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主要是通過肢體語言,有規律的運動,向觀眾傳遞一種情感,傳達一種美的感受,通過舞蹈動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舞蹈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技能訓練,更要關注學生藝術表現能力的培養, 將舞蹈教學與舞臺表演緊密結合,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舞蹈人才。
【關鍵詞】舞蹈教學;藝術表現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36-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教育教學中,綜合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在舞蹈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舞蹈技能,更要重視舞蹈表現力的培養和訓練,以便于學生在舞臺表演中,能夠有效的傳遞舞蹈藝術精髓,提高舞臺表現力,更好的傳達自身的精神感受,給觀眾一種美的享受。一、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是大勢所趨(一)舞蹈行業越來越重視舞者的表現力、感染力。舞蹈教學,既要注重對學生身體訓練,同時,也要注重情感培養,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將舞蹈教學與舞臺表演緊密結合,促進學生舞蹈技能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過于關注身體的訓練,對于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重視不足。其實,要想提升舞蹈專業的教學水平,強調表現力和思想性,應該看作是教學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舞蹈行業發展也在與時俱進,大型舞蹈比賽評判標準,也不只是看技巧、表演難度等方面,評委也開始重視表現力、感染力。如楊麗萍的成名作《雀之靈》,寫意手法就比較濃郁,整個舞蹈極具表現力,舞蹈語匯挺拔、舒展、奔放,“象”“、情”“、意”“、境”渾然天成,將自然的造物之美,傳統傣族的舞蹈語匯,呈現得淋漓盡致。(二)“靈感”與“創意”已經成為藝術發展的主流。《扇舞丹青》也是一個很好例子,舞蹈中表演者的身韻、表現力,以及舞蹈所體現的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個舞蹈如行云流水,使觀眾充分領略了超凡脫俗的、豪放與浪漫的中華文化。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國舞蹈發展的大趨勢。首先,這證明我國舞蹈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一個提升,舞蹈教學基礎訓練水平已經相對穩定,在這樣一個穩固的基礎之上,要想實現新的突破,必須從過去的“苦練”、“嚴練”,逐步過渡到“用心跳舞”,啟發學生靈感,培養學生藝術表現能力。其次,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文化發展進步的主流就是要解放思想,在藝術發展領域,人們越來越重視“靈感”與“創意”,對我國的舞蹈發展來說,開發人腦的潛力是大勢所趨,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強調表現力和思想性是舞蹈發展的必經之路。二、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將舞蹈教學與舞臺表演緊密結合(一)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舞蹈作品,提升學生舞臺表演效果。在舞蹈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外部形態,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內部情態,學生只有充分體驗了舞蹈的內容情緒,才能夠在表演時,展現舞蹈的風格,把舞蹈的美感充分表現出來,提升學生舞臺表演效果。因此,在舞蹈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舞蹈作品,用心領悟舞蹈所要表達出的藝術真諦,將自己的情感與作品內涵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在舞臺表演中,舞蹈的美感,不僅源于舞者動作的協調,還源于舞者對于舞蹈作品的深刻領悟。這就要求舞者不僅要技巧嫻熟,還要具備豐富的情感。要想領略舞蹈藝術的真諦,舞蹈表演技能的修煉是一方面,舞者藝術修養的修煉也非常重要,只有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舞蹈作品,領悟舞蹈表演所要表達出的藝術真諦,才能在舞蹈表演中表現出藝術的生命力。(二)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美的舞蹈動作,能夠帶給人瞬間的愉悅,只有舞蹈動作具備了情感,才能滿足人們深度的審美需求。所以,在舞蹈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教師可以編排一些有情趣的表演小組合,讓學生在掌握舞蹈基本技能基礎上,自己上臺表演,在舞臺上發現自我,突破自我,培養學生舞臺表現能力。在舞臺表演上,要想更好的演繹一部作品,將舞蹈作品的情感與技巧準確的表達出來,學生不僅要技能嫻熟,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還要具備一個良好的心態。所以,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挖掘學生的潛能,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信,消除學生舞臺緊張感。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小演出,其他學生當作觀眾,讓學生上臺表演一些自己比較熟悉的作品,讓學生自由發揮,以發掘學生的潛能。這種舞臺訓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消除學生舞臺緊張感,進而提升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三、結語在舞蹈藝術中,任何動作都是一種符號,是可以改變的,然而,舞臺藝術表現力,是檢驗舞者是否優秀的一個重要標準,舞蹈教學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注重學生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將舞蹈教學與舞臺表演緊密結合,提升學生舞臺表演的藝術感染力。參考文獻:[1]楊福茹.重視培養舞蹈專業學生的美感與表現力[J].內蒙古藝術,2008,(2):34-36.[2]陸麗萍.舞蹈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內在情感和表現力的培養[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9,(8):138-160.作者簡介:劉聲超(1978-),女,漢族,湖南省婁底人,碩士,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舞和梅山民間歌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