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倚恒
宮廷“洋畫師”郎世寧
撰文|倚恒

圖1 :郎世寧《百駿圖》

提到“洋畫師”郎世寧,我們大多會想起他的另一個身份——傳教士。那么最早進入中國的傳教士是誰?是在什么朝代來到中國的?這些問題因時間太過久遠已不可考。但真正進入中國傳教并隨之產生巨大影響的開拓者之一無疑就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了。利瑪竇于1583年(明萬歷年間)從澳門進入廣州后,陸續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并獲得了萬歷皇帝的賞識,后萬歷皇帝于1601年下詔允其長居北京,并一直擁有朝廷俸祿,直至去世。為了傳教,他從歐洲帶來地圖、星盤、自鳴鐘、圣經和三棱鏡以及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西洋樂器等;他把現代數學、幾何、世界地圖、西洋樂等知識和理念傳入中國,并引領著翻譯了100多部西方著作,他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他帶來的歐洲銅版畫、宗教繪畫及數學知識,為后來的中國人了解和掌握空間原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利瑪竇也用中國人能接受的“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中國傳播了天主教。由于利瑪竇所帶來的影響,明末清初時期成為了傳教士進入中國頻繁交流的活動期。他的成功案例也為后來的包括郎世寧在內的傳教士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傳教士陸續進入中國,給傳統中國注入了新鮮血液,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帶來深遠影響,而中國作為橋梁也為日本和朝鮮半島認識和了解西方文明產生重要影響。


圖3 :郎世寧《高宗大閱兵圖》
因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所帶來的影響,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也都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樂于接受“傳教士”們所帶來的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藝術,因而清朝對天主教采取的是比較寬容的政策。繼而許多西方傳教士紛紛來到中國。康熙至乾隆時期,有一批擅長繪畫的傳教士作為“洋畫師”在宮中任職,他們的到來給中國傳統繪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隨著康、雍、乾三位皇帝對西方藝術的喜好日益加深,這些“洋畫師”的藝術作品也日漸受到了皇帝的肯定和贊賞,“洋畫師”們用西方畫技法結合傳統中國繪畫理念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并流傳于世,這對當時的宮廷繪畫產生了巨大影響。當時最有名氣的畫師有馬國賢、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費約理、安德義、賀清泰、南懷仁等,而在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洋畫師”郎世寧無疑是這之中的佼佼者。
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年)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郎世寧是他到中國以后取的名字。郎世寧從小喜愛繪畫,曾經受到過系統良好的繪畫訓練,他早年間還曾在法國學習過建筑學。他在19歲時加入了熱那亞耶穌會,成為了一名傳教士,因其對繪畫的熱愛,很快便開始為各處修道院作畫,并漸漸地有了名氣。當時歐洲的知識分子圈大都對遙遠、神秘的中國懷有濃厚的興趣。郎世寧也不例外,于是他向教會提出申請來中國傳教的要求并得到了批準。
郎世寧大約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27歲時來到中國,后很快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宮廷畫師”生涯。郎世寧在中國生活了50多年,他于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乾隆皇帝特地下旨追賜他侍郎銜,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北京阜成門外的外國傳教士墓地內,即今北京行政學院歐洲傳教士墓地內。
郎世寧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并先后受到他們的賞識和重用。郎世寧創作的范圍除了繪畫外還涉及建筑、瓷器彩繪等。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人物、肖像、花卉、鳥獸、山水風景等,題材廣泛,無所不及,無所不精。他尤其精于畫馬,他筆下馬的形象造型準確、姿態各異、皮毛質感真實出色,既有中國畫特點,又注重歐洲繪畫的解剖和透視和明暗關系,他完美地把寫意與寫實融合在一起,使他筆下的馬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郎世寧還帶來一本《為了畫家與建筑家的透視圖法》的書籍,并協助中國學者、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完成一部專門介紹西方繪畫透視技法的著作——《視學》,成為中國首部介紹這方面知識的書籍。郎世寧將西方繪畫的透視、明暗、解剖等技法與中國傳統繪畫的理念與技法相融合,創立了“寫實的折衷畫風”,并為皇帝所喜愛。郎世寧的中西合璧式的繪畫作品,給皇帝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皇帝的喜愛,并下令將這種中西結合的形式延用到各種宮廷藝術品的制作中。他的畫能得到皇帝的賞識與自身的努力不無關系。郎世寧初到中國時曾仔細研究過中國歷代名畫的技法、特點,特別是對中國畫線條上的模擬運用堪稱完美,是所有外國畫師中的翹楚。郎世寧將他的繪畫技法,包括油畫技法,悉數傳授于他的十余位徒弟,在清朝宮廷畫院中形成了很有影響力的新體畫集團。

圖4 :郎世寧《高宗帝后像》
郎世寧的代表作品有:《百駿圖》《聚瑞圖》《嵩獻英芝圖》《弘歷及后妃像》《平定西城戰圖》《乾隆大閱圖》《百子圖》等。郎世寧同時還是圓明園西洋樓的主要設計師,他于1747年參與了圓明園內長春園歐洲式樣建筑的設計與施工,他早年在法國學過的建筑學在此次設計施工中派上了用場。我們所熟知的海宴堂前銅鑄的十二生肖獸首極有可能就是出自郎世寧的設計,為此他還擔任了奉宸苑苑卿,正三品的官職。如果您想一窺當時的盛景,可以去看看一部2006年上映的紀錄電影《圓明園》,導演金鐵木。這部電影再現了150年前“圓明園”這座輝煌的皇家園林,是以郎世寧等外國人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解讀的。

圖5 :郎世寧《午瑞圖》

圖6 :郎世寧《花陰雙鶴圖》

圖7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臘月賞雪》

圖8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一蒼水虬》
郎世寧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不只因為他精湛的畫技,同時也因他作為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使者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郎世寧同時還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者,他的大量作品都與清朝盛世最輝煌的歷史事件密切相關,許多重大事件都是他創作的題材,他的作品兼具很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由于他的努力,清代宮廷紀實繪畫的數量和水平也遠遠超過前代。有趣的是,由于郎世寧一直忙于作畫,所以作為傳教士的他卻一直沒什么機會傳教。其實,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郎世寧并不為世人所熟知,因為他是外國人,所以歐洲繪畫里也沒有關于他的記錄,而在中國,直到民國時期才漸漸展出了他的繪畫,他的名字才漸漸為世人所知,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才得以顯現。

圖9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海棠與玉蘭》

圖10 :郎世寧《狩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