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鋒
摘要:新自由主義本質上屬于國際壟斷資本的思想理論體系,是一種維護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反對公有制和社會主義的系統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與發展,二者在性質上存在根本區別。新自由主義調節經濟的失效及其對主權國家造成的危害警示我們,新自由主義決不是我國改革的“靈丹妙藥”,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關鍵詞:制度比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本質差異;啟示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10-0020-05
新自由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在繼承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基礎上,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轉變,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主要特征走到歷史前臺的理論思潮、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由于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時間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時間發生了歷史的“偶遇”,國內外有學者錯誤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得益于汲取了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要素,二者在制度設計方面存在諸多相同、相似之處,應充分發揮新自由主義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等等。為了廓清人們對新自由主義的錯誤認識,需要從制度層面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差異,揭露新自由主義的陷阱,認清盲目照搬新自由主義的危害。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差異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公開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現代資產階級右翼意識形態,是西方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推行全球戰略的重要工具,它本質上屬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范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制度上存在本質差異。
第一,新自由主義在經濟上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的“三化”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堅持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重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又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新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讓社會裹足不前,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給所有的人都強加一個標準”。[1]75-76新自由主義者推行私人跨國公司支配下的全球貿易自由和金融自由,積極為美國通過控制國際經濟組織主導世界經濟運行、控制世界各國的霸權主義辯護,拒絕建立或健全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合理意見。在新自由主義者看來,私有制是人們“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2]101能夠更大程度上調動生產資料所有者的積極性,而“當集體化的范圍擴大了之后,‘經濟變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產率”。[3]50由此可見,私有制比公有制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他們反對公有制,主張全面私有化;反對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主張國有企業全面民營化、私有化。新自由主義者推崇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為離開了市場就談不上經濟,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因此他們反對國家干預,認為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都會導致經濟效率的損失,強調一切應順從自由市場的利潤最大化原則。“市場的實際運行和它的理想運行之間的差異——雖然無疑是很大的——與政府干預的實際效果和它的意圖中的效果之間的差異來相比是微不足道的。”[4]42如同在人權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那樣,新自由主義在自由化、市場化問題上要求發展中國家放松對資本和金融市場的管制,鼓吹商品服務、資本、貨幣的跨國自由流動,但英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又通過政府補貼、非關稅壁壘,濫用反傾銷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搞貿易保護主義;新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卻不僅保留有利于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運行的、有利于資本主義克服危機、有利于壟斷資本攫取超額壟斷利潤的國家干預,而且還不斷加強,這就充分暴露了其服務于壟斷資本主義、服務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
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始終沒有改變。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國有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5]10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5]8在經濟運行機制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重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又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堅持“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6]117另外,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主張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互利共贏原則下,主張打破一切妨礙貿易自由的壁壘和障礙,積極開展雙邊、多邊自由貿易,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第二,新自由主義在政治上極力維護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堅持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制度。新自由主義不僅是資本主義的理論形態,同時又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綱領。它極力維護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反對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制度。他們把公有制視為產生獨裁的根源,認為公有制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效率,反而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浪費。在新自由主義者看來,私有制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在市場調節下能夠自動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把失業率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這種優勢是公有制所不具備的。相反,在公有制社會里,雖然窮人名義上成了公有財產的主人,但他們不得不服從于擁有極大壟斷權的國家管理機構,并完全受這個龐大的管理體制的支配和制約。因此,他們極力否定公有制。不僅如此,他們還污蔑社會主義是對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實行社會主義必然導致集權主義。“集權主義思想的悲劇在于:它把理性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以毀滅理性而告終,因為它誤解了理性成長所依據的那個過程。”[2]157哈耶克甚至將社會主義與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混淆在一起,統稱為“集權主義”而加以攻擊。他在《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一書中說道:“社會主義顯然是建立在一些錯誤的前提上”,“遵循社會主義道德,將會使目前人類中的許多人遭到毀滅,使另外許多人陷入貧困。”[7]3-5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如果民主制度決定了一項任務,而這項任務又必定要運用不能根據定則加以指導的權力時,它必定會變成專斷的權力。”[2]72因此,社會主義容易導致獨裁和集權,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公有制占主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原則。對此鄧小平早就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8]111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使全體人民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經濟基礎,從而避免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8]149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取得的私有制條件下舊中國所根本無法比擬的巨大建設成就,則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公有制的優越性。因此,我們必須長期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動搖。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社會主義是一種更先進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9]337“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8]143中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強調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鄧小平曾經指出:“中國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搞社會主義是沒有前途的。這個道理已經得到證明,將來還會得到證明。”[8]195“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8]370習近平也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6]22
當然,強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否定私有制在一定時期和一定領域的積極作用,也不意味著公有制及其實現形式已經完全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同樣,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并不意味著完全否定資本主義的積極作用,也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完全發展成熟,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充分發揮私有制的積極作用、堅持社會主義與學習借鑒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并不矛盾。
第三,新自由主義在文化上反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西方發達國家把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適應其政治需要的意識形態,并用來左右和影響其他國家改革的政治和價值取向。他們極力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攻擊馬克思和馬克思理論。“世界上,馬克思最蠢。馬克思的理論早已蓋棺定論。我張五常不過是在馬克思的棺材上再加幾個釘子而已。”[10]159錯誤地認為“在中國,馬克思實際上已經成為過去”。[11]491他們大肆鼓吹“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終結論”,主張用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終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蘇東劇變后,以弗朗西斯·福山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者認為,以蘇東劇變為標志的共產主義在全球的徹底失敗和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最終勝利宣告了“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結”,并因此構成“歷史的終結”。[12](代序)1布熱津斯基在其《社會主義失敗論》中認為,共產主義到21世紀將在意識形態和體制兩個方面都陷入總危機,共產主義將在歷史上不可逆轉地消亡。尼克松在其《1999:不戰而勝》中,試圖以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終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為世界各國的意識形態最終必將終結于西方自由主義的旗幟之下。不僅如此,新自由主義者還大力推行包括文化在內的、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否定文化多樣性,實施文化霸權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上的指導地位,“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時代特征、人民愿望,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13]564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后果極其嚴重”。[8]379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我們應清醒地看到,這個過程是漫長的,道路是曲折的,甚至發生暫時的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對此,鄧小平曾指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8]383習近平在紀念建黨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也指出: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尊重文化的多樣化,認為各國文明成果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6]259主張在維護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加強各種文明的交流與借鑒,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反對新自由主義提出的文化一體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6]262
二、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陷阱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自由主義代替凱恩斯主義走上歷史前臺,并被西方發達國家作為主導性的治理模式推向全球。不可否認,在新自由主義政策實施初期,其對于緩解發達國家的經濟“滯漲”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曾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發展中國家還沒來得及品味到新自由主義帶來的經濟增長“餡餅”,卻發現又掉進了新自由主義帶來的一系列“陷阱”。
第一,經濟增長陷入衰退。西方發達國家是打著恢復經濟增長的旗號向全球兜售新自由主義的。在改革初期,新自由主義政策確實對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拉動作用,推動部分國家實現了從封閉的進口替代模式向外向發展模式轉變;惡性通貨膨脹得以控制;宏觀經濟形勢一度好轉。然而,這種好轉只是短暫的。不管是拉美地區、原蘇東地區,還是東南亞地區,在經歷了短暫的經濟復蘇后從原來的經濟滯漲又掉進了經濟增長減速甚至衰退的陷阱。資料顯示,拉美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后,經濟增長經歷了一個前高后低、逐步衰退的態勢:1991年至1994年,經濟增長率尚有不足4%,1998年后接連爆發經濟或金融危機,經濟增長開始下滑并衰退,1999年和2001年經濟增長率僅為0.5%和0.3%。被稱為推行新自由主義“重災區”的阿根廷,經濟增長更是由此前30年年均增長5.6%,轉而陷入經濟停滯。與此相應,拉美地區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也由1960年的8%跌到本世紀初的4%。在原蘇東地區,新自由主義政策導向的經濟轉型帶來的后果也相當嚴重:俄羅斯1989年的GDP曾是中國的2倍多,而在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10年后,GDP卻僅為中國的1/3。“到2003年,在26個原蘇東地區國家中,只有7個國家的GDP超過了1990年的水平,其中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2003年的GDP只有1990年的40%左右。”[14]在東南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印度尼西亞曾邀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幫助本國度過難關,卻在這一年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衰退,經濟增長率為-12.8%。泰國、韓國、菲律賓等其他國家也在這次危機中遭受重創。實踐證明,新自由主義并不是根治凱恩斯主義帶來的經濟滯漲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