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會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感教學研究
◎譚會
當下中國的教育多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習就是為了考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才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賺錢。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學生難以學到有用的知識,學到的只是書本知識,應對考試的知識,在道德思想的教學領域上中國還是落后的,這樣的前景下,中國的學生們普遍道德素質淪陷,社會適應性較差,創新力較弱,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們急需對教育方式進行探討變更,本文就是介紹應對于這種狀況的一種情感教學方式,意圖研究情感教學方式所帶來優勢。
缺乏趣味性。目前國內的思想政治課程對于學生們來說,從小學就開始接受這門課程,然而這門課程對于初學者來說,內容過多,信息量龐大,然而當學生們學至中學時期時,認為這門課程缺乏新意、沒有趣味性,并且認為好多東西都是重復的,小學時曾經學習過,到中學再次學習不過是從頭再來而已,沒有新意,久而久之,學生們對于這門課程缺乏感情,對這門課程提不起興趣也就沒有心思進行學習。
高校的不重視性。對于思想政治來說,一些高校認為課程較為簡單,不必投入較多的時間,并且在高考的考分之中,思想政治的課程占比分比例并不高,并且對于思想政治來說僅僅只需要背誦就可以,高校對此的態度久而久之也漸漸低微,并不像大科目語文、數學、英語所占有的比分多,所以高校對此并不重視。
教師任課過程中照本宣科。對于思想政治課程來說,在教師任教的過程中只是硬式的照本宣科,拿著書本一節課念一遍書本,并且跟學生說明一下重點,所謂的考試必考點,再勾畫一下,剩下的時間同學們自己看看背一下,這樣一節課程過去了,對于勤奮上進的同學,可能用較長的一段時間進行背誦,對于較為懶惰的同學,根本看都不看,這也就是考試分高分低的區別,在這樣的情況也就造成了思想政治課程時下的現狀。
任課目的錯誤理解。對于教師來說,認為思想政治課程只是高考的科目之一,并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更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課程對于學生今后立足社會的重要性,并且對于任教來說只是注重政治方面,也就是背書就行,只要把高中課程6本書全部背會了,高考就不會丟分,這就行了,把政治課程完全當做高考考核的內容,而忽略了思想政治對于學生個人素質品德提升的重要性,并且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解讀也明顯出現問題,例如思想方面的提升,思想政治,思想在前,政治在后,這門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向就是希望學習者能夠在思想方面有所提升,然而因為中國的傳統固有想法禁錮了思想政治在實際中的應用,教師在任課的過程中也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仍舊強硬的塞給學生們知識,讓學生們應對考試就行,這樣的思想觀念之下,使思想政治課程越走越遠。

構建師生關系以情育人提高任課趣味性。思想政治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是一個人對于思想認知的過程,在思想認知的過程中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思想政治的任教中,如果脫離了情感的宣泄就是空洞乏味的說教,可能我們在電視上時常看見這樣的情況,在美國學生的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有說有笑,甚至稱兄道弟,并且,在美國的課堂上你很少看到老師會給學生們留下什么背誦累的作業,一切的課程都是在課上完成,例如理解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在中國的課堂上,老師可能會每個人發送一張A4紙,上面寫著八榮八恥,同學們直接背誦就行了,今年高考肯定出填空題,然而如果換在美國的課堂上,例如獨立宣言,老師就會講很長一個故事,華盛頓先生英勇戰爭,在反抗大不列顛王國的途中宣告我們獨立了,這就是師生通過情感教學與同學們相互聯系最好的體現,當學生們與老師建立了師生情誼那么這節課程無論怎樣的內容,哪怕是重復的,學生們也會因為老師個人而對課程充滿興趣,這就是情感教學的體現之一。
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的真正作用并做到以理服人。在中國的課堂上,時常能夠看到這樣的一幕,老師點名,某某同學你站起來背誦一下毛主席在長征過程中的指導方針,某某同學可能會說,老師我不會,老師馬上就會說,那你站著上這個節課吧,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對老師產生認同感,認為老師你只不過是多上了幾年學,比我多背了一些書,有什么用呢?時間長了難免會造成學生的不服氣心里,畢竟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正處于青少年的叛逆期,在情感教學的模式下,首先老師需要讓學生們明白問題的所在,即學生錯在了哪里,因材施教,我們是思想政治的老師那么就需要發揮思想政治的作用,連教師都不能了解思想政治的含義那么教師有什么資格任教?所以,在情感教學的模式下,首先要做的就是老師需要明白思想政治,明白思想的重要性,思想政治重要的是在思想而絕非政治,不能只是一味的為了應付考試而葬送了學生們的道德思想,教師做到以理服人,這也是情感教學的體現之一。
時下的中國教育模式迫切的需要我們去進行相應的改變,在思想道德的領域上我們落后于美國日本等國家,然而中國的歷史底蘊要高出任何一個國家,自古我們就提倡天地君親師的理念,君子當以德為先,然而我們離德卻越來越遠,所以我們需要從根本上的教育問題入手將情感教學與思想政治課程相結合,梁啟超先生曾說過:“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作者單位: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