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蓋和電飯煲,終于讓國務院總理決定推動一場革命——品質革命。
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立足大眾消費品生產推進“品質革命”,推動“中國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贏得大市場。
對于老百姓來說,供給側改革也好,品質革命也好,其實沒那么深奧,簡而言之就是,“你做的東西,是我想要的嗎?”如果你的產品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打動了他,人家就選你了。
中國制造業當前最缺什么?有人說是工匠精神。
有資料顯示,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長壽企業扎堆在日本,是一種偶然嗎?有人認為,答案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品質不佳一直是國產品牌的軟肋,這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用腳投票。2015年,中國人海外消費了1045億美元,大到電器,小到指甲刀、牙膏。
盡管如此,《中國新聞周刊》在采訪中發現,依然有很多中國制造企業,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工匠精神。二十幾年來,華為十幾萬人瞄準同一個城墻口,持續沖鋒;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2400多億人民幣。董明珠帶領的格力,一直堅持“掌握核心科技”,為了研制一只讓國人喜愛的電飯煲,格力的研究團隊在4年時間就做一件事:煮米飯,三年用掉4.5噸大米。大疆科技,對于創新技術有著極致追求,被稱為無人機領域的“蘋果”。
但總的來看,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依然薄弱,許多領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大量山寨產品能夠大搖大擺占領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背后的癥結仍然在于環境。
“品質革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卻是“中國制造”的必經之路。對企業而言,需要誠信和堅守,從政府角度看,更需要破除藩籬、透明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