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飛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教科研的熱點,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能力。從腳踏實地,激發興趣,精選題;細化分解,加強引導,促研究;走出校門,多方合力,創條件;合理區分,差距適當,巧評價等方面探討農村初中的研究性學習。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農村學校;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G633.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8-0031-01
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教育改革把培養創新人才列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研究性學習因其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較傳統學習方式有明顯優勢,得到廣泛關注。本文作者長期在農村初中嘗試實施研究性學習,下面就此進行相關探討。
一、腳踏實地,激發興趣,精選題
良好的選題,是研究性學習順利開展的基礎。考慮到農村學校的實際,對于初次接觸研究性學習的學生,“教師開課題,學生選課題”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選題不能離學生的知識面太遠,也不能對硬件要求太高,否則學生不敢選,教師無把握指導,學校難以組織所需資源,研究性學習就難以開展。什么樣的課題是“合適”的課題呢?某信息技術教師開設的“計算機動畫制作方法研究”課題,實事求是地講,并無特別出彩之處,卻不失為切合農村學校實際的優良課題。首先,該課題源于課本,研究起點距離學生的知識面水平很近,信息技術教材中有相關內容。其次,該課題有較廣的研究空間,課本只是簡單介紹,深層次的制作方法正可以讓學生去研究。再次,該課題對硬件資源要求不高,只需數臺基本配置的普通計算機即可,組織這樣的教學資源對學校來說應非難事。最后,該課題對中學階段學生也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很多學生覺得計算機動畫很“有趣”。興趣有了,參與研究的熱情、克服研究中的困難的勇氣也就有了。再如,某校有一條小河穿校而過,河道兩邊綠化良好,但河水終年黑色。于是,該校地理教師開設“校園水系污染現狀分析”課題,指導學生對該水系的污染原因、現狀等進行分析。這樣的課題貼近學生生活,而調查污染現狀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要求也不高,學生很容易研究,得到學生廣泛歡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有了精心選擇的優良課題,研究性學習的效果就可以期待。
二、細化分解,加強引導,促研究
其一,在開題之初,由教師指導學生對所研究的課題進行分析,引導他們建立分階段的子目標。這些子目標必須是循序漸進的,切實可行的。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消除初次接觸研究性學習的迷茫感,清楚研究的方向,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其二,教師參與研究的全過程,包括從最初的幫助學生建立研究的準備知識體系,提供相關研究資料或提供獲取資料的途徑,對研究性學習過程進行跟蹤管理,和學生共同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等。教師應在不過分干涉、保證學生研究空間的前提下,加強對研究過程進行指導和管理,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并有所收獲。
三、走出校門,多方合力,創條件
從實踐來看,走出校門,與社會機構加強合作,是解決農村學校教學資源不足問題的有效途徑。比如,“校園水系污染現狀分析”課題研究中,研究小組完成了水系流通狀況調查、水系污染來源調查之后,需要對水質現狀進行分析,而學校實驗室有限的儀器設備難以完成這項研究。于是,學校主動和當地環保部門聯系,組織研究小組成員開展“我做一天環境監測員”活動。在環保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了排污口水質樣本采集、水質污染成分分析等操作。通過這種形式,把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既解決了研究設備和技術問題,又讓學生有了一次生動的社會實踐經驗,可謂一舉多得。
四、合理區分,差距適當,巧評價
在一些學校,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存在著同質化問題。參加一個研究小組的同學,評價或全部是優秀,或全部是良好,忽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付出和收獲的差別,使得認真研究的同學失去成功感,而沒有認真參與的同學有了僥幸心理。不難想象,在組織后續研究性學習課程時,更加困難重重。由此可見,合理恰當的評價對推動研究性學習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呢?中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體驗研究的過程,培養科學的態度,至于能否得到完善的研究成果,并非是最重要的。因此,當前得到廣泛認可的評價原則是“以過程評價為主,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所以,在研究性學習開題之初,就可以要求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認真撰寫研究筆記,每個研究階段必須要有一篇研究報告,要求有對研究課題的思考、有具體探索的方法和實踐過程、有自己初步的結論或成果。通過對研究報告的評審,不難看出學生對研究的投入和收獲,再結合具體的研究結果,對學生個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就水到渠成。
五、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是教科研的新熱點,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能力。研究性學習不應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應成為推動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增強國家未來競爭力的動力。只要廣大農村學校教師勇于探索,努力實踐,研究性學習在農村學校也一定能夠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示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劉誠杰.論合作探究學習的意義和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7(03).
[3]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