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銀燕
?
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原因分析
侯銀燕
目的:探討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的誘因。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9月我院ICU收治的418例獲得性肺炎的臨床資料。對病例采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可能與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相關的危險因素進行篩選。結果:418例獲得性肺炎患者中,發生醫院獲得性肺炎的患者有45例。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相關因素有年齡、意識狀態、原有慢性肺部基礎病、氣管切開、纖支鏡檢查、機械通氣、吸痰、吸氧、住院時間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時間等,對以上因素進行Logistic多元分析,年齡、意識狀態、原有慢性肺部基礎病、氣管切開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均為發生院內獲得性肺炎的危險因素。結論: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意識狀態、原有慢性肺部基礎病、氣管切開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時間等。對這些獨立危險因素進行嚴格有效地把控,極大程度地降低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的發生。
醫院獲得性肺炎;誘因分析;護理
醫院獲得性肺炎(HAP)亦稱醫院內肺炎(NP),是指患者入院時不存在、也不處感染潛伏期,而于入院48 h后發生的,由病原體微生物引起的各種類型的肺實質炎癥[1]。醫院獲得性肺炎預后不理想、死亡率高、醫療費用高昂,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及經濟負擔。因此,研究醫院獲得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和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對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的防治工作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的誘因及防治對策,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調查了2012年9月~2015年9月我院ICU收治的418例獲得性肺炎的臨床資料。男266例,女152例。年齡10~79歲,平均為(48.6±10.3)歲。住院時間為2~14 d。納入標準:《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和《三級綜合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指標》為獲得性肺炎患者的診斷標準。
1.2調查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418例獲得性肺炎患者進行調查分析,合理制定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慢性肺部基礎病、意識狀態、氣管切開、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機械通氣、吸痰、吸氧、侵入性操作的類型、住院時間以及抗生素使用時間等。
2.1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情況分析我院ICU收治的418例獲得性肺炎患者中有45例是院內獲得性肺炎患者,感染率為10.77%。
2.2院內獲得性肺炎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表1)

表1 醫院獲得性肺炎的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例)
2.3獲得性肺炎危險因素的Logistic多元化回歸分析(表2)

表2 獲得性肺炎危險因素的Logistic多元化回歸分析
3.1醫院獲得性肺炎與患者的年齡有關本研究顯示,年齡<60的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的感染率明顯低于年齡>60歲的患者。進一步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因素影響患者感染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的OR值高達10.432,是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證明,老年患者的機體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均在下降,隨著患病時間及年齡的增長,機體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程度嚴重,屬于醫院感染高危人群[2]。在疾病狀態下,氣道上皮細胞的防御功能大多受損。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應提供安全的環境及設施、做好全面詳細的評估、建立患者認知評估、提高老年人用藥安全、加強對老年人的健康宣教工作和提高護士對老年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視[3]。
3.2醫院獲得性肺炎與患者住院期間的意識狀態有關本研究顯示,長期臥床昏迷患者的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率顯著低于清醒患者。昏迷患者長期臥床,大多數有吞咽困難、嗆咳、排痰能力差、咳嗽反射減弱等現象,呼吸道分泌物極易墜積在肺組織內,此外消化液反流誤吸也容易引起肺部感染[4]。對于長期臥床昏迷的患者,應及時清除消化道的分泌物,減少患者的誤吸和反流等,另外還應加強對患者病房的管理,定時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等變化。
3.3院內獲得性肺炎與患者慢性肺部基礎病有關本研究中住院前有慢性肺部基礎病史的患者的醫院獲得性肺炎的感染率高于住院前無慢性肺部基礎病史的患者。有慢性肺部基礎病、免疫功能狀態低下和老年患者,其呼吸道的纖毛作用功能較正常人明顯減退,上皮細胞受到明顯損害,呼吸肌極易出現疲勞而導致氣流發生顯著性阻塞,此外呼吸道清除功能也可出現明顯障礙,有害細菌極易入侵導致疾病發生[5]。此外,研究還發現隨著慢性肺部基礎病個數的增加,發生醫院獲得性肺炎的危險性增大。基礎疾病數越多,機體損傷系統越多,對感染的抵抗力也越差[6]。因此,對有慢性肺部基礎病史的高危患者進行保護性隔離,加強病房管理的重視,并給予患者心理方面的護理和營養支持。
3.4醫院獲得性肺炎與患者行氣管切開治療有關經過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行氣管切開治療是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氣管切開可直接破壞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功能,使得外界環境和下呼吸道直接相通,導管氣囊周圍的分泌物極容易出現滯留和下移現象,以及留置胃管等均可將胃腸道的細菌帶入口咽部,最后進入下呼吸道系統造成肺部感染[7]。對于需行氣管切開治療的患者,應加強對其呼吸道管理的重視,及時吸痰,確保呼吸道通暢,并且認真對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等進行觀察及記錄;同時定期對氣管切開部位的紗塊進行更換,對于昏迷患者協助其翻身及排痰,且患者進食時應適當搖高床頭,可避免食物誤入肺部。以上措施可使患者病情減輕,減少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發生率[8]。
3.5醫院獲得性肺炎與抗生素使用時間有關本研究顯示,抗生素使用時間≥14 d的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的感染率明顯高于抗生素使用時間<14 d的患者。進一步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抗生素使用時間大于14 d的患者感染醫院獲得性肺炎的OR值高達8.956,也是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抗生素藥物的長期使用,尤其是不規范使用,均可引起菌群失調現象,使得位于呼吸道的條件致病菌轉變為病原菌或可導致二重感染現象[9]。付曉軍[10]的研究指出,對于抗生素的應用,要有嚴格的使用指征,做到不濫用抗生素。在應用抗生素前,應先取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方能指導臨床上有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病情。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要注意定期復查血常規、痰培養等檢查,以有針對性地調整,切勿長期濫用抗生素進行盲目治療。
[1]斯崇文.感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7.
[2]程磊,柴棲晨,張學峰.老年冠心病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1):2557-2558.
[3]徐秀芝.神經外科危重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2729-2730.
[4]趙麗萍.老年呼吸內科醫院獲得性肺炎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39-40.
[5]王曉霞,王安清,鄒連章,等.醫院與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對比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797-1798.
[6]王鏡鑾,高麗麗,張正壽.醫院獲得性肺炎106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10):1325.
[7]龍定梅.醫院獲得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病原菌分布[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12):2275-2276.
[8]婁艷華.院內獲得性肺炎的臨床護理干預[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3):4405-4406.
[9]賈愛珍.院內獲得性肺炎患者的護理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9):228-229.
[10]付曉軍.院內獲得性肺炎的臨床護理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196-197.
(本文編輯白晶晶)
Cause analysi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OU Yin-yan
(Enping People's Hospital,Enping5294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Methods: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418 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admitted in 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5.Screened relevant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with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Among the 418 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there were 45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were age, ideology, original chronic lung basic disease, tracheotomy,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suction, oxygen uptake, hospital stays and time of antibiotic usage, conducted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 the above factors , and age, ideology, original chronic lung basic disease, tracheotomy, time of antibiotic usage were all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occurence. Conclusion: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contain age, ideology, original chronic lung basic disease, tracheotomy and time of antibiotic usage and so on. Strictly and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se risk factors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to a remarkable extent.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Cause analysis;Nursing
529400恩平市廣東省恩平市人民醫院門診科
侯銀燕:女,本科,主管護師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4.040
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