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西華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淺談佛教儀式中的音聲——以早課為例
張曉陽
(西華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佛教儀式中的音聲是指佛教儀式中的人聲、器聲等。佛教儀式中音聲是佛教文化傳遞的重要途徑,在儀式中聲音與樂器的變化為信眾傳遞著佛教文化。在今天,佛教音聲逐漸成為一種藝術,本文通過自身實踐以及查閱文獻資料,以佛教的早課中的音聲為例,分析總結佛教音聲中的主要特征以及其意義所在,希望能為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供微薄之力。
儀式音樂;佛教;音聲
儀式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承載方式,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舞蹈以及音樂是儀式的重要呈現方式,音樂方面基本依靠人聲、器聲構成,這種表現方式主要是參與者為了傳承儀式文化,同時也是為了增添儀式氛圍,以此幫助達到儀式活動的目的。
雖然佛教傳入中國后已經演化成不同宗派,但唯一沒變的就是早晚課制度。
(一)早課中的音聲
早課是全寺僧眾于每日早晨4-5時集合于大雄寶殿大殿,依次唱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如逢佛菩薩圣誕,則加唱其他咒語及佛菩薩祝禱。下面以平常日的早課音聲為例。
當唱誦完畢后,維那起腔唱贊偈:“上來現前清凈眾,諷誦楞嚴秘密咒,回向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藍諸圣眾……”①兩序大眾開始繞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幾百聲。接著,轉板念“阿彌陀佛”,大眾歸跪下三稱“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然后,維那起腔誦《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僧眾敲引磬和板:“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接著,維那起腔念:“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接鈴鼓)?!雹诰o接著是維那起腔唱三皈依,完成后敲磬誦《大吉祥天女咒》。最后,唱《韋馱贊》。唱誦完后,仍然站立,維那敲磬三下,接三下引磬兩序大眾聞聲而動頂禮三拜。這樣,早課全部結束。
(二)佛教儀式中音聲的主要特征
1.人聲、器聲、儀式相結合
人聲、樂器以及儀式相結合進行,是佛教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三部分,僧人通過這三種方式闡釋著佛教的信仰。在人聲方面,僧人在誦經持咒時運用自由的梵唱技巧,用自己的方式唱誦韻律,這有助于佛徒傳承佛文,是傳承與發揚佛教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法器與唱誦結合,使得整個唱誦過程變得更具音樂性和藝術性。儀式也將隨著唱誦實行,例如上述早課中的繞佛等。這種儀式音樂為佛教的發揚光大打下堅實的基礎。
2.唱腔的自然性
佛教儀式中的唱誦基本沒有固定的音高或旋律,眾僧人主要通過法器來統一氣口,旋律性很弱。維那起腔時基本按照傳統的旋律起腔,其調高以及節奏基本憑借維那的經驗進行,調不能偏高或偏低,聲音需沉著有力,肅穆而不輕浮,這樣的唱腔才能凸顯出佛教文化的莊嚴肅穆和清靜素雅的特性,眾僧人則跟隨著維那的唱腔進行唱誦。這種無固定音高或者旋律的唱腔體現了它的自然性。
3.法器是音聲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器在音聲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有指示及引導所有的動作、姿勢和段落的功能。例如在早課的進行中,并不僅僅是人聲起主導作用,法器是不可或缺的宣說法義的工具,它在唱誦過程中把握唱誦節奏以及眾僧人的氣口統一、渲染氣氛。在早晚課中的常見法器有磬、木魚、鼓等,在不同的時刻,法器的使用技巧也有所不同,法器以不同的聲響模式傳達佛教教理教義。
通常情況下,宗教儀式滿足了人們對宗教信仰的需求,而儀式中的音聲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佛教音樂是因說法宣教的需要而產生。在儀式的進程中,音聲的不斷變化,傳遞給信眾一種獨有的宗教感情,進而使宗教儀式順利完成。
音聲作為佛樂,是供養禮敬諸佛的溫馨禮贊,是莊嚴道場的神圣音景,是弘揚佛法的渡航之舟,是修身悟道的方便法門。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薄斗ㄈA經-普門品》中四句短語,用生動形象的文字,將佛教音樂是什么、為什么,闡述得明白無疑。如果從現代學術思維來看,這四句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佛教的音樂觀,展現了佛教音樂的功能。
注釋:
①選自《楞嚴咒念誦儀軌》之回向文。
②選自《華嚴經》。
[1]曹本冶.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周耕.曼妙和諧-佛教音樂觀[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3]元代德輝.敕修百丈清規[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J608
A
1007-0125(2016)10-0098-01
張曉陽(1992-),女,土家族,湖南省張家界市人,研究生,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學院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