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紫薇
綠色建筑的設計技術的選擇
◎侯紫薇
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較,具有更好的環保價值和資源充分利用能力,本文對綠色建筑的設計技術選擇問題進行了探討,在闡述了綠色建筑及其材料使用要求的基礎上,介紹了幾種常見的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最后探討了綠色建筑設計技術的選擇問題。
綠色建筑是指相對于傳統建筑對環境友好型較差的特征而言的,綠色建筑對環境、人無公害,在生態環保友好的前提下實現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共處。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低碳、環保型城市建設客觀上需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和應用綠色設計技術,改變傳統建筑行業高污染、高能耗的狀態,促進低碳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綠色建筑。綠色建筑作為一種生態建筑,它強調對相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像傳統建筑那樣通常會產生對環境的破壞,綠色建筑的能源系統更加多元化、生態化,能夠大幅度地降低電力能源的消耗,施工過程采用了更加科學的系統設計,因而對環境的破壞作用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綠色建筑的設計和實現有助于在低碳經濟時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綠色建筑對材料的使用要求。綠色建筑對材料的使用要求可以分為室內材料使用要求和室外材料使用要求。室內材料的使用應該選擇具有節能保溫功效的材料,在室內設計中選擇具有隔熱性能好、溫度低逸失的新型材料,這種材料可以有效的降低用戶對空調、取暖設備的依賴,進而能夠節約電能、煤炭資源的消耗。
室外材料的選擇成本包括材料自身成本和物流成本,因此設計人員在選擇時應該盡可能選擇本地的材料以降低物流成本。水泥是一種常見的使用量較大的建筑材料,綠色建筑水泥的選擇中應該選擇高爐水泥,因為其具有較高的回收成分,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外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利用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綠色能源的利用,與傳統建筑能源結構相對單一相比,綠色建筑的能源體系更加多元化,既有傳統能源,又有太陽能、風能等綠色環保能源,綠色環保能源具有可再生性,它能夠有效的降低建筑照明對于傳統電力能源的依賴,特別是太陽能利用技術的革新和突飛猛進,使得太陽能在綠色建筑的能源結構中應用比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有效地降低了電力能源的使用。

整體規劃。整體規劃是實現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的重要手段和技術,綠色建筑設計人員通過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和影響因子,在整體最優的基礎上以滿足使用者實際需要和節能為目標而制定整體規劃方案,以決定綠色建筑的與周圍環境的各項指標和參數,從而實現對各種建筑資源的綜合利用。
單體設計。單體設計對于綠色建筑的設計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就綠色建筑與太陽能使用而言,利用自然光線實現建筑照明不僅可以實現節能,而且還有助于建筑的宜居、舒適和自然,同時為了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要,還需要進行滿足需求的遮陽設計。另外如果建筑的體積過大,則該建筑暴露在太陽下的外表面積也會較大,那么在熱傳導過程中的熱量損失也會相對較高。
材料選擇。在綠色建筑設計中應該盡可能地選擇無毒害、可再利用、環保的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從而有效的控制和降低由于建筑材料的使用不當而引發的室內環境污染,將由此而對用戶的傷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目前常用的綠色建筑材料主要包括GRC條板、紙面石膏板等。
節水。由于我國的淡水資源人均指標相對較低,將技術應用到綠色建筑的設計中具有現實的意義,為此可以考慮以下方面:可以在建筑外部合理的裝置雨水回收利用設備,將回收的水用于綠化澆灌;建筑周圍的綠化植物選擇應該盡量選擇本地植物,既有利于成活,又有利于節約灌溉用水;建筑物室內用水設計在水龍頭的選擇上應該選擇具有節水認證的品牌,從而實現節約用水。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綠色建筑的設計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它涉及到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層面的東西,我國關于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相對較少、起步較晚,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又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首先建立健全和完善與綠色建筑有關的療法、法規、政策和標準,促進綠色建筑設計技術的發展。
綠色建筑設計路線的選擇。適宜合理的設計路線是確保綠色建筑設計實用性和科學性的重要保障,因此適宜合理的設計路線的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為此建筑設計人員應該對建筑物與周圍建筑環境的關系進行綜合考察和評判,合理規劃設計路線以確保綠色建筑與周圍環境物體之間的統一性、和諧性,可以在綠色建筑設計中使用分布式的能源系統,合理配置和控制建筑區域的能源結構,實現將有害氣體置于控制之下的排放,實現良好的建筑室內空氣質量控制。
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綠色建筑設計技術選擇是否科學合理將對建筑物自身的價值產生重要影響,綠色建筑的外部設計應該綜合考慮樹木、水池、花草等的配置,通過合理性的綠化比率向住戶提供適宜的居住環境,另外合理地選擇綠色建筑設計技術還有助于保護建筑周圍的環境。綠色建筑內部設計應該綜合考慮太陽能利用、自然光線照明、陽光遮擋需求等多個方面的因素,來選擇適當的設計技術,從而使室內設計符合用戶多元化的需求。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