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羽
“共腐圈”是腐敗重災區的一個突出表現。腐敗本來是一種需要遮遮掩掩的見不得光的行為,很多地方雖有腐敗發生但畢竟還有所遮擋,有所顧忌,因此不會普遍,不至于成為滿目腐敗的重災區。而一旦腐敗分子構建了“共腐圈”,并讓其成為支配權力運行的地下組織,則腐敗一定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甚至是公開的秘密,也必然導致腐敗進入重災狀態。因為,所謂的“共腐圈”其實就是權力尋租者的抱團,這種腐敗層面上的共同體,讓權力依附成為一種習慣,讓權力勾結成為一種常態,結果必然導致腐敗的無法遏制。
具體地說,“共腐圈”的典型危害有兩個:“逆淘汰”與“壁壘化”。“逆淘汰”是指,在選拔官員時,只有進入“圈子”的官員才能脫穎而出,如果不進入所謂的“圈子”,即便官員再優秀也可能被淘汰或者坐冷板凳。這種“逆淘汰”既造成了官員選拔的異化,使公平競爭的規則被人身依附的關系所代替,也容易讓潛規則泛濫,并具有現實滲透力,使很多本來還算清正廉潔的官員失去定力和信心。“壁壘化”是指,權力在行使時自然地形成壁壘,任何需要權力作出表態和服務的正常要求都會受阻,除非權力覺得收到了好處、得到了實惠,可以高抬貴手或網開一面,才會有所動靜。這種無形中存在的壁壘,讓權利處于絕對弱勢和被擠壓的狀態。
當然,“共腐圈”又因為“圈子”的封閉性和隱蔽性而難以被發現、破解。既然是“圈子”就是一個封閉的隱蔽組織,“圈子”之外的人想要進入“圈子”需要一定的門檻和特殊的條件,“圈子”之外的普通人對“圈子”的內幕更是知之甚少。那些臭名昭著的“圈子”之所以被公眾熟知,多是因為“圈子”被一鍋端之后的曝光和報道。
當“共腐圈”形成時,權力與權利也就必然站在了對立面,因此,“共腐圈”必須打破必須消除,這就需要看到“共腐圈”的特點,以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首先,“共腐圈”的形成依賴于權力的人身依附,當正常的選拔機制被“一言堂”所代替時,指導官員的思想便不是權為民所用,而是如何投領導的所好,并攀上高枝,從而進入“圈子”,成為“圈子”中的一員。其次,“共腐圈”的形成依賴于權力的暗箱操作,因為有暗箱操作的空間,權力就可以自由運作,就可以順利地結成聯盟,將監督排斥在外。
面對“共腐圈”的猖獗與危害,必須完善官員的選拔機制,讓其更加透明公開,并讓公眾在其中有更大的評價權和監督權,保證官場的優勝劣汰。同時,應把權力裝在制度的籠子里,讓權力的行使置于科學的考評和公開的監督之下。
(摘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