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婧
駐馬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吳 婧
在駐馬店的產業結構中,傳統農業、食品、裝備制造和化工等在國民經濟中均占有重要位置。但這些產業普遍存在著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高,產品附加值小的現象。本文分析了駐馬店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現狀,找出轉型升級所面臨的問題,結合傳統產業的實際,提出了駐馬店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傳統產業 轉型升級 對策 駐馬店
駐馬店市作為河南省南部一農業大市,在“十二五”期間經濟保持了較快增長,年均增長9.7%,高于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取得了重要成就,三次產業結構從27.5:41.8:30.7調整為21.7:40.3:38,結構更加合理。科學載體功能不斷完善,吸引力、競爭力、帶動力持續提升。但是該市面臨的外部發展環境繼續發生復雜深刻變化,經濟全面進入新常態,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問題疊加的嚴峻挑戰。我國經濟增速換檔、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給我市帶來了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等挑戰,實現根本好轉需要比較長的過程。因此,駐馬店市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在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主導優勢產業集聚效應凸顯;服務業比重穩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基礎地位更加鞏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取得更大進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那就需要繼續發揮我市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通過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等手段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在國家大的宏觀環境和省市內外的現狀需求下,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提升我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去年的22.8:41.6:35.6變化為21.6:40.3:38.1。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上升,占GDP的比重比2014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雖然第二產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還是最大,但是第二產業產值2015年較2014年降低了近4個百分點;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動力悄然發生變化,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47.5%,拉動GDP增長4.2個百分點,已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由下圖可知,駐馬店市的近十多年來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從2005年的34%下降到2015年的21%;第二產業穩中有升,第三產業穩步上升,從2005年的27%增加到2015年的38%。伴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三次產業結構演變日趨合理化。但產業結構中仍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與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50%-60%相比還太低,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以實現一、二、三產業結構向更合理的比例轉移。這說明我市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夠明顯。
(根據駐馬店市歷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得出)

?

總之,駐馬店市近年來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傳統產業在我市的國民經濟中比重依然較大;該市的經濟增長粗放型方式依然沒有得到完全改善,農業產業集約化程度較低,機械化程度不高,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較低,發展靠天吃飯的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改變。一些傳統工業的發展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沉重前提代價的,盡管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增長和企業效益,但是長遠來看這種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并不是長久之計。另一方面,許多傳統產業攤子鋪得過大,產業集中度不高,重復建設嚴重,工藝裝備技術相對落后,面對激烈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競爭市場,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高附加值產品短缺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駐馬店市經濟總量小,發展基礎薄弱,發展內生動力不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諸多短板;人口、資源等要素優勢逐漸減弱,傳統產業競爭力不強,新興產業尚未形成有效支撐,新的經濟增長點難以彌補傳統要素優勢減弱導致的缺口,保持經濟持續較高增長難度加大;服務業發展滯后,創新能力差,尚未形成引領高端服務和新興業態的核心產業,發展能力與創新驅動發展要求不適應;空氣、水污染等問題仍很嚴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潛在風險逐步顯現,處置不當可能使好的發展態勢出現逆轉。
駐馬店的農業在河南甚至全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第一產業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一直是居高不下,發達國家第一產業比重都在10%以下,然而該市第一產業比重還在20%以上,第一產業還有大量的勞動力沒有轉移,嚴重制約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大部分地區基層政府及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多數農民仍然改變不了靠地吃飯的傳統,這種狀況嚴重抑制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同時阻礙著農業的生產效率,不利于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雖然第二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但多數二次產業的發展仍是以傳統的資源開發型為主,項目上的多,研究開發投入少,2015年該市研發投資占GDP的0.36%,遠低于發達國家的4%,也低于全國水平的2%,每千人的申請的專利只有0.38,低于全國水平1%;對于企業品牌、新技術、新產品等附加值較高環節投資較少,過度依賴引進。特別是作為中部重要地區,在承接東西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一些科技含量低、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企業落戶較多,這些企業亟待產品升級,需要進行科技創新,這些使得產業結構難以向合理化高級化快速推進。
第三產業這幾年才得以快速發展;但某些年份有下降的趨勢,如2008年和2011年都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是新興第三產業發展后勁不足,投入不足,傳統型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本應是吸納勞動力的主要源泉,但受其內部結構的影響,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不能充分發揮,使得駐馬店市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偏離甚遠,阻礙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駐馬店市之所以會出現三次產業轉型升級較慢的問題,主要原因之一還有地方政府對當地經濟不合適的宏觀指導,這樣市場經濟體制就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從而導致當地經濟結構的非均衡發展。
和其他省市相比,駐馬店市的農業產業比重較高,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重任。因此,市政府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20年,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全面建成,部分領域基本實現現代化,綜合競爭優勢大幅提升,力爭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綜合實力進入全省中等以上水平,成為中原經濟區重點區域增長極,富強、文明、平安、美麗的現代化新駐馬店建設展現出更加美好前景。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主導優勢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政策層面。產業轉型升級涉及到多方,作為政策制定和監督執行的主題,政府應建立健全有利于三次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體系,通過政策的制定,利用行政和市場相結合的手段,優化產業布局,健全市場監管體系,通過國有企業的帶頭效應,發揮監管和引領作用,制定適合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
加強創新驅動。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科技創新的驅動,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為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創新驅動。2016年5月召開的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升認識,切實增強科技創新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關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率,為實現富民強市加快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大力引進人才。駐馬店市人才短缺,特別是農業大部分從業人員學歷低。雖然這幾年政府大力推動人才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人才的引進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人才的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沒有顯著顯現。政府出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要創新用人機制,改善人才服務。
[1]范傳強.淺析新時期傳統產業轉型的策略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6(21).
[2]翁魯敏,陳建國.浙江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證分析——以紹興市紡織工業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0(9):28~33.
[3]汪威毅.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傳統產業轉型之路——以福建泉州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84~87.
[4]程強,武笛.科技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4):58~61.
[5]王娟.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4):115~118.
(黃淮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本文系駐馬店社科聯.No.205駐馬店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策研究。
吳婧(1982-),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黃淮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