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
摘要:熱帶農產品議題是多哈回合《農業協議》后還沒有進入正式談判的主要議題之一,隨著全球化貿易進程加快,一些利益集團如凱恩斯集團國家因占有世界1/4的農產品貿易額,同時也是熱帶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在WTO的一般農產品市場準入和關稅逐漸削減的尾聲,這些國家將會以敦促WTO對于熱帶農產品的貿易規則制定,中國熱帶農產品的發展長期以來備受忽視,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本文將本文將深入研究我國熱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發展經驗他,提出適合于我們中國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熱帶農產品;WTO;世界貿易
中圖分類號:F323.7;F752.6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2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東盟自由貿易區以來,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始終保持順差,根據FAOSTAT(世界糧農組織)數據庫,2013年世界農產品進出口額排名統計,出口額位居前十的經濟體為:歐盟(1.51億)、美國(1.47億)、芬蘭(0.91億)、德國(0.84億)、巴西(0.83億)、法國(0.75億)、中國(0.46億)、西班牙(0.45億)、加拿大(0.44億)、比利時0.43(億)。進口額位居前十的經濟體為:歐盟(1.33億)、中國(1.15億)、美國(1.13億)、德國(0.93億)、英國(0.626億)、日本(0.613億)芬蘭(0.58億)、法國(0.57億)、意大利(0.48億)俄羅斯(0.40億)。通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歐盟、美國、芬蘭、德國、巴西、法國均在2013年度實現農產品貿易順差,而中國呈現貿易逆差水平。回顧2012、2011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進出口情況發現,中國的出口基本保持在0.42-0.43億的出口額,但進口額逐年攀升,從2011年的0.95億增加到2013年的1.15億,說明中國農產品貿易市場準入門檻逐步降低,過去的農產品出口量保持穩定主要得益于過去幾十年里我國的能源、勞動力、原材料價格偏低,低成本、低價格是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最突出特點,也是過去幾十年農產品爆出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可是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人口減少,原有的農產品貿易優勢將不復存在。熱帶農產品貿易作為我國農產品貿易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熱帶農產品貿易始終呈逆差狀態,進口額占全國農產品進口額的20%,而出口而今相當于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2%。熱帶農產品貿易逆差也在不斷加大。2002年-2007年曾達到347%的逆差額增幅。熱帶產品出口占全部農產品出口量2%左右。在出口數據上與其他熱帶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差距較大,涉及到三個種類的熱農產品包括熱帶經濟作物、熱帶水果以及香辛作物。根據商務部最新數據,木薯是我國出口量占比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世界貿易出口量中中國占1.66%,泰國占76.2%,橡膠出口量出口量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市場占有率相當分別占39.16%和31.19%,而中國僅占0.081%。椰子產品出口量,菲律賓占46.11%印度尼西亞占20.01%,中國占0.017%。正是如此大的差距才蘊含著中國熱帶農產品的巨大發展空間,如何在農業產業化不成熟,世界經濟環境緊縮狀態下發展好熱帶農業產業,促進熱帶農產品的出口是目前一項極具意義的課題。本文將深入研究我國熱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發展經驗他,提出適合于我們中國的發展對策。
一、我國熱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現狀
從近幾年的熱帶農產品進、出口數據可以看出,從2009年到2013年我國熱帶農產品進口中的初級產品從29.7%縮減至17.1%。主要來自于東盟國家的天然橡膠加工品、棕櫚油、木薯干。而相同年度中熱帶農產品出口中初級產品出口從46.43%增加到50.9%。主要是熱帶水果及罐頭橙,出口主要目的國是歐美等發達國家。這說明我國熱帶農產品貿易結構尚不合理,熱帶農產品出口以初級農產品為主,并在近幾十年中并無明顯變化,而隨著其他國家的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貿易主體從初級產品轉向初級加工或深加工品,在這個方面,中國已與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形成較大差距。
生產經營問題,我國熱帶農產品出口企業缺少品牌意識,普遍呈現規模小、生產效率低,產品附加值低的特點。大部分熱帶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加工工藝簡單,可替代性強,產品定位模糊,無法形成特色。例如泰國從我國以低價進口生鮮金槍魚,由于其罐裝產業發達,加工后的金槍魚罐頭在歐美市場持續走俏,雖然目前我國一些企業也從越南、馬來西亞等進口生鮮初級產品來加工,以便出口到歐洲市場,但中國企業的深加工質量和價格等問題將會嚴重制約其發展的可持續性。
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規模化進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結構不均衡,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這些都導致了中國先進的小農經濟逐步惡化,由于不能準確了解國內外市場行情,農村的散戶經營者通常都是在非常被動的情況下,聽任于中間商。農產品從種植到生產、加工缺乏標準化,由于全球經濟危機,各貿易大國一方面希望保護自己國內的農民利益,另一方面極力想要打開國外貿易的市場,以期銷售國內需求不足所導致的生產剩余。自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全面實施關稅減讓承諾,其中農產品進口的門檻降低,國際市場農產品貿易加劇,現有家庭經營方式已嚴重阻礙農業經濟發展。
技術貿易壁壘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各國主張貿易保護的環境下逐漸興盛,關稅不斷降低,由于受到WTO規則約束,目前的熱帶農產品不能征收高額關稅。技術壁壘由于其具有合法性、合理性、靈活性、復雜性、隱蔽性等特點很多貿易國家會使用技術貿易壁壘限制進口。我國農產品貿易交易中有90%的出口企業因受到技術貿易壁壘的影響遭受極大的損失,例如,日本是我國熱帶水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早在2006年,日本就開始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其中涉及540項標準。在中國出口日本的水產品中殘留限量超標200項。由于標準上出口日本與國內標準差異大,農藥殘留不符合標準,我國企業出口日本的成本大幅增加,熱帶水果出口的檢驗檢疫異常嚴格,例如荔枝在出口美國時不能帶有活蟲、樹葉,果柄不能超過10厘米,在所有出口國中,日本對熱帶水果的進口要求最為嚴格,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對我國的熱帶水果如荔枝、橡膠、菠蘿分別制定了346、330、325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在這樣的貿易環境下我國熱帶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大幅降低。
二、他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經驗借鑒
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相對落后,特別是政府在對農業的扶持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的。很多國家在較早時間就意識到政府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例如,美國早在羅斯福時期就開始采用農業直接補貼的方式對本國農業進行補貼,克林頓時期,首次將農業補貼正式立法,于各個發達國家相比較,美國的農業保護和支持體系是最完善的體系,雖然這一體系飽受爭議,但并未改變美國對農業補貼的態度。在稅收政策方面,美國的征稅目的不同于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征稅目的,美國的征稅是以保護農業生產者為目的的,在征收政策上也給予年銷售額低于25萬美元的小型農場主和銷售額低于10美元的資源有限農場免交所得稅。這一政策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形成強烈對比。在出口激勵政策方面,美國由于其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國內農產品需求往往不能消化農產品的生產。因此,農產品的出口既是美國處理剩余農產品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發展戰略。政府在金融政策方面也給與農產品生產大力支持,美國的農業信貸體系提供了農場主不動產抵押貸款、短期貸款、農場主生產貸款、合作社貸款以及出口信貸擔保,這些貸款和擔保均由農業信貸體系下具體的銀行和信貸公司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再如日本——一個耕地資源匱乏的國家,以小規模家庭種植為主,農產品生產效率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低下,因此其農產品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其國內需求。1995年日本加入GATT,在這樣的背景下開放了其國內農產品市場。美國、歐洲向日本出口的農產品激增,從長遠角度考慮,日本意識到如此巨大的進口量將會嚴重影響其國內的糧食安全問題。因此日本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實現國內農產品增產、限制農產品進口量。為了保障農業生產者收入,日本政府會在農產品價格低于歷史價格時補貼生產者以降低損失,這一政策被稱為“穩定收入政策”覆蓋了如蔬菜水果、大米、小麥、大豆、奶制品等廣泛的農產品生產與種植。除了穩定收入,日本還采用生產補貼來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其補貼的力度遠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日本在世界貿易早期就開始制定并實施針對于農業的保險計劃,如果保險金額低于其損失金額,政府還會給予一定的額外保險補貼。關稅壁壘措施,日本農產品征收的平均關稅高于其他發達國家,被視為保護其本國農業的重要措施。
三、熱帶農產品貿易發展對策
我國熱帶區域土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5%,人口占全國的12%,主要包括海南、廣東、廣西、云南、湖南、福建、臺灣、江西南部、四川、貴州南部。其中尚有6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24個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4,農民主要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于熱帶農業,因此加快熱帶農產品貿易的升級對提高這些地區農民的收入,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以下將在各方面就農業合作社管理、質量體系建設、政府作用三個方面提出具體對策:
通過成立農業合作社有效實現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規模效益模式,形成良好的組織體系和管理體制,加強合作社民主管理,董事會成員、董事長的確定需由全體社員層層推選,社員可以購買個做社股份,做好農業合作社的主打產品定位,引進先進的種苗和種植技術,逐步形成農業合作社集群。技術人員需常年深入種、養殖戶實施技術指導。在重點種、養殖村建立產品收購市場。對收購的農產品進行多次嚴格檢驗并分級。
建立完善的熱帶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從種植、養殖過程、農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的質量監管。從源頭上保障熱帶農產品安全。對農戶提高高效的信息技術服務,增強種養殖戶對食品安全的意識。以有機肥料代替農藥和化肥。建立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機制,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對主要出口國的國際貿易措施、技術法規、發展動態等的研究。從長遠看,嚴格的技術貿易壁壘,將刺激我國農產品質量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出口質量的提升。
政府應在農業合作社融資、采購農產品加工生產線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和補貼。對水產品和熱帶水果罐裝和冷藏等需要農民進行額外投資的項目,政府應制定獎勵措施,鼓勵農民和相關企業對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做長產業鏈。如進行烘干、膨化等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引導外資項熱帶水果初級加工和深加工、生產非酒精飲料等方面的投資。
三、結語
發展熱帶農產品貿易對于完善我國農產品貿易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提高農品收入具有極為重要意義,也是我國做好應對下一輪農產品貿易談判的前期準備。
參考文獻:
[1]Kym Anderson,Signe Nelgen. Agricultural trade distortions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 2012 (2)
[2]Joaquim Bento de Souza Ferreira Filho,Mark Horridge. The Doha Development Agenda and Brazil: Distributional Impacts *[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2006 (3).
[3]薛榮久.中國入世后十年的六大挑戰與應對[J].國際經貿探索.2012(03).
[4]劉建芳,祁春節.多哈回合農業談判的最新成果及其對中國農業的影響[J].世界農業.2008(08).
[5]武拉平,程杰,楊欣.“藍箱”政策改革對國內支持的潛在影響:中國及WTO其他主要成員國的對比[J].世界經濟.2007(08).
[6]王東輝.農業談判——多哈回合的難點和焦點[J].世界農業.2007(08).
[7]李眾敏,吳凌燕.多哈回合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基于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的初步評估[J].世界經濟.2007(02).
[8]周曙東,胡冰川,崔奇峰.多哈回合農產品關稅減讓談判與中國的談判方案選擇——基于CGE模型的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06(09).
[9]劉合光,程國強,蘇莉,李正波.多哈農業改革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的影響——以歐美日加四國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06(02).
[10]張磊.從WTO香港會議展望全球自由貿易——以農產品談判為視角[J].農場經濟管理.2006(02).
基金項目: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2015年科學研究項目“多哈回合關稅談判對熱帶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分析”項目編號Hwyky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