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SIYB培訓打好就業創業技能基礎
“來,嘗一嘗,這都是我自己種的臍橙和柚子。”2015年12月8日,四川省錦江監獄教學樓101教學室里,李奎(化名)帶著自己種植的水果分發給在場的指導老師和服刑人員。他說,自己帶來的不僅是水果,更是一份感激之情。原來,李奎曾是該監獄的服刑人員,刑釋后的成功創業,離不開在服刑期間接受的培訓指導。
42歲的李奎入獄前就利用家里的幾畝土地種上了水果。“當時產量不高,在種植、用藥方面都不精通。”入獄后,他選擇了種養殖技術班繼續學習,并把自己種植果樹的計劃好好規劃了一番。刑釋后,李奎回家承包了20畝土地,種上了臍橙、桃子、柚子,一畝地能產1.2萬到1.5萬斤柚子。“全靠當初在監獄學到的知識派上了用場,現在不僅產量提高了,水果口味也好了很多。”
錦江監獄作為四川省內唯一一所“出監監獄”,主要關押刑期將滿的服刑人員,主要針對剩余刑期3—6個月的服刑人員進行以適應性、恢復性訓練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培訓,實現由“監獄人”向“社會人”過渡的“軟著陸”。
目前,錦江監獄根據押犯構成情況,結合服刑人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現實及其長期脫離社會的特點,開設了蜀繡、竹藝、陶藝、計算機操作、動漫制作、種養殖、烹飪、挖掘機操作、汽車美容等實用性強、簡單易學的專業,提供不少于300課時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在通過為期三個月的專業學習后,監獄組織服刑人員統一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試,一旦通過考試,將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達到了“選一個專業、學一門技能、考一本證書”的良好成效。

“雖是普工技能,但通過‘授人以漁’式教育,很多服刑人員掌握了一技之長,出獄后能更好地就業,甚至創業,技術在手,更加提高了服刑人員的創業自信心。”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主任張春如是說。針對部分創業意愿強烈、符合創業條件的服刑人員,聯合開展了GYB、SYB培訓,服刑人員獲得培訓合格證,不管是找工作,還是自主創業,都增加了成功的砝碼。
五年來,錦江監獄與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聘請師資對5877名服刑人員開展了創業意識教育培訓,即“產生你的企業想法”,并從中挑選了有創業意愿和具備一定條件的512位學員再次進行“創辦你的企業”和“網絡創業”培訓,受訓學員全部合格,均取得國際勞工組織和國家項目辦認定的《產生你的企業想法(GYB)培訓合格證書》《創辦你的企業(SYB)培訓合格證書》。
“通過培訓使服刑人員對企業登記、人員管理、財務管理、成本核算等創業中常遇到的實際問題有一定了解,為回歸社會開啟自立就業之門打下堅實的基礎。”錦江監獄副監獄長戢洪說,創業培訓自開展以來一直深受服刑人員歡迎,60%的服刑人員在刑釋后都選擇了自主創業,開始了新的人生,并走上了創業致富路。
目前,錦江監獄與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緊扣社會發展新趨向,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向服刑人員普及電商應用知識。
釋前焦慮、刑滿后不愿出獄、害怕不能適應社會成為不少服刑人員的憂慮。針對這種情況,錦江監獄通過與相關機構及社會企業合作,利用企業場地、資源,開展獄外過渡性操作訓練,讓他們為建立社會適應心理“熱身”。



1、后續回訪
2、計算機培訓
3、臨釋人員取得職業技能認定證書
成都三圣鄉紅砂村某農家樂是錦江監獄獄外實訓基地之一。一批批在監獄技能培訓班里即將結業的“學員”,來到這里“拜師學藝”,進行模擬實訓和經營。
實訓中,農家樂負責人毫無保留地向服刑人員介紹農家樂的運營情況、經營策略,帶領服刑人員參觀各項功能設施,并讓他們參與幫廚、擺桌、泡茶等工作,進行真實體驗,增強社會適應力。服刑人員李文(化名)就過了一把癮,當了回大廚。
當李文端上新鮮出爐的宮保雞丁時,學員們一擁而上,品嘗后都豎起大拇指點贊:“味道真不錯!”李文臉上樂開了花。不過,他覺得要想開館子,這菜還差點火候:“炒菜不是件簡單的事,以后靠這個本事謀生創業,還要多下功夫。”
在一番培訓和體驗過后,學員們對今后的就業創業有了更真切的感覺,也再次理解到回歸社會后就業、創業絕非唾手可得,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勤奮的思考、實踐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
“參加實訓的服刑人員都是余刑不長、即將出獄的。希望通過‘實戰’演練,增強他們回歸社會后的適應能力和再就業本領。”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培訓科科長盧紅介紹,2011年至今,錦江監獄已開展6次獄外實訓,實訓人員共計180人。
即將出獄,服刑人員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找工作。為幫助服刑人員出監后成功就業,順利回歸社會,錦江監獄攜手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積極調動社會資源,邀請愛心企業和社會單位走進高墻,開展了以“走向社會、展示自我”為主題的“陽光推介”活動,讓服刑人員在出獄前解決就業問題。
“會什么技能,有沒有職業資格證書?對這崗位有就業意愿嗎?”“我有一定計算機基礎。”……2015年11月,專場職業推介會一開始,兩百多名服刑人員紛紛遞上了自己的簡歷,與招聘企業相互交流。推介會當天,共有11家企業入場,提供了42個工種,503個就業用工崗位。共簽訂了107份就業意向書。
“之前擔心出去之后找不到工作,現在通過推介會提前落實了就業,生活也有了著落,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出獄后,一定好好表現,腳踏實地地工作,開始新生活。”在推介會現場,李華(化名)找到了一份汽車美容的工作,言語中格外激動,表示能夠提前找到工作,給自己重新回歸社會樹立了很大的信心。服刑人員普遍認為“陽光推介”活動是他們回歸社會、實現就業的良好機遇,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重樹人生旗幟,在未來創造新的價值。
據錦江監獄回歸指導中心主任段位然介紹,監獄提前摸排調查了服刑人員的就業意愿趨向,與指導中心積極銜接,篩選出信譽好、確有招聘意愿的企業入場;然后將入場企業情況、就業崗位提前向服刑人員公示,組織填報就業申請推介表,做到了雙方自主選擇,一旦達成意向,即可簽訂就業意向書,服刑人員出獄后即可前往企業上班。
“要從根本上降低重新犯罪,必須為刑釋解教人員的就業提供實在的幫助,使他們走上正當的謀生致富道路。”盧紅表示職業推介會無疑為服刑人員暢通了求職渠道,提供了一個充分就業的機會,對增強服刑人員生活信心,提高教育改造質量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截至目前,共舉辦了6場職業推薦會,螞蟻搬家、成都空軍被服廠、四川廣奧電梯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總府酒店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市成華區鑫金路塑料制品廠等多家企業參會。“作為社會企業,應該給這些服刑人員一次機會,相信他們一定會努力工作,用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各界對他們的幫助。”許多用人企業也表示,推介活動使他們在招聘到思想改造成功、技能嫻熟的員工同時,進一步實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與錦江監獄密切合作,針對臨釋人員開展的創業培訓系列活動,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截至2016年7月,已培訓8期調訓學員共計3396人,短刑期罪犯27期,共計2993人;累計培訓6389人,其中創業意識教育“產生你的企業想法”培訓5877人,“創辦你的企業”培訓482人,網絡創業培訓30人。
據悉,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與錦江監獄還進一步加強后續幫扶服務工作,對出獄學員進行針對性回訪,幫助他們協調、解決就業創業中所遇到的問題。如政策咨詢、稅收減免、貸款融資、技術指導等支持和服務。2015年12月,錦江監獄與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借力社會有效資源,攜手愛心企業與四川省女子監獄、四川省成都女子監獄及成都市未成年罪犯管教所四所監獄共同開展“監社共建、助夢起航”多獄聯動創業助力活動。錦江監獄還聯合四川福華集團專門成立了首支面向在押及刑釋人員的“四川福華更生扶助基金”,經過篩選和實地考察后,根據回歸人員出獄后創業的實際情況,給予5000到10000元不等的創業扶助資金,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刑釋人員能否適應社會,是成功回歸的關鍵。我們借力社會資源,助力教育改造,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教育,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監獄教育管理模式,成功的實現了傳統監獄向出監監獄的轉型,得到了同行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錦江監獄黨委書記、監獄長黃建華對這一多層次、多形式的創業就業技能培訓模式十分看好,表示不僅開創了創業培訓、就業指導的全新模式,也成就了不少滿懷期待的刑釋人員,使他們走上了自立自強的道路,得到了家庭的接納、社會的好評,有的甚至成為了當地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就業歷來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和諧之源。就業創業培訓一方面為刑釋人員的就業牽線搭橋,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長效機制,關心、幫助服刑人員順利回歸社會,是就業部門的社會責任。”張春說,接下來將對就業創業培訓模式和課程設置進行深入改善,切實提高培訓質量,開發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和指導意義的培訓模式,積極做好服刑人員刑釋后的安置幫教工作,切實把這項惠及服刑人員和社會的民生工程做得更富有成效,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本刊記者張璐
編后語
通過技能培訓讓服刑人員掌握一定的就業創業技能,對其回歸社會后的成功就業、防止重新違法犯罪具有重大意義。成都市就業局、成都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與四川省錦江監獄“試點”開展的系列培訓活動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起到了示范作用,并逐步在四川省監獄系統推行,著力解決服刑人員就業期盼與社會用工崗位需求相一致,所學技能與社會勞動需求相一致,就業服務方式與促回歸相一致,為其刑釋就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但要做到長足發展,還需加大社會合力。目前對服刑人員的幫教安置和社會融入工作還存在社會參與不足、配套設施、資金匱乏等問題。需要在各級政府、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共同努力、關心、支持下,才能幫助服刑人員重燃生活信心,順利地融入社會。服刑人員能否成功回歸、融入社會,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出獄后他們所面臨的回歸保障機制是否完善。所以更需要制定和落實有關政策,為服刑人員重新就業和享受社會保障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