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健斌
普京被摔倒了?是的,而且還是被女士摔倒的!近日,普京2016年1月8日在索契視察俄羅斯柔道國家隊南部訓練中心時的一段視頻在網上走紅:64歲的普京身穿白色柔道服,腰扎黑帶,赤裸雙腳,身手敏捷,但在與28歲的女柔道運動員扎布魯津娜過招時卻被摔倒。這已不是普京第一次被女運動員撂倒了,2000年9月5日,普京訪問日本時在東京江道柔道館就曾被年僅10歲的日本女生五味夏生摔倒過。
“柔道是一種哲學”
普京是柔道高手,2012年被國際柔道聯合會正式確認為柔道八段。在無數次地摔與被摔之間,普京悟出了柔道真諦:“柔道是一種哲學,蘊含著道理和法則。我從柔道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很多都運用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準確抓住對手、適當妥協和讓步在很多時候都是相當關鍵的制勝之道。”普京所言不虛,他把自己對柔道的深刻領悟出神入化地應用到對俄羅斯這個大國的治理之中,可謂“治大國如玩柔道”。在與美西方的大博弈中,普京嫻熟應用著柔道三大原則——移動、平衡、杠桿借力。
普京曾說:“對我而言,滑雪只是休息,而柔道卻是生活。”普京13歲開始練習柔道,1975年獲得圣彼得堡市柔道比賽冠軍。1999年,他與教練拉赫林共同出版了《與弗拉基米爾·普京一起學柔道》一書。2008年,俄方又根據此書拍攝了教學片《跟著弗拉基米爾·普京學柔道》,普京在片中親自做示范動作,并開宗明義地說:“從字面意義上講,柔道即‘溫柔的方式,可以花費較少但有效的努力獲得成功……柔道中可以有妥協和讓步,但前提必須是以最終的勝利為目的。”他還說:“柔道能教你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教你尊敬對手,同時也讓你懂得,如果松懈輕敵,最弱的對手也可能進行最頑強的抵抗,甚至擊敗你。”
拉赫林教練曾這樣評價他:“普京總是一上場就要搏到最后。他的特點是有超乎尋常的耐力和動作的不可預測性,他常常一個突然動作就把對手掀翻在地。不過總的來說,與其說他是個力量型的柔道手,還不如說是個情緒型的柔道高手。”
作為“情緒型柔道高手”,普京1999年12月31日從葉利欽手中接過權杖后,面對一個“柔弱的俄羅斯”,不得不以“鐵腕手段”實現了俄羅斯的政治從亂到治、經濟從衰到興、社會從亂到穩的艱難歷程。但面對外部環境的風云變幻,深知俄羅斯國力早已“今非昔比”的普京則只能更青睞于“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柔道外交”,更關注直接戰術,而非長期戰略。
移動:力爭處于最佳位置
近年來,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頻頻亮劍、攻勢凌厲,霸氣側漏的俄羅斯“逆襲外交”更像帶有濃厚冒險色彩的進攻現實主義。但如果我們冷靜分析就會發現,蘇聯解體后,美歐堅持不懈推進北約東擴、加快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在獨聯體內煽風點火策動“顏色革命”,如此種種都是為了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和再復興基礎。俄羅斯雖然戰術上針鋒相對,但總體上仍處于戰略守勢。
正是在美西方持續不斷的刺激下,俄羅斯人心頭蘇聯解體的那道傷口始終未能愈合,于是,重回昨日輝煌成了普京決策的“參照系”和歷史使命。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中,普京首先采取的是柔道中的移動原則,即削弱強大對手在體型和實力方面的競爭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靈活性等特點,創造或利用適當的環境,通過非對稱性手段打亂主要對手美國的戰略戰術,使事態盡可能地向有利于俄的方向發展。
2014年2月烏克蘭危機激化之際,為確保來之不易的索契冬奧會能“完美收官”,普京在最初階段保持了少有的克制和忍讓,致使俄在危機最初階段一度陷入相對被動。但索契冬奧會前腳剛落幕,普京后腳就開始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接連出招,直至在不到一個月之內就把克里米亞“收入”囊中。而為擺脫此舉引發的外交困局,普京開始采取“移動”策略,在積極移動中時不時使出“怪招術”。繼2013年9月就敘利亞問題提出“化武換和平”方案后,普京突然于2015年9月30日高調打恐,逼著美國對敘利亞問題“硬激活”,盡最大可能為巴沙爾政權“益壽”。激活敘利亞問題就是典型的“俄式”聲東擊西、“圍魏救趙”戰術,為烏克蘭危機解套。
平衡:始終保持進攻姿態
烏克蘭危機打破了歐洲大陸的戰略平衡,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引來了美西方冷戰后對俄措施最嚴厲和持續時間最長的制裁。為重建歐洲戰略平衡,普京又玩起了柔道中的“平衡術”——當發現既無法回避又抵抗不住對手的攻擊時,他試著引導、改變對手進攻的方向。他最先把美西方的制裁轉化成提升政治團結的粘合劑、促動經濟轉型的驅動器和強化社會管理的催化劑,給人以“愈挫愈勇、越壓越強”的印象。
然后,為了讓俄保持既能反擊又能進攻的平衡狀態,普京采取了兩種技巧。一是抓住對手,與對手展開適度合作,并作一定程度退讓,限制對手的活動范圍。烏克蘭危機是俄美之爭,但歐洲卻被美頂到了最前沿,歐俄的“制裁和反制裁戰”讓雙方都很受傷,雙方都想找個體面的臺階順勢而下。面對默克爾和奧朗德2015年2月馬不停蹄的斡旋,普京順勢坐到談判桌前,最終“諾曼底四方”達成《關于執行明斯克協議的綜合措施》的文件,為烏克蘭危機“軟著陸”提供了“機會之窗”,這被視為普京的“外交勝利”和波羅申科的“城下之盟”。2015年秋,正當基輔政權在烏東部有所動作、露出讓危機“死灰復燃”之意時,普京在10月2日“諾曼底四方”領導人巴黎會晤期間,借默克爾和奧朗德之力壓波羅申科承諾切實落實《新明斯克協議》,形成了“三對一”的于俄有利局面。
二是避免針鋒相對,不必全力回擊對手的每一次進攻。本來,俄羅斯的中東打恐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但俄一架蘇-24戰斗機2015年11月24日被土耳其軍機擊落,讓俄措手不及,也讓俄土從朋友“秒變”成敵人。盡管普京發誓要讓土耳其因其“最下作、最可恥的行為而不止一次地感到后悔”,但俄并未做出神經質和歇斯底里的危險反應,而是以不變的頻率和力度繼續著打恐行動。顯然,俄不想因土耳其“充當恐怖分子幫兇”的行為,而動搖自己“借恐脫困、打恐立威、反恐拉幫”的戰略。
杠桿借力:將對手的力量轉化為自己的競爭優勢
在柔道中,杠桿借力原則的關鍵在于找到對手珍視的東西,迫使對方在毀掉這些東西和對你的進攻進行反擊之間做出選擇。普京對這個原則有著爐火純青的分寸拿捏,這充分表現在俄羅斯的“反恐外交”中。
烏克蘭危機后,奧巴馬對普京采取了“漠視戰術”,奚落俄只是“地區國家”,這種故意矮化俄羅斯的言論激起了普京的萬丈斗志。在中東難民危機把歐洲國家弄得“灰頭土臉”之際,俄羅斯2015年9月30日突然甩出敘利亞這張“舊牌”,“應邀”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發動了空襲。2015年11月巴黎恐襲后,普京第一時間命令俄軍要像幫助盟友一樣與法國合作,并在會見到訪的奧朗德時強調,莫斯科已準備好與法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普京還在G20峰會期間與英國首相卡梅倫舉行了一年來的首度正式會晤,縮小了英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分歧。
俄突如其來的“千里反恐”打亂了美在中東的如意算盤,搶了美國人的風頭,還大有與美爭奪反恐領導權之勢。幾個月下來,普京的“敢做敢當”反襯了奧巴馬的“猶豫不決”,俄轟轟烈烈的“登岸反恐”讓美朝三暮四的“離岸反恐”相形見絀,讓美國人感到了有形的挑戰和無形的壓力。奧巴馬不得不在短短半個月內,先后利用G20峰會和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之機在眾目睽睽之下,兩次拉著普京非正式地“私聊”,也算開創了俄美關系僵冷期的另類互動,這正是普京“倒逼戰術”的奇效。顯然,普京利用反恐問題逼迫美歐在“遏俄”和“打恐”之間做單項選擇題,并如愿地借反恐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調動了美歐。
雖然 “柔道外交”讓俄羅斯的外交頗具觀賞性,看上去很解氣,但似乎很難具有可持續性,且未能助俄徹底解困。在國際油價持續走低、俄經濟復蘇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普京僅憑軍事實力的單一優勢,能否讓“柔道外交”的“戰術得手”轉化成“戰略得勢”,讓“短期勝利”轉化為“長期勝勢”,仍有待于時間的檢驗……
(本文選自:世界知識 201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