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單
200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北京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曾任新華社記者、編輯。2011年獲中國科學研究院心理學博士學位,其間留學德國薩爾大學心理系。2011年至今,在中科院心理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碩士生導師。2012年9月~2014年6月在香港教育學院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兒童動作發展、兒童語言發展、兒童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等。
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中,規則無處不在,大到國家法律,小到單位規章,只有遵守規則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孩子來說,家規、校規、個人行為規范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會不會限制孩子的自由?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沒有敏感期?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最有效?帶著這些問題,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中科院心理學博士王臘梅女士。
沒有規則無法成長
記者(以下簡稱記):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家庭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對照著看,矛盾就出現了。比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社會規則還要不要尊重?您認為尊重孩子個性和培養規則意識的界限在哪里?
王臘梅(以下簡稱王):尊重孩子天性和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都是正確的兒童教育理念,兩者并不矛盾,之所以有矛盾的感覺,是認識上的模糊造成的。我認為,兩者的界限是“是否影響他人”。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由發展天性,只要不影響他人,如果影響到他人,不尊重他人,那就違反了社會規則。近年來,整個社會逐步把尊重他人看成基本的道德規范。大家開始懂得要尊重他人的空間,在公共環境和公共空間里自我約束,顧及他人的感受。在地鐵上大聲講話,讓孩子隨地撒尿等缺乏社會規則和公德意識的人會被鄙視。這些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記:培養規則意識對孩子有哪些積極意義?
王:具體到兒童教育,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和縱容。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兒童都需要內心的安全感。一般來說,兒童的安全感有兩個來源:一是父母在身邊,永遠都能對他的需求做出回應;二是兒童認為周圍的環境是可以預期的、固定不變的,心里想的和看到的東西是一致的。
意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特梭利發現,孩子都厭惡無序,習慣于東西固定地放在它的位置上。小孩有時哭鬧、生病,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他內心所想的秩序發展。比如,天氣熱,媽媽把外套脫下來,搭在胳膊上,小孩就一直哭。媽媽把外套穿上,孩子就不哭了。這是因為孩子覺得違反了他認為應該有的秩序。所以,對規則的需要是兒童的一種本能。如果成人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對家里某樣東西沒有放在規定的、通常的位置非常敏感。他會隨時注意到這種無序狀態,如果發現某個東西不在原來的位置,孩子會自己將它放回原來的位置。
心理學家還觀察到,兩三歲的兒童玩捉迷藏游戲,他們并不喜歡在意外的地方找到躲藏的人。他們會一遍又一遍地在同一個自己知道的地方尋找躲藏的人。每次找到時,孩子都十分開心,而且樂此不疲地重復。如果躲藏者藏到別的地方,孩子反而覺得無趣,因為他內在的游戲規則被破壞了。是不是很奇怪?發展心理學家對此的推測是:兩三歲的孩子在捉迷藏過程中的快樂在于,他們在自己可預期的地方找到東西,體驗到重新發現的秩序感。總之,兒童天生表現出熱愛秩序,需要周圍環境有規則、可預期、可控制。成人給孩子某種意外,孩子會認為是違反規則,心里會感到混亂和不安全。
記:規則意識的培養事關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強與弱,估計能想到這一點的父母很少,大家一般認為規則是限制孩子,讓孩子聽話的工具。
王:孩子天生需要規則,規則是孩子建立安全感、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就像家有四面墻壁作為固定的范圍和邊界一樣,孩子面對外部世界,也需要有社會規則作為框架和范圍。規則可以讓孩子明確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界限,有助于他們建立理性智能、控制情緒、增強自制力等。如果外部世界沒有規則,父母放縱孩子,周圍的人破壞規則,或者父母給孩子制訂規則,自己卻破壞這些規則,都會讓孩子內心困惑,產生一種不安全、不確定的感覺,進而阻礙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學習規則有階段性
記:看來,規則并非限制孩子行為的工具,而是幫助和促進孩子心理發展的工具,把規則與孩子的天性對立起來的看法是錯誤的。
王:沒錯。制訂合理的規則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促使孩子學習更好的行為方式,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更好地社會化,從而更容易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從發展心理學上講,兒童對自己行為和能力的評價,也就是自尊,將影響到兒童行為和心理健康的所有方面。
記:兒童會從哪些方面來進行自我評價呢?
王:國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判斷總體的自我價值一般包括五個方面:學業能力、社會接納、運動能力、身體外貌、行為舉止。可見,孩子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舉止被別人接受的程度的。父母幫助孩子習得好的行為規范,會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自尊。大家都知道,自尊與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包括學業成績、社會交往等,是孩子健康成長和得到良好發展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規則是幫助孩子發展的。另外,孩子學習和遵守行為規則的過程,也是培養自制力的過程。而自制力是孩子將來的學業、事業、心理健康、社會關系等方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
記:兒童對社會規則的認知有哪些規律?
王:關于兒童對社會規則的認知規律,有幾個流派的心理學家都進行過觀察和歸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兒童4~7歲是他律道德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認為規則是世界不變的屬性,不受人們控制;7~10歲是初始合作階段,處于過渡期;10歲以后進入自律道德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意識到規則是人創造出來的,可以根據人們的意愿來改變,在評價一個行為時,他們不僅會考慮行為后果,還會考慮行為者的意圖。
艾森伯格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可以通過“正性強化”學習好的行為規則。也就是說,兒童做了正確的行為,對他進行鼓勵或獎勵,會強化他的這些行為。注意獎勵要及時,因為兒童長時記憶較差。社會學習理論重視觀察模仿,孩子會間接學習某些被強化的行為,或者模仿那些被他當作正性榜樣的行為。比如他看到另一個孩子做了好事被表揚,他也會模仿這些行為。不幸的是,如果他把一個人當作榜樣,而這個榜樣做了違反規則的事情,他也很可能做出這些違反規則的行為。
記:兒童規則意識的建立是否有關鍵期?在什么年齡階段?錯過了培養的關鍵期還可以彌補嗎?
王:有不少心理學家認為,“關鍵期”是一個被濫用的概念。發展心理學領域認為,用關鍵期來解釋兒童發展有很大局限性,這個學派的心理學家提出一個更靈活的概念叫“敏感期”。如果錯過了某個敏感期,孩子相對應的意識或能力只是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而不是無法彌補。敏感期的時段很長,并不是只有幾個月或一年時間。孩子學習某種能力的時間歷程很長,比如社會規則意識可能從出生到18歲一直在發展。我認為,父母給孩子立規矩,建立一些基本的行為規則,最好是在3歲之前,否則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模式,或者叫父母教養方式一旦定型了會比較難改變。當然,也有一些家長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發現孩子的社會行為有問題而幡然悔悟,因此痛下決心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重新給孩子建立規則,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記:有媒體報道,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出于好奇,按下地鐵站內的火警手動報警按鈕,造成混亂。這是缺乏社會規則意識的表現吧?從心理發育的角度看,這個年齡的孩子是否應該明確這樣做的危害呢?
王: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庭、幼兒園和學校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在德國考察時發現,德國幼兒園經常組織幼兒參觀不同職業的工作場所,消防員、警察等常見職業的工作是一定會帶孩子們觀摩的。這樣的活動安排一方面是為孩子儲備職業知識,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做準備,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了解各種職業的工作流程。我想,受過這樣教育的孩子一定了解消防工作的嚴肅性,是不會隨便啟動火警裝置的。在我國,幼兒園和學校還缺乏這方面的社會教育,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更多的彌補。
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記:有學者認為,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一個有效的辦法是讓孩子了解別人的感受,即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您對此有何看法?
王: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兒童的共情是他們學習道德和規則的核心。共情是指一個人體驗他人情緒的能力。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可以用體會對方的感受這一方式讓孩子理解規則。比如,為什么不能打人?是因為被打的人會疼痛,會傷心;為什么不能在地鐵里大聲喧嘩?因為別人很累,需要安靜休息,或者需要安靜地思考問題。
記:那么,孩子共情能力的發展有沒有敏感期?
王:有研究者發現:1歲之前的嬰兒,是普遍共情階段,不能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看到其他嬰兒跌倒受傷,自己會哭;1~2歲的幼兒,會因為他人的痛苦而自己感到不愉快,但無法將這種情感認識轉化為有效的關心或者幫助行為;3歲以后,兒童能意識到別人的觀點和感受跟自己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心智都是獨特的,別人對于同一情境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因此,此時的孩子會對他人的痛苦做出更恰當的反應。10~12歲,兒童對不幸的人——窮人、殘疾人、流浪漢等——會發展出一種新的共情取向。這種新建立的敏感性可能會使兒童的思想產生人道主義傾向,比如認為不幸的人需要幫助。
值得強調的是,既然兒童有比較強的共情能力,家長在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等社會行為時,就應注重為孩子提供觀察、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情感的機會。比如,給孩子講故事時,如果父母能注重講述故事中人物的想法和內心的各種感受,孩子以后理解別人觀點和情感的水平就會明顯提高。
記:在督促兒童遵守規則的過程中,鼓勵和懲罰的方式會有什么不同的結果?
王:心理學研究表明,用表揚和鼓勵的方式比懲罰的方式更有利于幫助孩子遵守規則。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哪些是大人所期望的行為,解釋原因,并反復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懲罰有時沒有效果,因為孩子可能并不明白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另外,父母在制訂規則時應允許孩子參與。
記:讓孩子參與制訂規則,會不會亂套?
王:我來舉一個著名的例子吧。在美國的一所小學里,一個班的幾名學生喜歡上課嚼口香糖。老師沒有強行制止,而是對全班同學說:“我們先討論一下上課能不能嚼口香糖,投票表決,少數服從多數。”投票結果是大部分學生認為上課可以嚼口香糖。于是老師宣布上課允許嚼口香糖,孩子們很高興。過了一個星期,有的孩子覺得嚼口香糖影響課堂學習,因為總是會發出聲音,要求投票重新制訂規則。結果是多數人反對上課嚼口香糖。于是,老師重新規定上課不許嚼口香糖。您看,孩子們是講道理的,即使因為認知能力有限,出現暫時的亂套現象,只要成人給他們時間和權利,他們總會制訂出正確的規則。
記:有人認為父母應該是家庭規則的制訂者、監督者和懲罰者,扮演好這三個角色,就是盡到了家長的責任。您對此有何看法?
王:這個看法我不贊同。我認為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來制訂規則,在規則制訂時要征得孩子的認可,而且規則不應該單單針對孩子,對父母也要有約束力。家長對規則的定義要有正確認識。第一,制訂規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每個人的自由。規則界定了邊界,保護的是邊界內的自由。首先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其次是尊重他人、不影響他人,最后是保護公共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第二,之所以要制訂規則,就是要排除強權和暴力,保證平等和公正,在規則面前要人人平等,只有所有人都遵守的行為規范,才能稱為規則。由此可見,父母以身作則是必要的。如果父母說一套做一套,孩子的規則體系會出現混亂,這樣的規則對孩子也肯定是無效的。要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其最重要的學習就是觀察和模仿,父母只有主動遵守規則,才能不斷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