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0月24日文章,原題:跌跌撞撞不會阻止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崛起中國觀察家正懷著既著迷又憂慮的心情,審視這個國家與機器人之間漸濃的戀情。過去6年來,機器人技術在華迅速蔓延,從對進口的無盡需求轉向國內生產,再到收購德國庫卡這類全球行業翹楚。許多人把中國對機器人的追求視為孤注一擲行為:不足以彌補該國勞動力缺口的低效之舉,抑或是對別國知識產權的覬覦。隨著一些企業爭奪政府補貼卻讓機器人在工廠角落閑置銹蝕,越來越多的欺詐事件正加劇該行業愈演愈烈的不可持續情緒。
然而,正如中國之前參與通信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等行業所表明的,在努力開發利用創新產業過程中,偶發“呃逆”實屬常見。對中國機器人行業不穩定的擔憂很快會減輕。去年,中國購買的多關節型工業機器人占全球25萬臺總銷量的1/4以上,超過歐洲國家的購買總和。到2020年,中國工廠的機器人滲透率將增至目前的5倍,每萬名工人達150臺。北京希望屆時國內機器人行業年產量超過10萬臺。
隨著工資上漲和勞動力萎縮或轉向知識更密集行業,中國正尋求提振勞動生產率。推動更多機器人進入車間,有助于確保中國穩固在制成品出口的領先地位——該國經濟謹慎轉型之際,這種領先是不可或缺的穩定器。中國希望通過大舉投資提升本土制造能力,這將降低對別國的技術依賴,還可能使中國成為機器人出口的領軍者。從中國之前的經驗看,目前機器人行業出現的問題不應被視為失敗跡象,而是成長的煩惱,是走向成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
(作者羅斯·奧布瑞恩,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