效的合作機制,開放程度、區位條件和交通便捷等方面的優勢愈加明顯。在加快云南省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民俗文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五、結語
經濟的全球化,打開了云南走向世界的大門;西部大開發中,云南是重點建設的省份;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區,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帶一路”戰略,云南成為邊疆省份中的主角。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文化的開發與合作。云南民俗文化在傳承與開發的過程中,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走向市場、走出國門的需要和趨勢已然形成。
參考文獻:
[1]劉錫誠.民俗與國情備忘錄[J],報告文學,2002,(09):1~8.
[2]何學威.經濟民俗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300.
[3]施惟達,林藝,靳柯.建立“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合作區”的戰略構想[J].思想戰線,2006,(01):62.
[4] 劉稚,王亞南,董棣.發展人文經濟,面向東盟開放[A].2004~2005云南文化發展藍皮書[C].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223.
[5]施惟達.民族文化:中國——東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J].民族藝術研究,2006,(10):22.
[6]熹微. “一帶一路”政策利好 云南大有可為[J].創造,2015,(04).
作者基本情況:
魯云,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