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悟

摘要
對FZ/T 12001《轉杯紡棉本色紗》新舊標準的有關內容進行了認真比對、解析,使相關企業及檢驗人員對新標準的修訂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對新標準的具體實施有所幫助。
關鍵詞:氣流紡;轉杯紡;棉結;標準變化
為了盡快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經濟需要,我國對歷時10年的FZ/T 12001—2006《氣流紡棉本色紗》進行了補充、完善和修改,于2015年7月14日發布了FZ/T 12001—2015 《轉杯紡棉本色紗》新標準,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標準體現了我國紡織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需要,也更體現了產品質量和消費水平在大幅提高。本文解讀新標準的變化,幫助讀者更具體地認識新標準。
1 標準名稱的變化
標準名稱由《氣流紡棉本色紗》變成了《轉杯紡棉本色紗》。其實氣流紡也叫轉杯紡,它的這種紡紗方法是1950年以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紡紗方法,屬于自由端紡紗,初時主要用氣流,中國就稱為氣流紡紗。在紡紗時,由于通過轉杯高速轉動凝聚單纖維而又稱為轉杯紡。新標準采用轉杯紡稱謂表達上更形象。
2 范圍變化
2.1 適用范圍變化
新標準在適用范圍上有所擴大,由原來的“分類、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和包裝”變成了“分類、標記、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和包裝”,增加了“標記”這一重要內容。以此說明轉杯紡紗在服用性能上有更明確更高的要求,這與轉杯紡紗已成為牛仔布、針織內衣和許多其他產品的首選紗線密切相關。
2.2 適用性
新標準適用性的描述由原“適用于鑒定氣流紡棉本色紗的品質”,變成了“適用于轉杯紡棉本色紗”,寓意有所不同且直入主題。
3 產品分類及標記
新標準強調轉杯紡棉本色紗只以線密度分類。刪減了舊標準中線密度的定義和繁多相關的計算公式,使人耳目一新,便于理解和掌握。
新標準規定轉杯紡棉本色紗原料棉代號為C,起絨紗代號為Q。改變了舊標準中氣流紡棉本色紗的原料代號為C,寫法為C100%的規定。增加了轉杯紡棉本色紗在標記時,原料代號在線密度前標明,起絨紗則在線密度后標明的說明,舊標準里沒有。起絨紗是捻度相對較低,但是配棉等級稍高的棉紗。新標準增加了起絨紗的代號,順應了市場的需要。
新標準確定轉杯紡以“OE”表示,并標記在原料代號前面。比如轉杯紡棉本色紗起絨紗線密度27.8,應寫為OE C27.8Q,此條例的出臺彰顯了新標準的有規有據,信息明確。
4 要求變化
4.1 項目
(1)新標準技術要求在線密度偏差率、線密度變異系數、單紗斷裂強度、單紗斷裂強力變異系數、條干均勻度變異系數、千米棉結(+280%)、十萬米紗疵七項指標中進行評定。
(2)舊標準中是單紗斷裂強力變異系數、百米重量變異系數、條干均勻度、十萬米紗疵四項中最低的一項作為評優指標,單紗斷裂強力變異系數、百米重量變異系數、條干均勻度三項中最低的一項作為一等、二等評等指標,而單紗斷裂強度、百米重量偏差是在單紗斷裂強力變異系數、百米重量變異系數兩項指標原評定的基礎上順降一個等級,是順降指標。
(3)新標準增加了千米棉結(+280%)指標。棉結是棉纖維糾纏而成的球狀小結,大多數棉結是未成熟纖維,一般因軋棉過程和紡紗時開清、梳理不當而產生,牽伸過程也可能形成棉結。棉結一部分包覆在紗條內部,一部分則露在紗條的表面,棉結會造成外觀疵點,影響織物的外觀。棉結粒數的多少,對轉杯紡棉紗質量的品等密切相關,棉結主要影響成紗條干、成紗強力及捻度,在織造時會造成布面疵點,影響染色。
轉杯紡棉結的控制,需要紡織企業改進工藝,從人、機、料、法、環全過程控制切入,在配棉、操作、維護、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提高紗線質量減少棉結的產生。
4.2 分等規定
(1)新標準規定同一原料、同一工藝單連續生產的同一規格的產品作為一個或若干檢驗批。舊標準是指同品種一晝夜的生產量為一批。新標準中的“同一工藝單連續生產”一詞極為重要,確定清楚、分工明確,絕不可忽視。
(2)新標準產品質量的等級指標分為優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指標者為等外品。舊標準里的品等分為優等、一等、二等,低于二等品指標者為三等。
(3)舊標準的順降指標亦只是在單紗斷裂強度、百米重量偏差都超出范圍時順降一次,降至二等為止。
4.3 技術要求
新舊標準技術要求分別見表1和表2。
以上表格技術要求的提高和變化,尤其是新標準在起絨紗、機織用紗、針織用紗的性能區分,完善了產品質量的合理要求,增補了千米棉結(+280%)作為判定品等的新項目,及時預防了棉結在轉杯紡生產和加工及日后生活的不利影響。同時,新標準明確了取樣的數量和試驗次數,便于企業間相互統一、相互協調、相互比對。
4.4 取樣數量和試驗次數
抽樣數量與試驗次數的設置,關系到所抽取的樣品具有代表性與合法性,合理設置抽樣數量與試驗次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標準對取樣的數量和試驗次數的明確,增強了檢驗檢測工作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使檢驗檢測的結果準確科學、真實有效,具有可比性。
5 結論
新標準一是隨著時代科技進步的要求與時共進,與世界同步;二是在原有的評定項目中提升與完善;三是著重強調了標識在試驗及相關工作中的重要性;四是進一步規范了取樣的數量和試驗次數。
這些變化的改變首先要對人員和設備、材料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更是進一步突顯了我國紡織產業發展的巨大變化,高品質、多樣化的紡織品市場經營模式日益繁多,規范更具有時代性,它要求標準的內容更應科學合理、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通俗易懂、便于領會、方便實用。總體來說,新標準的要求更加符合科學技術進步的行業發展需要。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纖維檢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